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业 投资现状 分析
一、 行业 活力系数比较及 分析
2006年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及相关 行业 活力系数比较
2003-2006年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行业 活力系数 分析
二、 行业 投资收益率比较及 分析
2006年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及相关产业投资收益率系数比较
2003-2006年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行业 投资收益率系数 分析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投资收益率不仅在相关 行业 内属于最高,而且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投资收益率还在每年增高中,2005年最高,2006年有较大降低,估计未来还会持续性的增长。因此,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
第二节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行业 发展的PEST 分析
一、政治和法律环境 分析
环境保护更加重要,节能减排任务更加重要,发展改革委将及时分解落实年度节能目标,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抓好钢铁等重点 行业 的节能工作;严把源头关口,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继续做好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综合防治。
二、经济发展环境 分析
2007年上半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随着就业形势好转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显著上升,加之股市的财富效应,消费的增长令人瞩目。受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影响,CPI有所反弹,但下半年很可能会回落到3%以内。总体看来,中国经济正在以其自有的步伐稳健地前进。未来需要继续采取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措施,以刺激消费,改变经济增长依靠投资尤其是出口的格局。
1、总体情况:快速、平稳的“三驾马车”
从总需求层面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7年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2月份的23.4%上升到6月份的26.7%。根据往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在7月份继续保持这种上涨态势。不过,受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可能难以达到2006年同期的水平。
与投资相比,消费的增速令人瞩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在2007年上半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加速增长,截至6月份,增速已经达到了15.4%,比2006年和2005年同期均高出2.1个百分点。如果这种态势保持下去,则2007年消费对GDP的贡献将超过往年。
出口同样维持着强劲的增长。按照人民币兑美元外汇牌价进行折算后,2007年5月份出口同比增长20.3%,略高于2006年同期。然而,如果从趋势上看,出口增长速度正在呈现缓慢的下降态势。随着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贸易摩擦的加剧和下半年人民币的继续升值,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对GDP的贡献度较往年会有所下降。
总体而言,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虽有所恢复,但比往年已大幅度下降,预计2007年能够控制在26%左右的水平;出口的高速增长不可持续,未来将有所放缓;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有所下降的过程中,消费可能会成为2007年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2、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动力: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一直是引领固定资产投资的两个主要 行业 ,其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而且,考虑到这两个 行业 投资的带动效应,它们的变化基本决定了整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走势。
与往年同期相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略有趋缓,但是,在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两个主要 行业 的投资上升明显。2007年5月份,制造业投资的同比增速为35.5%,比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近10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到31.3%;房地产投资的增速达到了29.7%,同样高于全部投资增速,其占比上升到25.1%。
制造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受到了强有力的业绩支撑。2007年上半年,制造业累计亏损额为11.21亿元,比2006年同期(12.82亿元)有所下降。同时,制造业累计利润大幅度增长,达到了51.16亿元,而2006年同期仅为19.40亿元。在利润增长加快、亏损额下降的过程中,制造业亏损企业的绝对数量由2006年同期的345家下降到2007年5月份的307家,亏损企业占比则由25.54%下降到20.65%。在制造业中,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重化工业子 行业 的利润增长更为明显,这反映了工业化进程正在进入重化工业阶段。
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来自于旺盛的住宅消费和投资需求。在房地产投资中,住宅投资占比达到了70%强,因此,住宅的需求构成了最基本的支撑。我们以当年住宅销售面积与当年竣工面积的比例来衡量供求关系的变化,可以发现,2007年5月份该比例达到了188%,高于2006年同期(181%),更高于2005年和2004年的水平。
总之,当前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反映的是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发展的新一轮工业化进程,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很多人担心中国的房地产会出现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泡沫,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比较低(2005年为42%),地域远较日本广阔,商品住宅市场的起步也比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快得多,因此,我们以为,中国不会出现日本式的房地产泡沫。不过,据我们预测,大约在2010年前后,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格局将会转变为供求平衡甚至供略过于求的格局。
3、消费增长的动力:收入增长和就业增加
上半年消费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居民收入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第一季度,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跃升到17.6%和17.5%,分别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6个和4个百分点。根据我们以往的 研究 ,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自1999年后略为上升,但变化不大,因此,刺激居民部门消费的前提条件就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
除了单位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可能略有提高之外,居民部门收入增长乃至消费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就在于就业。从城镇单位就业来看,就业总人数自1999年持续下降后,从2005年底开始明显上升。在城镇单位的就业统计中,包括“国有企业”就业、“集体企业”就业和“其他企业”就业。从1999年以来,“其他企业”就业人数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是,受“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就业人数下降的影响,在2003年至2005年间,城镇单位就业总人数没有显著变化。从2005年底和2006年初开始,“其他企业”就业人数的增长超过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就业人数的下降,从而使城镇单位就业总人数逐步回升。
城镇单位就业只反映了较窄口径的就业变化,而三次产业的就业情况可以反映更为宏观、整体的状况。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依然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波动,是增长型经济的波动。在这种波动中,非农就业占比的年度变化与主要经济变量(如GDP增长率、投资率等)高度同步。在本轮周期中,2003年非农就业占比出现了明显上升(当年上升0.9个百分点),此后速度逐步加快。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非农就业占比的年度变化维持在2.1%和2.2%的增长水平——这种状况与上轮周期中的1993年、1994年和1995年如出一辙。随着非农就业占比的上升,2003年至20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的高平台上。
进一步将非农就业的变化拆分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化,可以看到,本轮周期中非农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的上升主要归功于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就业的占比一直在以一个相对平稳的速度增长。
总之,未来消费能否得到持续的刺激,本轮周期的上升段能否被拉长,其决定因素在于非农就业是否能够持续的增加。鉴于第二产业投资、就业的波动性较大,未来需要继续放松管制、加快改革,以推动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此外,劳动力的就业需要有相应资本的投入,因此,需要防止对投资的过度打压。
4、物价水平:无须过度担忧
2007年3月份至6月份,CPI已经连续四个月达到或超过了年初管理层设定的3%的目标,6月份CPI同比增长了4.4%。同时,PPI持续下降,从2月份到6月份连续五个月在3%以下。
1)就PPI而言,在投资增速受到控制特别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难以继续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其未来走势应该比较平稳。
2)就CPI而言,近期的反弹完全归因于食品价格,而非食品价格一直保持平稳。结合2004年的情形,我们发现,完全可以用标准的农产品(21.90,0.00,0.00%)价格模型“蛛网模型”来解释CPI的变动。也就是说,存在这样的循环:食品价格上升、农业利润上升、产量上升、价格回落……由于需求的相对刚性,农产品价格向均衡点回复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供给的弹性,因此,对这种价格变化更应该着眼于供给面,而不能以需求管理为主。
总之,尽管6月份的CPI达到了4.4%,并且,由于生猪存栏数没有恢复和猪疫的发生,猪肉价格乃至食品价格将在7月份、8月份甚至9月份维持在高位,但是,考虑到我国长期处于储蓄率大于投资率的状况,包括资本和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供给非常充裕,物价不太可能出现持续、大幅度的上扬。当然,如果未来消费能够得到持久的刺激,将迎来一个温和的通胀局面。果真如此,徘徊多年的通货紧缩阴影将会彻底远离中国经济。
三、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 分析
社会稳定的难度加大。这集中体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过大的收入差距上。从就业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年减弱。GDP增长的就业弹性从1980年~1989年期间的0.323降低到2004年0.1左右。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仅仅拉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大约在0.3~0.4之间。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是“非就业的经济增长”。而由于劳动适龄人口的大量增加(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目前正好进入就业年龄),以及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农业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和国有、集体企业大量富余人员下岗,“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估计,2004年我国的城镇失业率已经接近10%。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的话,在“十一五”期间,这个数值将进一步上升,进而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威胁。从收入差距方面来看,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将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从我国的实践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收入差距(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达到3.2∶1,再考虑城市居民还享有公费医疗、失业保险、住房补贴、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非货币收入因素,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可能高达5倍~6倍,是世界最高的。反映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6,大大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虽然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采取或强化了一些措施(如减轻农民负担、逐步取消农业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收入调节等)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但成效并不显著,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 分析 ,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条件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将难以避免,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资源瓶颈约束突出,环境污染加重。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将是资源消费高峰。2003年,中国石油、铝、铜、镍、钢铁、煤炭和水泥的消费分别占到全球消费的7%、19%、20%、21%、25%、30%和50%。中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需求的总和,而中国对铜、镍、锌、铁矿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10、1/20和3/5。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面临资源压力将会更大。重化工业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对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供求缺口日益凸显。而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又带来了环境的高污染。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据专家 分析 ,如果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倍~5倍;如果进一步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就必须提高8倍~10倍。
四、技术发展环境 分析
1、数字多媒体广播标准DMB
DMB全称为数字多媒体广播(DigitalMultimediaBroadcasting),是在数字音频广播DAB(DigitalAudioBroadcastin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
DMB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T-DMB(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此标准从严格意义上讲,仍算是欧洲的国际标准。这种技术建立在欧洲厂商开发的尤里卡147数字音频广播(DAB)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一定修改后可以向手机、PDA和便携电视等手持设备传播空中数字音视频节目。
第三节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产业投资风险 分析
一、政策风险
我国关于鼓励广电设备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还不完善,管理体制仍不能满足自主创新的要求,产业自主创新在人才、资金和体制上的瓶颈较为明显,资金投入向企业研发倾斜的机制仍未完全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长期科技投入的意识和基础不足,合作创新的机制有待健全。创业投资体系不尽完善,法制建设和政策扶持的步伐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市场风险
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要对市场有清醒的认识,即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频繁。因为高新技术产品很多都为国际上的一些著名厂家所垄断或者占很大的市场份额,你要进这一领域,就要进入国际市场,与名牌产品竞争,这就不是在国内、某地区的竞争了。商场关过不了或过不好,都可能导致市场风险,使得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畅,或者只能低价销售,这些都会对投资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金融风险
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从企业融资看,最近几年,间接融资比重增加。从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分别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这种单一的融资结构导致企业资本金不足,全社会投资杠杆率非常高,孕育着非常大的金融风险。衡量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另外一个常用指标是M2/GDP。2003年底我国的M2/GDP比率为1.87,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这一指标过高,往往蕴藏着较为严重的金融不稳定因素。这一指标的持续上升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而且信贷资产的运用效率趋于下降。
在直接融资中,债券 市场发展 缓慢,债券市值不足股票市值的30%,债券品种结构不合理,国家财政债券比重高,企业债券比重低,市政建设债券几乎空白。各种原因,主要是内外企业在信贷、外汇、土地和 产业政策 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以“国六条”中的信贷调控为例,政府试图通过对商业银行强有力的控制来减少房地产信贷总量,但外国资金大多不需要到中国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即便融资,由于相对于中资企业而言,外资企业在资金规模、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优势,银行的信用评级往往较高,因而更易获取银行的信贷支持。
四、技术风险
我国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工业逐步发展形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自主开发能力的产业。"九五"末,广播电视设备工业的经济运行质量较"八五"末期有较大提高。但是,与电子工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广播电视设备 行业 的企业在产品销售额、劳动生产率以及利润指标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差距,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则更大。广播电视发射机总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固态化、智能化和提高效率等。在这些方面国产设备与国际水平先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国广播电视工业目前生产的产品主要还是模拟产品,数字化的产品则刚刚起步,在广播电视设备的许多领域我们仍处于技术落后的状态。整个 行业 存在着生产厂点分散、过多、产品低水平重复,开发创新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经济效益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距离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数字化、网络化、多功能化的发展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五、细分 行业 风险
1、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现象仍未改变
集成电路设计总体水平不高,真正根植于中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体系尚未形成,测试和封装的工艺仍需改善。平板显示器件领域,由于缺乏完善的产业链和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企业,导致整机乃至全 行业 面临较大的发展瓶颈。核心材料及设备等 行业 仍处在起步阶段,对完善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也有待加强。
2、软件产业发展放缓
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第三季度,首次出现增速落后于制造业的现象,全年软件业发展速度为22.9%,低于制造业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软件产业总体规模偏低,主要原因:一是软件与硬件的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基于整机制造业的嵌入式软件发展空间亟待新的拓展;二是软件外包能力仍需增强,特别是承接国内跨国公司以及传统 行业 的服务外包水平不高,影响了产业规模的扩张。
第四节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产业投资机会 分析
"十五"期间,面临着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着广播电视从模拟体制向数字体制转换,从单纯的广播电视向与通信、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业务和多媒体产品转换的艰巨任务。因此,在我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的发展上,必须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设计开发水平,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实现我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的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可持续自主发展的知识创新型产业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政策环境、广阔的需求前景及
行业
本身的特性,使得广电设备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和发展潜力。目前,该
行业
正处于整合期,是比较好的投资机会,但此时承担的风险也应不同的具体企业和环境而出现层次化,因而要注意控制客观存在的
行业
风险,以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