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状况 分析
1、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养猪业发展迅速。2002年末生猪存栏4.6亿头,当年肉猪出栏5.7亿头,猪肉产量达0.4亿吨,分别是1980年的1.51,2.85和3.81倍。而随着生猪饲养头数的急剧增加,我国养猪产业在生猪的品种、饲养、繁殖等技术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同时,生猪的经营形态及流通体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03年我国生猪存栏4.7亿头,出栏商品猪5.865亿头,猪肉产量4519万吨,出栏率为125%,出栏体重77千克,人均猪肉占有量34.7千克。2004年我国生猪存栏4.8亿头,出栏6.2亿头,饲养总量10.9亿头,南方主产省病死的猪高达5180万头
2006年我国生猪出栏增长3%,达到6.3亿头。2007年5月份以来,生猪和猪肉供应偏紧,国务院及时下发《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后,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国家扶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生猪存栏数量上升,母猪补栏数量增加,规模养猪发展速度加快。随着扶持生猪生产发展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和市场价格的拉动,生猪生产从2007年9月份开始逐步恢复,生猪存栏、出栏和能繁母猪数量稳定增长,2007年12月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6.5%;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9.4%,能繁母猪比重在10%左右,稍高于正常水平;规模养殖稳定发展,规模户生猪存栏同比增长20.6%。2007年生猪出栏率达142%。
2002-2007年我国生猪出栏率
2008以来,随着各项扶持支持生猪的各项措施的落实,生猪存栏和出栏都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19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8%,生猪出栏增长3.7%,存栏增长5.0%。猪肉价格也出现了逐月的涨幅回落态势,在CPI猪肉价格五月份同比上涨48%,比上月回落20.3个百分点。六月份上涨30.4%,回落17.6个百分点。环比,近两个月也下降2%以上。虽然猪肉价格出现了涨幅回落、环比下降,但目前看,猪肉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对CPI的影响还不能忽视。
2、市场需求
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最重要的肉类食品。2006年,我国人均猪肉占有量达到39.6公斤,比2005年增加1.3公斤,在包括羊肉、牛肉、禽肉等在内的所有肉类占有量中比重超过60%。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平均消费猪肉1.65公斤。
农民收入增加将加大猪肉产品的消费总量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一直是肉食品消费的主要群体,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的2倍多。因此我国猪肉消费量增长的潜力主要来自农村。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猪肉消费水平仍然很低,并且波动较大。而农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主要受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增长高的年份肉类消费增长幅度较大。说明了收入增长是影响农村居民肉类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中央“三农”政策的逐步落实,猪肉消费总量将呈现上升趋势。
城镇人口增长成为我国肉产品需求加快新的增长点城市化进程是肉类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新动因。近年,随着我国城市化及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城镇人口增长明显加快。由于城市居民肉类产品的消费量远大于农村居民,我国城镇居民肉食品的消费水平一直比农村居民高。如果新增加一个城镇居民,每年就能够新增肉食品需求5~7公斤。只要城镇人口增加1%,肉食品的消费需求增量就相当可观,同时全国总人口的增加也影响了我国肉食品需求。
2002年6月-2007年12月生猪需求指数
从猪肉消费的品种结构上看,冷鲜肉日渐为人们所认识,因为猪胴体经过了解僵、成熟过程,肉质细嫩柔软、口味新鲜,并且汁液流失少,肉的营养成分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因此,冷鲜肉将逐步成为我国居民生肉消费的主流。
2000-2008年我国待宰活猪价格走势图
单位:元/每千克
2007-2008年4月我国待宰活猪价格月走势图
单位:元/每千克
3、进出口状况
2007年我国共出口生猪162万头,出口金额达到23万美元,平均出口价格约153美元每头生猪;区域上来看,我国生猪全部是出口到亚洲地区。
2006年出口猪肉27万吨,进口猪肉2.4万吨。07年我国进口鲜、冻猪肉共8.6万吨,同比大幅增长2.6倍和4.8倍,而同期猪肉出口13.4万吨,大幅下降50.3%,表现为明显的出口大幅减少、进口成倍增加。
4、发展前景
1)发展规模化养殖和规模化加工
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前两年生猪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粮食及饲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玉米价格为近10年来的历史高位,直接推动了养殖成本的上升,猪粮价格比很长时间低于5.5的盈亏平衡点,散户养猪收益锐减且亏损严重,养猪户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大部分地区大量宰杀、淘汰母猪后,生猪供应充足的格局彻底改变,生猪市场由供大于求转向供小于求。同时,去年以来,南方部分省市爆发的猪高热病(猪蓝耳病)疫情,致使生猪死亡率和淘汰率较高,进一步挫伤了养猪户的生产积极性,加大了供求不平衡的态势。
猪肉价格先落后起的剧烈波动却有利于生猪养殖业的长期发展,通过淘汰散户养殖方式,确立了规模经营方式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方向。通过 分析 美国生猪养殖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看到规模经营可以降低养殖成本,促进技术进步,包括饲养技术、营养学、基因技术培育种猪、饲养设备等,而技术的进步又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并形成产品的差异化。只有生猪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从而适应 市场发展 的需求,保证养殖效益和畜产品质量。
此次是我国养猪业进行产业发展大转型的机遇,规模养殖面临较好的发展前景。为恢复和发展生猪生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方面,恢复生猪生产,如实行母猪饲养补贴、公猪良种补贴、养猪调出大县奖励、蓝耳病疫苗补贴、生猪政策性保险;另一方面,发展生产,扶持生猪规模养殖,国内各地生猪生产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母猪补栏数量增加,规模饲养加快发展。从国家资金的投向看,政府希望引导养猪业到科学养殖、规模养殖的大道上来。财政部将对50余个原种场、100多个扩繁场和40多个资源场进行扶持。此外,中央还安排了25亿元资金,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粪污处理、猪舍标准化改造以及水电路、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主要扶持年出栏500~3000头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兼顾年出栏300~500头的重点养殖户和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小区)。去年年底规模饲养大体是43%左右,今年到7月份已经达到了50%,规模饲养存栏比重增加了7.3%。
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将改变目前我国生猪养殖集中度不高的情形,使生猪养殖在地理分布上趋向集中,同时也促进生猪市场的集中、统一。养殖业的集中也将促进我国生猪屠宰加工业的规模化经营,使之趋向集中。
2)猪肉加工业与生猪养殖业进行纵向整合
如果我国的生猪养殖业和生猪屠宰加工业走向规模化经营之路,伴随这一趋势发生的另一趋势将是猪肉加工业与生猪养殖业进行纵向整合。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使生产者更加关心市场需求的变化,以避免市场的供大于求,猪肉加工规模的扩大也促使加工者考虑如何取得稳定的、有质量保证的生猪供应,等等。这些激励因素将促使猪肉加工业与生猪养殖业走向一种更直接、降低交易费用的纵向整合方式。当然,这一过程中也有阻碍因素,主要来自于资本需求的增加、管理问题、激励问题。
第二节 淀粉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1、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淀粉 行业 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十五”期间,中国淀粉 行业 发展取得很大成绩,淀粉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产品结构得到调整,新产品琳琅满目,淀粉品种增加了葛根、荞麦淀粉。淀粉糖由6个品种发展到26个,变性淀粉由几个常用品种发展到复合变性、两性淀粉、多孔淀粉、抗消化淀粉等百余个;市场开拓方面,淀粉糖年均递增33%,2005年产量420万t,糖醇年均递增30%,2005年山梨醇产量44.69万t,其他糖醇5万t,变性淀粉年均递增27%。
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05%;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6.62%;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1.13%。
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84%;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8.71%;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4.05%。
2006-2007年我国淀粉 行业 主要工业指标及其增长率
单位:亿元
年份 | 工业总产值 | 增长率 | 销售收入 | 增长率 | 利润总额 | 增长率 |
2006年 | 677 | 28.05% | 622 | 26.62% | 37 | 31.13% |
2007年 | 967 | 42.84% | 925 | 48.71% | 57 | 54.05% |
在淀粉
行业
发展的同时,
行业
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淀粉及深加工产品人均占有量低;自动化水平低;综合利用率低,深加工高科技产品少;加工生产规模偏小;淀粉转化率低等。这些都阻碍困扰着
行业
的发展,因此应该通过提高
行业
的科技水平;加大生产规模;加强培养品牌意识;组织培养
行业
专业人才等等措施加快发展中国的淀粉
行业
。
2、市场需求
我国淀粉的消费结构大致是:味精占30%,医药占20%,深加工产品占20%,直接食用(制成粉丝等)占15%,其它(包括食品、商业、包装等等)占15%。
淀粉作为一种主要的工业材料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淀粉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在美国人均消费淀粉50公斤,在欧洲人均消费淀粉25公斤,在我国人均消费只有2.5公斤。淀粉消费在我国将呈上升趋势,淀粉消费量将在几年内有所增加,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也不宜盲目乐观,预计在几年内,全国淀粉消费量将达到700万吨左右。
2007年淀粉需求结构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淀粉下游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比蔗糖甜度低的淀粉糖将是未来人们对糖类需求的首选。变性淀粉是淀粉深加工的另一类产品,已经被广泛地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医药、发酵、建筑、造纸等很多 行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变性淀粉的需求将会快速增长。另外,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药用氨基酸、高技术淀粉发酵产品和可降解材料及黏合剂等对淀粉的需求将迅速增长。还有许多用途将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得到开发利用。
3、进出口状况
2006年我国淀粉进出口情况
单位:吨
品种 | 进口 | 同比增长率 | 出口 | 同比增长率 |
玉米淀粉 | 6091 | -9.24% | 185731 | 33.24% |
木薯淀粉 | 772738 | 65.4% | 420 | 15.38% |
马铃薯淀粉 | 68676 | -9.13% | 10141 | 14.29% |
小麦淀粉 | 3210 | 14.28% | 14750 | 1.15% |
化学纯果糖 | 2491 | 59.58% | 25757 | 283.00% |
山梨醇 | 2696 | -80.32% | 25809 | 226.65% |
甘露糖醇 | 413 | -44.11% | 2356 | 65.68% |
肌醇 | 11 | 0 | 2464 | 25.08% |
糊精及变性淀粉 | 196180 | -1.80% | 124368 | 66.08% |
4、发展趋势
1)淀粉生产呈规模化趋势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淀粉生产企业将参与国际竞争。国外淀粉企业对国内企业来说具有规模优势。国外的淀粉企业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的企业有很多家,而国内企业年产量超过30万吨的企业只有几家。根据量本利计算方法,企业产量超过保本点后,产量越大,利润就越大。WTO要求中国企业走联合之路,走集团化、规模化之路。
2)产品呈系列化趋势
随着淀粉 行业 竞争的日益加剧,原淀粉生产利润逐渐缩小,整个 行业 利润已经从每吨几百元降到不足百元。这就要求淀粉生产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产品结构,走淀粉深加工之路。大部分淀粉将被转化成变性淀粉、淀粉糖、氨基酸等产品。因此,生产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也将是我国淀粉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3)流通呈规范化趋势
第一方面,WTO对中国企业的普遍影响。WTO的普遍规则,是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国家政策性保护的有关
行业
暂时除外),对中国企业的普遍影响淀粉
行业
同样适用。WTO的实质就是自由贸易,遵循等价交换,自愿、公开交易原则。中国入世后我们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则。政府政策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地方保护,都不会继续存在,至少不会较长时期的存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并不是国内生产企业之间竞争。必须与国外同
行业
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入WTO中国要做如下几方面的调整:关税降低;市场准入;国民待遇。这是WTO规则的要求,融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其实是一场革命。中国企业传统的以点对点为主销售途径形式不适应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加入WTO进入全球贸易和国外企业的介入中国流通,中国淀粉
行业
在流通方式上将和国际惯例接轨。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