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防水建筑材料 行业 发展环境 分析
一、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2006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分季度看,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4%、11.5%、10.6%和10.4%。
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
2006年全年粮食产量超过49000万吨。棉花产量673万吨,比上年增产17.8%。畜牧业克服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增长。预计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8000万吨和295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3.0%。
2、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提高
2006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6%,12月份增长14.7%。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增长17.9%,轻工业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784亿元,增长31.0%。
3、国内消费市场活跃,增速加快
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加快0.8个百分点(12月份7499亿元,增长14.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6%。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2%,汽车类增长26.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4.0%,通讯器材类增长22.0%。
4、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有所增加
200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0%。进出口相抵,顺差达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3亿美元。
5、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房价涨幅仍然偏高
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城市和农村均上涨1.5%。从构成看,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从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2.3%,其中粮食上涨2.7%,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涨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0%,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5.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3.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5%,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6、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就业增加较多
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加快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158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544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回落0.1个百分点。
二、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趋势
1、2007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 分析
2007年上半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随着就业形势好转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显著上升,加之股市的财富效应,消费的增长令人瞩目。受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影响,CPI有所反弹,但下半年很可能会回落到3%以内。总体看来,中国经济正在以其自有的步伐稳健地前进。未来需要继续采取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措施,以刺激消费,改变经济增长依靠投资尤其是出口的格局。
1)总体情况:快速、平稳的“三驾马车”
从总需求层面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7年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2月份的23.4%上升到6月份的26.7%。根据往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在7月份继续保持这种上涨态势。不过,受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可能难以达到2006年同期的水平。
与投资相比,消费的增速令人瞩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在2007年上半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加速增长,截至6月份,增速已经达到了15.4%,比2006年和2005年同期均高出2.1个百分点。如果这种态势保持下去,则2007年消费对GDP的贡献将超过往年。
出口同样维持着强劲的增长。按照人民币兑美元外汇牌价进行折算后,2007年5月份出口同比增长20.3%,略高于2006年同期。然而,如果从趋势上看,出口增长速度正在呈现缓慢的下降态势。随着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贸易摩擦的加剧和下半年人民币的继续升值,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对GDP的贡献度较往年会有所下降。
总体而言,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虽有所恢复,但比往年已大幅度下降,预计2007年能够控制在26%左右的水平;出口的高速增长不可持续,未来将有所放缓;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有所下降的过程中,消费可能会成为2007年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2)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动力: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一直是引领固定资产投资的两个主要 行业 ,其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而且,考虑到这两个 行业 投资的带动效应,它们的变化基本决定了整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走势。
与往年同期相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略有趋缓,但是,在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两个主要 行业 的投资上升明显。2007年5月份,制造业投资的同比增速为35.5%,比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近10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到31.3%;房地产投资的增速达到了29.7%,同样高于全部投资增速,其占比上升到25.1%。
制造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受到了强有力的业绩支撑。2007年上半年,制造业累计亏损额为11.21亿元,比2006年同期(12.82亿元)有所下降。同时,制造业累计利润大幅度增长,达到了51.16亿元,而2006年同期仅为19.40亿元。在利润增长加快、亏损额下降的过程中,制造业亏损企业的绝对数量由2006年同期的345家下降到2007年5月份的307家,亏损企业占比则由25.54%下降到20.65%。在制造业中,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重化工业子 行业 的利润增长更为明显,这反映了工业化进程正在进入重化工业阶段。
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来自于旺盛的住宅消费和投资需求。在房地产投资中,住宅投资占比达到了70%强,因此,住宅的需求构成了最基本的支撑。我们以当年住宅销售面积与当年竣工面积的比例来衡量供求关系的变化,可以发现,2007年5月份该比例达到了188%,高于2006年同期(181%),更高于2005年和2004年的水平。
总之,当前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反映的是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发展的新一轮工业化进程,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很多人担心中国的房地产会出现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泡沫,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比较低(2005年为42%),地域远较日本广阔,商品住宅市场的起步也比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快得多,因此,我们以为,中国不会出现日本式的房地产泡沫。不过,据我们预测,大约在2010年前后,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格局将会转变为供求平衡甚至供略过于求的格局。
3)消费增长的动力:收入增长和就业增加
上半年消费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居民收入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第一季度,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跃升到17.6%和17.5%,分别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6个和4个百分点。根据我们以往的 研究 ,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自1999年后略为上升,但变化不大,因此,刺激居民部门消费的前提条件就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
除了单位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可能略有提高之外,居民部门收入增长乃至消费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就在于就业。从城镇单位就业来看,就业总人数自1999年持续下降后,从2005年底开始明显上升。在城镇单位的就业统计中,包括“国有企业”就业、“集体企业”就业和“其他企业”就业。从1999年以来,“其他企业”就业人数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是,受“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就业人数下降的影响,在2003年至2005年间,城镇单位就业总人数没有显著变化。从2005年底和2006年初开始,“其他企业”就业人数的增长超过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就业人数的下降,从而使城镇单位就业总人数逐步回升。
城镇单位就业只反映了较窄口径的就业变化,而三次产业的就业情况可以反映更为宏观、整体的状况。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依然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波动,是增长型经济的波动。在这种波动中,非农就业占比的年度变化与主要经济变量(如GDP增长率、投资率等)高度同步。在本轮周期中,2003年非农就业占比出现了明显上升(当年上升0.9个百分点),此后速度逐步加快。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非农就业占比的年度变化维持在2.1%和2.2%的增长水平——这种状况与上轮周期中的1993年、1994年和1995年如出一辙。随着非农就业占比的上升,2003年至20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的高平台上。
进一步将非农就业的变化拆分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化,可以看到,本轮周期中非农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的上升主要归功于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就业的占比一直在以一个相对平稳的速度增长。
总之,未来消费能否得到持续的刺激,本轮周期的上升段能否被拉长,其决定因素在于非农就业是否能够持续的增加。鉴于第二产业投资、就业的波动性较大,未来需要继续放松管制、加快改革,以推动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此外,劳动力的就业需要有相应资本的投入,因此,需要防止对投资的过度打压。
4)物价水平:无须过度担忧
2007年3月份至6月份,CPI已经连续四个月达到或超过了年初管理层设定的3%的目标,6月份CPI同比增长了4.4%。同时,PPI持续下降,从2月份到6月份连续五个月在3%以下。
(1)就PPI而言,在投资增速受到控制特别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难以继续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其未来走势应该比较平稳。
(2)就CPI而言,近期的反弹完全归因于食品价格,而非食品价格一直保持平稳。结合2004年的情形,我们发现,完全可以用标准的农产品(21.90,0.00,0.00%)价格模型“蛛网模型”来解释CPI的变动。也就是说,存在这样的循环:食品价格上升、农业利润上升、产量上升、价格回落……由于需求的相对刚性,农产品价格向均衡点回复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供给的弹性,因此,对这种价格变化更应该着眼于供给面,而不能以需求管理为主。
总之,尽管6月份的CPI达到了4.4%,并且,由于生猪存栏数没有恢复和猪疫的发生,猪肉价格乃至食品价格将在7月份、8月份甚至9月份维持在高位,但是,考虑到我国长期处于储蓄率大于投资率的状况,包括资本和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供给非常充裕,物价不太可能出现持续、大幅度的上扬。当然,如果未来消费能够得到持久的刺激,将迎来一个温和的通胀局面。果真如此,徘徊多年的通货紧缩阴影将会彻底远离中国经济。
2、2007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 分析
1)中国经济社会开始处于整体转型期
经济增长机制由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节能环保的集约式转变,将使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力得到极大提高;而城市化率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改变中国经济“二元”结构;证券化率的提高,将突破“金融抑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使中国主要竞争力转移在科技创新上来;将为中国在长期上15~20年内仍维持较高速增长提供较大空间。
2)出口和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势头很难在短期内下降
国内企业产能过剩状况短期内很难扭转,而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确实强劲,近两年来人民币对除美元以外的主要货币相对贬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竞争力。管理层将继续转变外贸增长模式,并最终取消两类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降低外贸依存度;并适度扩大人民币年升值幅度至5%。
3)2007年下半年CPI将在3%以上高位
运行由于粮食价格上涨仍将持续时间、流动性过剩对CPI影响开始显现,预计。由于存款利率全面进入负利率区间,储蓄存款持续少增,央行有可能会取消利息税,并在年内加息一至两次。
三、防水建筑材料 行业 相关政策及影响 分析
1、 产业政策
1)发布了《建材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实施细则》;淘汰、禁止一批落后的防水材料生产工艺与产品,继续支持发展新材料。
2)发布了《化学建材技术与产品公告》。对推动防水 行业 健康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2、制修订了一批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
为加强建筑防水技术质量管理,近三年来发布的标准和规范有:GB18242—2000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GB18243—2000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GB18173.1—2000高分子防水材料第一部分-片材;JC/T894—2001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GB18445—20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208—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近25项。这些标准和规范对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规范防水市场,促进新型防水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3、建设部发布[2003]227号文件《关于加强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与应用管理工作的意见》,重新确定建筑防水材料发展目标和技术路线:大力发展弹性体(SBS)、塑性体(APP)改性防水卷材,积极推行高分子防水卷材,努力发展环保型防水涂料。 研究 开发高档发建筑密封材料,地下工程防水材料、城市桥梁工程防水材料、垃圾填埋场及城市防水处理厂家防水材料,限制发展和使用沥青复合胎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和石油沥青纸胎油毡;淘汰焦油类防水材料和用高碱玻纤制成的复合胎基材料。增强中高档防水材料市场占有率,实现防水材料产品系列化、配套化和应用技术系统化,提高我国建筑防水技术整体水平。
4、建设部发布218号公告《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公告》
建设部218公告内容
列为政府推广应用的防水技术和产品 | 列为限制使用的技术和产品 | 列为禁止使用的技术和产品 |
SBS或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Ⅱ型产品 | 石油沥青纸胎油毡 | S型聚氯乙烯防水卷材 |
三元乙丙橡胶(硫化型)卷材 | 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 | 交友型聚氯乙烯防水涂料 |
聚氯乙烯防水卷材(Ⅱ)型产品 | 聚乙烯层厚度在0.5mm以下 的聚乙烯复合防水材料 | 水性聚氯乙烯交友防水涂料 |
聚氨脂肪水涂料 | 采用二次加热复合工艺生的聚乙烯丙纶 等复合防水卷材 | |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 ||
硅酮结构胶、硅酮、聚硫、 聚氨脂建筑密封胶 | ||
沥青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