第一节 专用车 行业 投资机会 分析
一、政策支持情况 分析
这一点可以从新旧汽车 产业政策 中看出来。2004版新汽车 产业政策 和1994版旧汽车 产业政策 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1994版旧汽车 产业政策 基本上没有提到专用车,而2004版新汽车 产业政策 则对专用车这一块提及较多。如:“未来汽车产业的结构将采取整车和专用车企业并举的政策”,对专用专用车的准入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政策。
二、技术获得情况 分析
专用车产业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达国家和我国在这两种型式上各占一定优势,劳动密集型是我国专用车产业的优势,发达国家正好相反,技术密集型是其优势。如果要完成产业的发展,这两个优势均要发挥出来。而目前的状况是:发达国家在技术密集型方面已经不能再突破。对他们而言,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降低员工工资和裁员两种方式。显然,这两种方式他们都不可能做到。因此,专用车产业对发达国家来说难以再有大的发展,相反这对我国专用车产业而言恰恰是一个发展的绝好机遇。
尽管我国的专用车产业还不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且技术仍然是该产业的弱项,但是随着我国专用车产业的发展,这个弱势将会逐渐转变。对我国专用车产业而言,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同时具备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大优势。
三、市场机会 分析
发达国家的专用车产业正在转移,但它的市场没有转移。因此,我国的专用车在国际市场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专用车领域,外国人对专用车的价值认同度很高,尽管我国的专用车在出口时提高了价格,但外国人仍然认为价格便宜。
第二节 专用车 行业 投资进入风险 分析
一、进入壁垒 分析
中国的汽车 行业 一直存在着“散、乱、差”的现象,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太小,泱泱大国一百余家汽车生产企业的年产量还不如美、日、韩等国的一个大汽车公司。诚然,汽车工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不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就无经济效益可言。
但对专用车而言就不一样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制造技术、社会需求等特性不同,其对生产规模的要求就不一样,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其它发达国家,除了几大汽车集团外,还有几百甚至上千家专用车公司(厂)。这些公司的规模不一定大,有的只有几百人甚至几十人,但他们生产的专用车产品都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汽车企业必将经历一场联合重组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专用车企业也必将经历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洗牌”的结果,将使我国的专用车 行业 内部的恶性竞争得到有效遏制,人才、设备等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市场经济规则迫使专用车企业重新认识自己,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专用车企业将朝着两极发展,一方面,那些生产诸如自卸汽车、罐式汽车等制造技术复杂系数不高而其产品品牌有一定知名度和生命力的企业以及生产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用车产品的企业,将进行联合重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集团化大生产,走规模与品牌效益之路,一些大的汽车集团也将介入这类车的生产,而且其产销的比例会随着社会需求的提高而逐步加大。另一方面,一些生产诸如高技术复杂系数较高,市场容量有一定限度的专用车产品的生产企业,将维持其中小企业规模,并通过资源重组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某一专业领域内潜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其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水平,使自己达到和始终保持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在这轮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民间资金、境外资金及技术将会有条件介入中国的专用车 行业 。国外企业需要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途径,而国内企业又在寻找缩短与国际水平差距的捷径,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的投资环境也将进一步宽松。
目前,国内许多专用车企业已意识到要尽快缩短与国外专用车水平的差距,引进技术、资金,寻求境外合作伙伴是捷径之一。因此,中国专用车 行业 中的合资、合作、独资企业将进一步增加,企业多种所有制形式将得到确立。那些产品没有生命力及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下的专用车生产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当然,要实现专用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还需政府和企业付出多方面艰苦的努力。
二、主要风险
(一)政策风险
我国政府对于专用车 行业 一贯持鼓励政策,对于专用车企业也提供了不少鼓励措施。但也不排除政府由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宏观调控等因素,出台针对 行业 的限制政策,如企业不能及时应对,将造成政策风险。
(二)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风险。对于专用车 行业 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由于技术要求提高,企业在短时期内不能提高生产技术,不能最终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更高要求而产生的风险。提高我国的专用车制造技术,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专用车技术,加快专用车制造相关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的研发,打破国外企业的制约,已成为我国专用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的风险。市场上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波动将直接导致公司上述产业生产成本的相应波动,进而影响公司效益。而商品价格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决定的,一旦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改变,或者有其他企业的更好的产品而导致产品的消费量下降,企业不得不采取低价策略时,企业的利润会出现下滑。
(四)财务风险
公司经营资金主要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银行贷款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公司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的情况下,不排除由于融资能力的限制出现资金紧张、影响公司经营的可能。
2011年国家贷款利率政策的变化,将会影响公司的融资成本。随着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贷款利率的上浮,公司的融资成本将不断增加,从而有可能影响公司的效益。
(五)经营管理风险
经营管理能力的强弱、管理经验是否充足以及管理者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好坏都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经营管理风险。今后整个 行业 发展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尽管公司都会十分注重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优化,但是制度的完善和优化需要一定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完善的速度滞后于发展速度的可能。
第三节 专用车 行业 投资决策依据 分析
一、 行业 投资前景
1、根据交通部《国家高速公路网 规划 》,从2005年到2030年,国家将斥资2万亿元,新建5.1万公里高速公路,届时总里程将达到8.5万公里。高等级公路的飞速发展,将积极推动运输车辆和道路维护车辆的发展;我国对钢铁、煤炭、水泥、原油、天然气等基本战略物资长期保持庞大需求,这些物资相当部分靠车辆运输,总体上讲,专用汽车总需求量基数较大,还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增强及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环卫、园林、电力、通信、电视、公安、司法、机场、金融等商业运输及城市建设服务类专用车将产生较大需求;此外,国家实施的重点工程如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建、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不仅将推动专用车总量发展,而且将极大地带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有效需求;
2、外延型经济的发展带动专用汽车出口趋势明显,近几年欧美市场、东南亚及中东地区对中国专用汽车需求较大,外延型产品将是一部分优势企业发展的重点;
3、以2005年年产量为55万辆为基数推算,到2010年,我国专用汽车年需求量为89万辆,保有量为600万辆;到2020年,这组数据分别为174万辆和855万辆。
专用汽车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不同时期的热点有所不同。专用汽车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诸如公路运输、工程建设、油田、矿山、电力、电信、邮政、医疗、环卫、农业、水利、航空、食品、公安、消防、司法以及国防建设等各行各业都需要适于本 行业 特点、满足本 行业 特殊功能需要的专用汽车,如医疗救护专用车中的救护车、医疗急救车、采血车、防疫车、计划生育车、血浆运输车和化验车等车种,都是为了满足医疗 行业 各种特殊功能的需要。由于各 行业 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并不均衡,因而形成了专用汽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市场热点。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的高速度发展,为汽车物流运输的发展带来有利条件,我国公路进入世界第3位。西部大开发及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建设为公路物流运输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二、 行业 投资热点
“十一五”期间,我国专用汽车 行业 重点发展的产品主要是配套服务于城市功能发展类车辆,如环卫类、市政类、城建类、教育医疗类等;高等级公路服务车辆,如道路养护车、抢险救援车等;重大工程作业类车及煤炭运输车、三农车辆等特殊车辆。、
同时在此期间,将重点引进铝合金、不锈钢材料应用技术,机电液气一体化技术及微电子、智能化、自动化应用技术,模块化设计技术,专用装置设计及制造技术,机场专用车辆、高等级公路养护车辆等的制造技术。
专用汽车服务领域广阔,市场前景明朗,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热点,而且可以出现多个热点并存的局面。由于国家加大了基础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加大了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上诸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及国内几条高速公路建设等大型项目的启动,重型专用车火爆起来,同比增长了84.5%;与此同时,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公路货运进一步专业化、集约化,各类厢式运输车、半挂牵引车和专用运输车的社会需求量有了很大提高,仅半挂牵引车,同比增长达90%左右,成为专用车 行业 的一批黑马
三、 行业 投资区域
目前根据各地区发展优势来看,建议将新项目落户随州。
1、区位优势
从全国汽车产业格局来看,随州地处我国三大汽车产业聚集地之一的沿长江汽车产业集群之中,具有良好产业基础;从全省汽车产业格局来看,省委省政府已将汽车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六大千亿元”支柱之一,并 规划 打造沿汉丹铁路的“武汉—襄樊—十堰汽车工业走廊”,而随州地处“武汉—襄樊—十堰汽车工业走廊”的中段,我市作为“汉十汽车工业走廊”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承上启下、连接南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另外湖北是我国三大科教大省,仅武汉就汇聚了14家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46名两院院士、52所大专院校、387家研发机构,这为我市专用汽车企业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产业优势
随州市的专用汽车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关联度越来越紧密,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我市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已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发展的39个产业集群之一、湖北省“十.一五” 规划 重点发展的汽车产业基地、湖北省重点发展的“六大千亿元”支柱产业的重要增长极。我市也是国内知名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与山东梁山地区、吉林长春地区并称为我国三大专用汽车产业基地。2007年,全国专用车产量46.5万辆,产值935.2亿元,随州专用车总产量8.7万辆,占全国的18.7%,产值156.6亿元,占全国的16.7%。随州已经成为我国专用汽车发展速度最快、品种系列最全、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3、市场优势
随州市拥有300多家专用汽车销售公司、2000多名销售人员。众多的销售公司和销售人员将随州专用汽车销往全国各地。随州市专用汽车市场优势明显,多种类型的专用汽车销售量名列全国前茅。如:油罐车年产销量1.5万辆,居全国第一;环卫车年产销量1.1万辆,居全国第一;平头车身年产销量2.5万辆,居全国第一;钢质车轮年产销量228万只,居全国第一;铸造件年产销量9.2万吨,居全国第一;自卸车年产销量1.8万辆,居国内三强。在国内市场创造骄人成绩的同时,我市专用汽车企业还加快国际化步伐,将产品远销到欧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市有10家企业获得国家汽车整车出口资质,占全省三成的份额,成为湖北乃至全国取得汽车整车出口资质最多的城市之一。
第四节 专用车 行业 投资建议
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使国内外专用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国产专用车与国外专用车存在着差距,但也应看到我们的优势。首先,我国专用车价格优势明显。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原材料也相对便宜,使得我国专用车成本只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的30%~50%,价格优势明显。其次,国外专用车进入中国市场还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而我国占专用汽车销售量80%以上的普通型专用车,适合中国的道路情况和消费水平。因此,我国专用汽车企业只要结合自身特点,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在一定时期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1、优化重组,建立专用车生产的新格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专用汽车企业必将经历一场联合重组的产业结构调整,重新合理配置我国专用车 行业 的内部人才、设备等资源,使过散过多的局面得以改善。结合专用汽车 行业 自身品种多、批量小、市场变化快的特点,我国专用车企业可以朝着两方面发展:一方面,那些产品制造技术复杂系数不高、产品品牌有一定知名度和生命力的企业和产品具有较大社会需求量的企业,可以进行联合重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集团化大生产,走规模与品牌效益之路。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制造技术复杂系数较高,产品市场容量有限的生产企业,应维持其中小企业规模,并通过资源重组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某一专业领域内潜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其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水平,使自己达到和始终保持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大的汽车集团也可以进入专用汽车的生产,为该 行业 注入新的活力,并推动其达到新的水平。
2、专用车产品应向高技术、多品种方向发展
专用车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品品种也越来越多,这就对我国的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国外的一些汽车公司广泛采用的平台技术将是专用车产品开发与制造的一个发展趋势。运用平台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专用车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周期,充分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同时也能极大地减小制造难度,缩短制造周期,减少设计开发及采购和制造成本。对于一个成熟的专用车企业来说,其开发生产的专用车产品不止一种,要适应市场对专用车品种的需求,一方面要充分采用平台技术,进行模块化设计、全球采购、积木式装配;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采用柔性生产技术的智能化生产设备,使生产制造技术适应专用车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
3、专用车的 行业 管理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
我国专用车的生产经营方式,在过去一直采取的是行政管理方式—目录管理,这种方式严重制约了专用车的发展。国外专用车的管理普遍采用了产品型式认证制度,这为专用车生产商在产品创新、满足市场需求上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目前,我国正在向产品型式认证制迈进,这是专用汽车 行业 管理方式上的一大进步。
4、积极开拓专用车新市场
经济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对专用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专用汽车必须积极开拓特殊 行业 、新兴 行业 市场,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全面提高对出口工作的认识,做好专用汽车出口的目标管理工作,要尝试对东南亚、中东、非洲市场的开发,并做好相应的出口质量把关或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工作,在大力开展自营出口工作的同时,还要处理好自营与代理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打入国际市场。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相关文章
- 专用车概述(2018-09-05)
- 专用车行业产业链分析(2018-09-05)
- 专用车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分析(2018-09-05)
- 专用车国内市场价格走势分析(2018-09-05)
- 专用车国内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预测(专用车项目市场投资(2018可研报告节选))(2018-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