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业 发展概况
我国液压气动密封工业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开始时是一些小作坊或是主机厂的生产车间,与主机相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基础十分薄弱。随着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液压气动密封件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自1982年机械工业部成立通用基础件工业局之后,将机械工业部分散的液压气动密封工业归口实行统一管理。从此,液气密 行业 与主机 行业 一样,纳入 行业 统一 规划 ,在 行业 发展、技术引进、科技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得到国家的支持。改革开放以后,分别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产品制造技术达70余项,以及高精度、高效率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设备,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使我国的液压气动密封工业的技术水平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拉动内需、大力开发西部地区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增长,我国液压气动密封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液压气动密封工业已形成一个门类比较齐全、有一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可基本满足工程机械、农机、机床、冶金、矿山、石化、电工、煤炭、造船、轻工、纺织、兵器、航空航天等 行业 的一般需求,为重大成套装备的配套率达到60%—80%。
目前,全国生产液压气动密封件的主要企业1000余个。进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融合,并在机械工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液压气动密封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行业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在 行业 总体构成上
形成了国企、民企、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产值基本各占三分之一。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推进,除少数大型企业实行债改股、股份上市等改造外,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或出售、承包等形式,实现民营化;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其中有一些企业已经步出初期资金积累阶段,正在提升自己的素质,向规范、规模生产过渡,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开始注重开拓国际市场;外资大量进入,世界各大著名公司纷纷在我国开办合资、独资企业、或销售代理等业务,他们以高起点、专业化、规模生产、规模经营的方式,为高水平主机提供配套,呈现“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态势。
2、在 行业 产品和管理水平上
国企主导产品是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进和跟踪开拓的为主,经过近30年的消化吸收、创新和技术改造,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基本仍属国际中档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在企业管理、产品质量、用户服务等方面,通过不断改革和发展得到明显提高。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产品以中低档水平为主,利用国内已有技术和资金、机制优势,集聚富有经验的人才,技术水平进步较快,部分企业注重成本、管理、经营等环节,使其产品质量、品种与服务在竞争中进步较快。外资企业以中高档产品为主,产品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当,为境内合资、独资主机企业产品和重点工程提供配套。有些外企的装备水平甚至高于其本土制造厂的水平,产品和生产技术属于世界一流,面向全球销售。国产产品目前基本以国内市场为主,出口仅仅是开始(据海关统计,2004年出口2.3亿美元,其中:液压含液力0.29亿美元,气动0.59亿美元,密封1.42亿美元),但出口前景看好。
3、在 行业 发展速度和配套能力上
据统计:国产液压气动密封产品产值达到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液压103亿元,液力8亿元,气动25亿元,密封36亿元;液压、液力、气动、密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按销售额计)约占60%-70%,其余部分进口(据海关统计,进口10.95亿美元,其中液压含液力6.45亿美元,气动1.74亿美元,密封2.76亿美元)。另据协会对 行业 内296个主要企业的统计,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35.2%,其中液压26.5%,液力35.3%,气动51.3%,密封15.9%,反映了 行业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为主机配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行业 经济运行 分析
一、 行业 规模变化
1999-2005年液气密 行业 企业数及在职职工人数变化
液气密 行业 历年固定资产净值及增长情况
根据2005年统计数字,目前液气密 行业 的企业数量是332家,这个数字是指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并和国家液气密学会有着统计往来的。其中液压企业198家、液力企业17家、气动企业43家、密封企业74家。
二、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
1999-2005年液气密 行业 工业总产值变化
2005年液气密各分 行业 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
2005年,液压气动密封 行业 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81亿元,同比增长12%,与前两年相比增速明显减缓。其中,液压工业总产值105亿元,占全 行业 的58%;气动 行业 和密封 行业 各占百分之二十左右。
三、产品销售收入变化
1999-2005年液气密 行业 产品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
2005年液气密各分 行业 产品销售收入完成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
2005年,液压气动密封 行业 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15%,与工业总产值一样增速显著放慢。其中,液压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占全 行业 的64%;气动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占19%;其他的不到五分之一。
四、 行业 经济效益 分析
1999-2005年液气密 行业 盈利状况(利税总额、利润总额)
液气密 行业 利润构成情况
2005年,液气密 行业 332个企业中,有40个企业亏损,亏损总额达到8200万;最终利润是19.5个亿,同比增长9.2%;液气密 行业 产品销售率达到97%,产品销售利润率为9%。
五、 行业 经济运行特征
液压气动密封 行业 是配套件 行业 ,受主机发展的影响很大。工程机械和冶金矿山设备是液压 行业 的两个最大用户,2003年在2002年高速增长的态势下,又得到迅猛发展,带动了液压 行业 的快速增长。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2004年4月份以来,工程机械中的推土机、摊铺机、平地机、压路机、装载机、甚至叉车、起重机等产品以及冶金矿山设备,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 行业 的影响从5月份开始显现,如暂停合同、推迟要货、拖欠资金等,直接影响了 行业 、企业的经济效益。10月份以后,工程机械等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 行业 逐步恢复理性增长,适应市场的产品产量有所回升。此外,我国的农机 行业 、电力设备 行业 和石油设备工业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这些因素对液气密 行业 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1、液压、密封 行业 增长比较平稳,液力和气动 行业 增长突出
液压 行业 (185个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3.1亿元,比上年增长38.79%,创利润6.55亿元,比上年增长27.65%;液力 行业 (24个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亿元,创利润1.83亿元;气动 行业 (67个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96亿元,比上年增长46.28%,创利润3.73亿元,比上年增长65.14%;密封 行业 (78个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83亿元,创利润3.57亿元。
2、国企、民企和三资企业呈三足鼎立态势,民企发展势头强劲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69个)、民营企业(239个)和三资企业(46个)。分别完成液气密产品工业总产值51.1亿元、72.5亿元和49.3亿元,占全 行业 工业总产值(172.9亿元)的29.6%、41.9%和28.5%;三资企业实现利润最为突出;民营企业不论是工业总产值,还是创利税、实现利润等方面,比上年增幅都很高。
2005年液气密 行业 各类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单位:亿元,个,%
企业性质 | 企业数 | 工业总产值 | 利税 | 利润 | ||||
个数 | 占比 | 金额 | 占比 | 金额 | 占比 | 金额 | 占比 | |
合计 | 354 | 100 | 172.9 | 100 | 23.62 | 100 | 15.67 | 100 |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 | 69 | 19.5 | 51.1 | 29.6 | 6.55 | 27.7 | 3.35 | 21.4 |
民营企业 | 239 | 67.5 | 72.5 | 41.9 | 8.71 | 36.9 | 5.31 | 33.9 |
三资企业 | 46 | 13 | 49.3 | 28.5 | 8.36 | 35.4 | 7.01 | 44.7 |
3、出口增长幅度很大。
自2000年以来,液气密产品进口额逐年增长,且幅度很大。主要原因是国内主机水平日益提高,要求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液气密产品为之配套,目前国内某些品种尚有一定差距。
近几年我国的液气密产品出口额也在增加,尤其是液压件和密封件产品。这说明我国的液气密产品质量、性能在逐渐提高,逐渐被国外用户认可,而且我国产品的性价比又占优势,估计今后出口额还将快速增长。
进出口逆差很大,液压件尤为突出,说明高档产品依赖进口的程度还很大。
第三节 行业 发展特点
在机械工业各主机 行业 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液压气动密封工业近5年来始终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速度在20%以上,提前实现了“十五” 规划 确定的150亿元目标。利润总额由2000年的1亿元增长到14.6亿元;出口额由2000年的0.96亿美元增长到2.3亿美元;全 行业 固定资产(据不完全统计)比2000年增长了76.5%。
1、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 行业 坚持机电液一体化发展方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据协会统计,液气密 行业 获机械工业科技奖共21项, 行业 优秀新产品共211项,产品水平明显提高,相当一部分还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产元件信誉度大大提高,如工程机械 行业 中,装载机、起重机等主机配套用的中高压液压元件,国产化率几乎达100%;同时为宝钢二期工程,秦皇岛煤码头二、三期工程,攀钢、舞钢工程,成都无缝工程,长江三峡二、三期工程,以及航空、航天军工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大量配套液气密元件和成套系统。
2、生产方式有所改变
随着企业调整改革和技术改造力度的加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批企业已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零部件日益形成专业化生产,“哑铃型”企业模式正在成为现实。一些产业还初步形成区域性的特色经济,如宁波地区的液压件、奉化地区的气动元件和慈溪地区的填料静密封产业等。
3、资本结构多元化
通过调整、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贯彻, 行业 资本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改制,实力进一步得到发挥,在 行业 中起着骨干作用;一批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取得成功;大批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其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等快速提升,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世界各大著名公司纷纷在我国开办合资、独资企业。
4、企业管理水平提高
据协会统计,截止到年底, 行业 已通过ISO9000系列的企业、单位共计246个,在质量保证体系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企业的精品意识、品牌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一批企业ERP信息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管理保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 行业 的共同行动。
第四节 行业 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主要问题
由于受计划经济期间“重主机、轻配套”等的影响,长期以来 行业 投入乏力,从 行业 整体看是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使液压气动密封件的质量、水平日益成为制约机械装备工业总体水平提高的突出矛盾。改革开放后,国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科研开发等方面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与市场需求及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1、自主知识产权高档产品少,该部分市场配套主要依赖进口,产品质量不稳定、可靠性差等问题时隐时现。国产高性能液气密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目前生产的主导产品,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国外技术的产品,还属于国际上80、90年代水平,其大部分产品的性能指标已不能满足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和主机发展的需求,因此目前高档、高水平产品还处于主要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另外,产品质量不稳定、可靠性差,加之售前、售后服务不到位,直接制约着两个市场的开拓。
2、生产集中度低,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规模生产,经济效益差。液气密 行业 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点多批量小,装备水平不高,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生产。据统计,我国年产液压件约942万件(不包括附件),年产30万件以上的厂家只有10个,而德国力士乐公司年产各种液压产品250万件;按产值计,2004年我国液压件全 行业 约103亿元,产值超过2亿元的企业只有5个,而美国派克公司1999年销售收入就达46亿美元(其中液压气动产品约30亿美元);2004年气动全 行业 产值约25亿元,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只有1个。
3、科研开发力量薄弱,技术进步缓慢。国外各大著名跨国公司用于科研开发资金占其销售额的5%—10%。日本SMC公司有1000多名技术人员在不断的为用户开发各种新产品,可以作到标准产品随时交货,非标准产品交货期最长10天。而我国多数企业产品技术主要源于仿制、引进,缺乏自主创新,加上自身科技开发大都投入不足,缺少必要的研发、试验装备,产学研结合不够,人才缺乏,致使企业技术进步缓慢。
4、国际市场尚待努力开拓。全球液压气动产品市场销售总额约为260亿美元。我国产品出口少,仅刚刚起步,但发展余地很大,有些成熟产品如齿轮泵、叶片泵、通用液压阀、液压缸、滤油器、气阀、气缸、各种密封件等,均有较好的出口前景,需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5、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不迅速,管理水平急待提高。目前, 行业 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有较大差距,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尚未开始,部分企业开始实施,成效正在日益显现。 行业 中大多数企业市场信息不灵,反应不够迅速。
二、应对策略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们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我国液气密 行业 的技术水平与国外还有不小的差距。为此, 行业 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科研开发能力,不断提高工艺与装备水平,努力实施名牌战略。
2、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
业内企业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装备、厂房等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如果机制更好些,必将如虎添翼。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化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促进产品朝节能与环保方向发展,促进集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生产。
3、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近年来,不少企业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不少成效。个别企业已经走出去,实现资本输出,到国外建厂和收购、合资办厂,与合作方做到双赢。但总的讲,本 行业 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努力扩大出口,是 行业 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提高 行业 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4、合理引进、利用外资
近年来,外资进入速度加快,估计目前液气密 行业 外资企业超过100个,外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全 行业 的三分之一,极大促进了 行业 的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排外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但引进外资,要权衡利弊,努力做到双赢。我们认为,对待引进外资,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先为、后为”的精神,区别对待。有些产品技术难度高,开发周期长,投资风险大,我们应借助国外力量。但对成熟产品,对重点骨干企业的全面合资或被收购,应慎重,要珍惜自己的品牌,维护自己的市场。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