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速冻芦笋项目产业发展环境
一、宏观经济环境 分析
(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初步核算,2010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月度同比)
2006-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2006-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2006-2010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2006-2010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二)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预测
现状:通胀压力明显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
2011年,自2008年以来的通胀预期终于变为现实,公众切实感受到了通胀的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2010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5.1%,已创28个月来的新高。预计全年均值将超过年初预期的3%。说明抑制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轮通胀的形成因素异常复杂,既有来自于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又有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农产品(17.61,0.69,4.08%)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
另一方面,整个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减缓,这主要是因欧洲债务危机所致,“中国制造”的国际需求将进一步减弱。其次是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导致美元贬值,从而使中国的出口更加困难。再次是我国农业的增产问题。农业是基础,农业不稳,全盘皆输。截至今年,我国农业已连续7年大丰收,实现了“七连增”。但2011年,是否还会保持这样的大好局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积极稳妥、审慎灵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是要继续发展经济。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要“积极”。“稳健”是要控制通胀。通胀压力很大,要防止经济过热,就必须“稳健”。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和具体政策是互相对应的,体现出中央政府的深思熟虑和综合考量。
就财政政策而言,从2008年11月起,我国已实施了两年多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稳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的财政支出,将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三农”、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建设,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明年中央政府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可能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如为了拉动内需,就要增加居民收入,这样在结构性减税的安排上,可能会更加注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通过一系列带有总体减税倾向的安排,实现低收入群体减税增收的目的。
就货币政策而言,“稳健”二字意味悠长。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就是要化解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两难——相冲突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一方面,要回收巨量的货币流动性,控制物价;另一方面,要阻击国际热钱的流入。但前者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压力较大、信贷投放惯性较强、外汇占款规模上升、历史存量较高等因素而困难重重;后者则由于美国可能会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深化等因素而难以控制。后者的不可控性,完全可能使我们回收流动性的所有努力被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所抵消。因此,不排除在2011年的适当时机,货币政策由“稳健”重新走向“从紧”的可能。
展望:较快运行的经济和较高的通胀压力并存
2011年,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最为复杂从而最难以驾驭的一年:宏观经济的下行力量和上行力量互相角力、同时存在。
下行力量主要体现为中央政府对待GDP的淡定、出口的减少、内需的不足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等。尤其是当今年4月份我国GDP总量领先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之后,中央政府对待GDP的态度变得优雅而从容。这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地方政府的“GDP崇拜症”似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遏制。
但宏观经济的上行力量仍是主要的。第一,2011年是“十二五” 规划 的开局之年,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可以理解,新 规划 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计划”、“区域发展 规划 ”、“民生工程”、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可能出现的新的消费刺激政策等,都将有效地对冲各种下行力量,起到极强的宏观经济刺激效应。第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持续成为支撑经济较快运行的基本力量。第三,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也要求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率高,劳动力需求大,就业机会多,这是经济规律。因此,出于现实的政治考量,也应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速度。
两种力量角力的结果可能会使2011年的经济增速保持在8%—9.5%之间。当然,由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全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呈先慢后快的态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2011年政府将应对通胀压力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为此将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此考虑,恐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过剩的流动性是否能够按照央行的意愿进行大规模回收是一个难题。第二,由食品类商品开始的涨价潮可能会在明年继续蔓延,导致物价的全线上涨。第三,房地产市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地方政府可能出于对地区GDP增幅大幅滑落的担忧,不愿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如果房地产市场坚挺,则钢材、水泥、煤炭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就不会降下来。第四,欧美国家为刺激经济,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毫无悬念。如此,大量热钱必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大大增加了我们控制和回收流动性的难度。
所以,较高的通胀压力可能是2011年我们不得不继续面对的一个梦魇。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之,2011年,中国经济一方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又面临较高的通胀压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分别对应的正是这两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为了刺激国内需求,以调整结构、转变方式;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则是为了抑制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这反映了中国政府的两难,也在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智慧。
二、政策法规及标准
1、相关政策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此法规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1995年10月30日通过并开始实行。本法适用于一切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也适用于食品的生产经营场所、设施和有关环境。
2)《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为了加强对食品标识的监督管理,规范食品标识的标注,防止质量欺诈,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3)《卫生部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
为指导和规范食品营养标签的标示,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身体健康,制定本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示营养标签时,应当符合本规范的管理规定。
2、农业部加大绿色食品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
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实施“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倡导“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养殖、安全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标志管理为手段”的质量保证体系,推行的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监管模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9年3月25日,农业部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09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的一年,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形势下,要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农产品有效需求,带动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部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绿色食品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为目标,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稳步扩大总量规模,全面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品牌效应,推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积极稳妥地推动发展,必须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不放松质量标准,不降低准入门槛,切实维护精品形象,不能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而要更加注重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要着力打造精品品牌,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抓好标准化生产,加强全程质量监控,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力度,使绿色食品进入“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坚持标准、规范认证、加强监管、风险预警”为核心的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规范认证,加强监管,及时消除潜在的 行业 风险和隐患,防范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确保绿色食品品牌安全可靠。
四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建立起“以行政执法为主导、 行业 自律为基础、属地管理为保障”的监管体制,即立足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以市场导向为基础、政府推动为保障的发展机制;立足产品质量和风险防范,建立规范高效的认证工作机制;立足品牌的公信力,建立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立足强化职能职责,加强体系队伍建设,完善绿色食品工作系统的运行机制。
五要进一步优化认证制度,提高认证效率,加强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提升保障发展能力;大力推广和应用安全优质农业生产资料,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定点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发展专业流通企业,建立有特色的营销体系和有活力的促销机制,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市场,增强市场服务能力,更有效地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
3、 行业 相关标准
蔬菜加工的相关标准
标准编号 | 标准名称 | 实施日期 |
GB/T23244-2009 | 水果和蔬菜气调贮藏技术规范 | 2009-8-1 |
GB/T10470-2008 | 速冻水果和蔬菜矿物杂质测定方法 | 2008-10-1 |
GB/T10471-2008 | 速冻水果和蔬菜净重测定方法 | 2008-10-1 |
GB/T10471.2008 | 速冻水果和蔬菜净重测定方法 | 2008-10-1 |
NY/T1529-2007 | 鲜切蔬菜加工技术规范 | 2008-3-1 |
DB11/T506-2007 | 蔬菜初加工生产技术规程 | 2008-2-1 |
NY/T1406-2007 | 绿色食品速冻蔬菜 | 2007-9-1 |
NY5185-2002 | 无公害食品速冻绿叶类蔬菜 | 2002-9-1 |
本标准规定了出口速冻芦笋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出口速冻白芦笋条、白芦笋段、绿芦笋条、绿芦笋段,段状带尖白、绿芦笋等抽样方法、包装、标志、感官、重量、温度、规格、理化、微生物、过氧化物酶的检验及判定方法。
第二节 速冻芦笋项目技术发展现状
一、技术 发展 分析
1、原料验收
根据原料笋的规格要求验收,拒收未经检验检疫局备案合格的蔬菜基地原料,蔬菜原料进场后要及时卸车,轻拿轻放,妥善保管,做好原料交接工作。
2、分级别切条切段
操作人员按照成品质量规格要求,用不锈钢刀,固定尺寸切盒,将原料分别加工成条、段、尖,剔除不合规格质量要求的半成品,分级别规格存放在容器内,动作要规范,长短一致,切口平齐。
3、分级别挑选
操作人员在按级别规格切条或切段后,均应将芦笋条段尖中的烂头、病虫害、断头、畸形、杂质、严重机械伤、老根、紫根、白根、开花,严重破损的尖以及色泽不好,不符合尺寸要求的半成品剔出。保证成品的规格质量。
4、质量验收
初加工好的笋条、笋段、笋尖,均应送往验收台进行专门质量检查,严格按成品规格质量要求进行抽检或全检,发现不符合要求应予以挑剔,必要时退回重新加工,严格把好质量关,确保半成品规格质量要求符合质量规定要求。
5、清洗摆筐
清洗时应按级别、规格、品种分别进行人工清洗,动作要轻,摆动幅度不宜太大,防止损坏、折断笋条,直到洗净表面泥杂为止,并按规格、级别、品种分别摆筐,笋条摆放时笋尖应向上,竖直摆一层,段和尖只能存放容器的三分之二,并自然沥水。
6、漂烫
应按级别规格分别漂烫,水温≥98℃,漂烫时间严格按工艺要求执行,水温、漂烫时间有偏离现象,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漂烫质量。既要起漂烫杀青、杀菌作用,又不致于漂烫过度和不足,并按要求及时检测过氧化物酶。
7、冷却
漂烫后的笋条、笋段、笋尖,应迅速喷淋降温后放在流动常温水中冷却降温,然后进入冷却水冷却,要求冷却完毕后品温<12℃,从高温冷却至冷却结束,时间越短越好。
8、沥水
冷却后的芦笋半成品应进行自然沥水,沥尽水份。
9、速冻
沥水后的芦笋应分规格、品种进行速冻,冻前调整好速冻机的运行状态,速冻温度应保持在-30℃以下,冻结终了冻品中心温度应小于-15℃,操作进料时要做到均衡,均匀摊在流化床上,并整理好芦笋的形状,尽量保持正直状态,速冻机出口应有缓冲装置,以免笋条断裂。
10、包装材料验收
产品内包装袋必须符合卫生标准要求,必须有供货商或官方出具的产品卫生合格证明书,方可验收、入库使用。外包装材料凭“出口货物运输包装检验合格单”验收入库。
11、包装材料储存
验收合格的包装物料送入包装库储存,内外包装物分开储存。
12、包装
速冻完毕的笋条、笋段、笋尖,应迅速进行各种规格的包装,防止产品回温,包装间温度要求控制在≤10℃,同时加足冻耗保证净重,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卫生标准操作规范,保证产品卫生规格质量,使用有卫生合格证明书的内包装袋。包装标志清晰全面。
13、金属探查
包装完毕产品,必须经金属探查后,无金属异物,方可进库冷藏,并做好记录。当产品经过金属探测仪,有鸣叫时,应将该袋产品取出,拆袋检查,直至找出原因为止,并重新经金属探查后,无金属异物,方可进库贮存。对金属探测仪的使用、校准、维护、监控,按金属探测仪灵敏度校准规程执行。
14、冷藏
经金属探查后的产品应迅速进入低温库冷藏,冷藏库温控制在-18℃(±1℃),按生产日期,批次、品种、规格,规范堆垛,做到数据准确。
15、运输
根据部门的调拨通知单,质检科检验合格单或检验检疫局签发的证书发运产品。运输工具,车辆要消毒达到卫生要求,温度保持在-18℃(±1℃)以下。
二、工艺流程或特点
速冻芦笋的一般工艺流程
速冻芦笋的热烫工艺流程
第三节 速冻芦笋项目产业发展特点
一、周期性阶段
芦笋的营养价值最高,每1千克鲜芦笋中,含蛋白质25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50克,粗纤维7克,钙220毫克,磷620毫克,钠20毫克,镁200毫克,钾2.78克,铁10毫克,铜0.4毫克,维生素A900国际单位,维生素C330毫克,维生素B11.8,素B20.2,烟酸15毫克,泛酸6.2,生素B61.5,叶酸1.09物素17微克,可放出热量109.2千焦耳。芦笋以嫩茎供食用,质地鲜嫩,风味鲜美,柔嫩可口。除了能佐餐、增食欲、助消化、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外,因含有较多的天门冬酰胺、天门冬氨酸及其他多种舀体皂甙物质,对心血管病、水肿、膀胱等疾病均有疗效。天门冬酰胺酶是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因而,芦笋已成为保健蔬菜之一,这是它能在世界上大面积种植,畅销不衰的重要原因。
芦笋的嫩茎是其食用部分,芦笋嫩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营养物质不但全面、搭配得当,而且含量比较高,是其他一些蔬菜和水果无法比拟的。每1千克鲜芦芦笋笋中,含蛋白质25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50克,粗纤维7克,钙220毫克,磷620毫克,钠20毫克,镁200毫克,钾2.78克,铁10毫克,铜0.4毫克,维生素A900毫克,维生素C330毫克,烟酸15毫克,泛酸6.2毫克,叶酸1.09毫克,可放出热量109.2千焦耳。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
营养特点:
一是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这个特点也是现代营养学对保健食品提出的要求。芦笋嫩茎含水93.2%,蛋白质1.7%~3.0%,脂肪的含量很低,仅0.2%,粗纤维1.0%。维生素含量很高,维生素C平均含量为41.4毫克/100克,比蒜薹高5倍;维生素B1为80~92.5毫克/100克;维生素A是胡萝卜的1.5倍,达到29400国际单位。
氨基酸组成:
二是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含量高而且比例适当。绿芦笋的氨基酸总量比其他蔬菜的平均值高27%。据北大生物系 分析 ,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都很高,其中精氨酸与赖氨酸之比为1.06,营养学家认为二者比例接近1的食物对降低血脂有作用。特别是在所有的氨基酸中,芦笋天门冬氨酸含量高达1.826%,占氨基酸总含量的13.23%,这对治疗心血管病及泌尿系统疾病有很大作用。
大量元素:
三是芦笋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如钙、磷、钾、铁的含量都很高;微量元素如锌、铜、锰、硒、铬等成分,全而且比例适当,这些元素对癌症及心脏病的防治有重要作用,营养学家和素食界人士均认为它是健康食品和全面的抗癌食品。
芦笋的营养价格高,在我国山东、河北、山西、北京等地区都得到政府的重视,近几年快速发展,速冻工艺也走向成熟,整个产业已处于成熟时期。
二、区域性分布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芦笋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8年发展到12万hm2。目前,我国以速冻绿芦笋和罐装白芦笋出口欧洲、日本、东南亚诸国为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订单源源不断,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大大刺激了国内种植芦笋的热情。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将其列为创汇支柱产业,倍受政府重视和大力扶持。
三、产业链发展
速冻芦笋产业链简图
1、上游 行业 发展
2000~2003年面积约150万亩。
2003~2005年因涝灾、病害、效益等原因,毁掉约40%,2005年面积约90万亩。
2007年初面积约90万亩。因芦笋面积小,价格上涨,本年内新增面积约30万亩,2007年底面积约120万亩。
2008年、2009年,因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爆发,芦笋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一些新笋区因初期低产、加之价格低、效益低,开始大量毁笋,一些老笋区也在淘汰更新品种,毁掉的面积约40%,2009年底,我国的芦笋面积大约70万亩左右。
2、下游 行业 发展
1)食品工业
2010年,我国食品工业克服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全年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在保障供给、扩大内需、抑制通胀、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320亿元,同比增长27%;出口交货值2750亿元,同比增长19%;产品销售率97.7%;销售利润率6.4%,高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0.22个百分点。
2005-2010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情况
单位:万亿,%
年份 | 工业总产值 | 同比增长 |
2005年 | 2.03 | - |
2006年 | 2.44 | 20.20% |
2007年 | 3.24 | 32.79% |
2008年 | 4.20 | 29.63% |
2009年 | 4.97 | 18.33% |
2010年 | 6.31 | 26.96% |
2)餐饮业
我国餐饮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达到了12352亿元,相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225倍。2008年,全国实现餐饮业零售额达15404亿元,比2007年增长24.7%,连续18年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在海外,中餐不断攻城掠地,2008年中餐首入奥运食谱,更进一步走向国际化。2009年全国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达到了17997.5亿元,同比增长16.8%。2010年1-11月,我国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达到了15913.6亿元,同比增长18.0%。
从长远来看,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
2005-2010年我国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 零售额 | 同比增长 |
2005年 | 8886.8 | 17.7 |
2006年 | 10345.5 | 16.4 |
2007年 | 12352.0 | 19.4 |
2008年 | 15403.9 | 24.7 |
2009年 | 17997.5 | 16.8 |
2010年1-11月 | 15913.6 | 18.0 |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