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二甲醚竞争力关键因素 分析
一、市场占有率 分析
通常,企业的销售绩效并未反映出相对于其竞争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如果企业销售额增加了,可能是由于企业所处的整个经济环境的发展,或可能是因为其市场营销工作较之其竞争者有相对改善。市场占有率正是剔除了一般的环境影响来考察企业本身的经营工作状况。如果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升高,表明它较其竞争者的情况更好;如果下降,则说明相对于竞争者其绩效较差。
1、全部市场占有率:
以企业的销售额占全 行业 销售额的百分比来表示。使用这种测量方法必须作两项决策:第一是要以单位销售量或以销售额来表示市场占有率。第二是正确认定 行业 的范围,即明确本 行业 所应包括的产品、市场等。
2、可达市场占有率:
以其销售额占企业所服务市场的百分比来表示。所谓可达市场就是:(1)企业产品最适合的市场;(2)企业市场营销努力所及的市场。企业可能有近100%的可达市场占有率,却只有相对较小百分比的全部市场占有率。
3、相对市场占有率(相对于三个最大竞争者):
以企业销售额对最大的三个竞争者的销售额总和的百分比来表示。如某企业有30%的市场占有率,其最大的三个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0%,10%,10%,则该企业的相对市场占有率是30/40=75%。一般情况下,相对市场占有率高于33%即被认为是强势的。相对市场占有率(相对于市场领导竞争者):以企业销售额相对市场领导竞争者的销售额的百分比来表示。相对市场占有率超过100%,表明该企业是市场领导者;相对市场占有率等于100%,表明企业与市场领导竞争者同为市场领导者;相对市场占有率的增加表明企业正接近市场领导竞争者。
二、核心技术及设备
核心技术是指某业界或某领域同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起最关键作用的一种或多种技术。核心技术与企业的利益和繁荣紧密联在一起。
目前国内二甲醚技术研发单位主要有山东久泰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化工系、兰化公司 研究 院、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催化 研究 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太原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部西南化工 研究 院等。
我国二甲醚技术的研发方向,将围绕如下几个热点:
①先进、高效、廉价的煤制气工艺及设备;
②大型二甲醚生产装置(尤其是反应器)的开发;
③以煤为原料生产二甲醚过程中CO2的利用;
④高CO转化率、高二甲醚选择性的催化剂;
⑤经济的二甲醚分离、提纯工艺技术。
第二节 二甲醚 行业 整体SWOT 分析
一、优势和机会 分析
1、优势
近年来,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迅速增加,发展石油替代品,开发清洁能源成为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二甲醚作为替代能源渐显优势,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我国有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采用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生产二甲醚,建立清洁能源基地,减少环境污染,是综合解决能源问题的新途径。
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中,生物能源曾经也具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但现在看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资源条件以及粮食安全问题,限制了生物能源大规模的发展。还有一个原因是,煤化工产业及相关的利益集团,正在对中国走煤化工缓解能源瓶颈的路子发挥相当重要的影响。在日前完成的中国《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 规划 》征求意见稿中,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十五年将成为重点发展目标。
醇醚燃料新型能源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规划 》。技术上以15%的比例将甲醇掺入汽油中燃烧,不用改造发动机。甲醇汽油在我国山西已推广试验运行多年,但由于甲醇有如下缺点:对橡胶材料的腐蚀性、低热值(19.5MJ/KG)、本身具有毒性等,国家对甲醇汽油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预计未来几年甲醇汽油难获政府支持。而二甲醚(DME)作为替代燃料获得政府的支持。今年7月发改委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和二步法DME合成技术,建设大型甲醇和DME生产基地。同月,发改委二甲醚产业发展座谈会达成共识,认为DME是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替代能源产品,是适合于我国能源结构的替代燃料。
DME替代石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液化石油气(LPG)中掺烧,二是替代柴油。DME具有与LPG相似的物理性能,如果掺烧比例在25%以下,原有的LPG设备无需改造,因此是现实可行的。按照2005年我国LPG2154万吨的表观消费量算的话,25%约为700多万吨。DME在汽车上的应用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是最值得期待之处。大规模推广DME替代柴油面临着发动机的改造的问题,但在政府引导下DME代替柴油会渐进发展。日前上海市已决定在世博会期间推出一定数量的燃烧乙醇的公交车,预计3至5年后,DME替代柴油将首先在部分大中城市公交系统上应用。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根据热值相等的条件下可计算不同的原油价格对应的二甲醚生产的保本成本,结果表明,在目前60美元/桶的原油价格下,用于生产二甲醚的原料煤成本只须控制在450元/吨即可盈利。若考虑新型的煤气化技术,即使国际油价跌至40美元,二甲醚对LPG和柴油的替代在经济上也是完全可行的。
二甲醚(DME)是一种最简单的脂肪醚,又称木醚、甲醚,一种无色,无毒,环境友好的化合物,主要用于气雾制品喷射剂、氟利昂替代制冷剂、溶剂等,另外也可用于化学品合成,用途比较广泛。制备DME的原料有很多来源:煤、天然气、石油炼制中的渣油、石油焦、生物质或其他碳氢化合物都可以作为其原料替代柴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领域。因为柴油是我国油品中用量最大(2000年用量为7000万吨),也是目前缺口最大的。目前的柴油机已不能满足环保要求,尤其是城市环境的要求,除了柴油机缸内过程的改进外,用超清洁替代燃料是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从不同原料(如石油,煤,生物质原料,渣油或石油焦)生产出DME或甲醇,使我国液体燃料经济在以石油为基础的燃料和其它超清洁代用燃料之间有一个稳定,安全和经济可接受的平衡,这种做法可以适合近期、中期、远期的市场需求,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二甲醚 行业 的 研究 与发展是各国刚开始竞相 研究 的热点,也是我国能源技术未来发展一个很有希望和前景的方向。国内二甲醚生产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仅有江苏吴县合成化工厂、武汉硫酸厂等少数几个厂家生产,且规模较小,年总产量仅3000吨左右。目前国内仅大陆的二甲醚生产能力就达到7万t/a左右,年产量约4万吨。中国台湾的二甲醚生产能力在2万t/a左右,年产量约1.5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二甲醚生产能力加起来一共9万t/a左右,约占全球30%,所以可以说我国已成为二甲醚生产大国。
世界银行集团私营投资部门—国际金融公司近日在华盛顿与中国民营企业新奥集团签署总值1.4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支持新奥集团一项用煤生产二甲醚的清洁能源项目。
新奥集团将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地区建设年产量约40万吨的二甲醚生产工厂。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生产二甲醚的项目之一,预计未来可为200万个家庭近1000万人口的日用能源消耗提供保障。
二甲醚是近年来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清洁替代能源,它在室温及常压下为无色无毒气体,可以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多种资源中提取合成。在我国贫油、少气、多煤的能源现状下,以煤为原料制取二甲醚成为替代能源优先发展方向之一,有望改善我国以煤和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
同直接烧煤相比,以二甲醚为厨用燃料可使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另外,二甲醚燃烧不产生炭黑,而炭黑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比二氧化碳还要大数千倍。因此,利用二甲醚作家用燃气,替代中国居民传统的原煤及木材原料,将极大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二甲醚还可以取代柴油作为交通燃料或用于发电。
DME燃料对于中国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资源优势和环保特性,可以在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同时,将环境危害降到极低。DME还是我国未来能源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跨越式发展的最有前途的领域。DME的使用技术,足以带动我国新一代汽车工业,电力工业和民用燃料工业的发展。如果我们在DME内燃机技术上集中精力以早日实现突破,我们就可以跳出汽车工业严重依赖国外技术的圈子,取得我们自己的优势,创立我们自己的品牌。而汽车,电力等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部门,早日在技术上实现自立,在经济上获得领先,对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甲醚在燃料领域已勾画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在该领域的 研究 也方兴未艾,但是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除了发展自身的受原油、天然气价格、技术成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另外还涉及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工作,如发动机的改造,供应站的建立,环保政策等等,这些困难问题有的需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去克服,然而有些还需要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政府的帮助和扶持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二甲醚的发展和应用否则是难以推广的。作为国家新兴能源产业,应努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产业化及配套政策上加以扶持,以促进我国二甲醚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机会
中煤能源、中石化、申能集团等五公司将联合建设的内蒙古鄂尔多斯300万吨二甲醚及其配套工程。据悉,这是目前二甲醚领域最大规模和投资的项目,预计工程将在2010年前后建成投产,也标志着作为新能源的二甲醚产业迅速崛起。
在近期国家大力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背景下,今日一则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公告值得高度关注。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公布,由由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和内蒙古满世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内蒙古鄂尔多斯300万吨二甲醚及其配套工程已成立工程组织机构,这是一个集大型煤炭、化工、发电、运输一体化的工程,总投资约为210亿元,各方股比为32.5%、32.5%、12.5%、12.5%、10%。 而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二甲醚领域最大规模和投资的项目,预计工程将在2010年前后建成投产。就在国家发改委明确发文,对于二甲醚产业投资制定了100万吨的高门槛,说明对目前投资热潮在严格控制,但对大项目的支持态度和力度无疑相当有作为,这也标志着二甲醚是替代液化石油气和柴油的清洁燃料,二甲醚产业已成为国家下一步发展替代能源的重要选择方向,有望成为主要石油替代产品。该消息对于直接参与的中国石化、有间接题材的申能等将是正面题材利好,另外,一些已产效的和也在大力度投资二甲醚项目的上市公司同样值得继续关注,如G泸天化、G兰花等。
二、劣势和威胁 分析
1、劣势(O)
二甲醚 行业 企业存在的劣势主要有技术缺乏竞争力;缺乏有竞争力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组织资产。
2、威胁(T)
二甲醚由甲醇加工而成,生产1吨DME约需1.45吨甲醇。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山东、广东等地,液化气销售商以每吨4300元至4500元的收购价格,掺10%-20%的二甲醚进入液化气中,而液化气市场的销售价在5500元/吨左右,每掺混1吨二甲醚能赚1000元左右。但是在甲醇达到4000元/吨的市场环境下,生产一吨二甲醚仅甲醇原料成本就达到了5800元,出厂价格更是远超此数,液化气掺混二甲醚变得无利可图。
由上可见,二甲醚燃料的竞争力受其成本因素影响巨大。虽然以甲醇为原料制二甲醚的装置具有流程简单,投资少,选址灵活的优点。但是这样的装置受制于原料甲醇的供应,甲醇价格过高将使产品二甲醚的定价非常被动。
第三节 二甲醚 行业 发展的竞争战略 分析
1、市场定位
二甲醚作为日用化工原料及化工中间体等虽然利润高,经济效益好,但受市场需求的制约,目前以致较长时间还不可能成为二甲醚的大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消耗不断增加,特别是柴油的需求量增加较快。而我国是一个石油贮量相对贫乏,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煤炭的开采年限比石油长得多,如何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将其转化为洁净燃料,以替代石油产品,不仅充分利用了我国的资源优势,而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由此可见,除在化工原料市场应加大下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外,二甲醚工业的发展应主要立足于燃料市场,这是一个广阔的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一市场在国内外也引起广泛重视。
2、 技术目标
虽然我国一步法制二甲醚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应清楚地看到,在技术上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由于我国科研体制正处于转型阶段,经济实力的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科研进度,技术转化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我们尽快赶上世界水平的步伐。
我国二甲醚技术发展中首先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a)先进、高效、廉价的煤制气工艺及设备;
b)适应于装置大型化二甲醚反应器的开发;
c)以煤为原料制二甲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2的利用;
d)高CO转化率及二甲醚选择性的催化剂;
e)经济的二甲醚分离、提纯技术等。
3、发展二甲醚工业应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二甲醚作为燃料虽然市场巨大,前途看好,但还有不少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些问题有的需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去解决,有的则需要各方面的帮助,特别是的帮助才能解决。
作为民用燃料,由于人们习惯于石油液化气,对二甲醚的认识不足,这就需要生产企业进行宣传,作试点、推广工作,只有人们认识了它的好处,接受它,才能打开市场大门。
二甲醚作为车用燃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如发动机的改造,供应站的建立,环保政策等等,这些除了企业的努力外,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否则是难以推广的。作为国家新兴能源产业,应努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产业化及配套政策上加以扶持,以促进我国二甲醚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
二甲醚以煤炭为原料。我国石油储量不多,预计再开采50年左右就有可能枯竭,而煤炭或天然气的储量十分丰富,预计开采100年都没有问题。二甲醚十六烷值高,蒸发潜热大,用它代替柴油作为汽车的燃料,可使发动机的功率提高10%到15%,热效率提高2%到3%,燃烧噪声可以降低5到10分贝。而且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很低,可以满足欧洲Ⅲ号排放标准,所以有人说它是一种超清洁燃料。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将有大量的二甲醚面世,它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能源的新锐。
4、总结
综上所述,二甲醚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结构调整,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建立以二甲醚为中心的能源系统,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开发高效低廉的二甲醚生产技术,积极吸收与开发新技术,降低成本,同时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将其纳入发展绿色能源、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课题,并给于政策支持,为我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实施提供新途径,使这一新的清洁能源尽快产业化。
将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大力发展我国碳一化学,二甲醚作为清洁燃料系列产品,作为能源的替代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二甲醚先进技术的开发成功,将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燃气化工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它将产生显著的效益,对开辟节能新领域,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意义。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