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煤炭 行业 基本情况与特点
一、“九五”期间我国煤炭 行业 运行回顾
煤炭是我国传统的能源产品,受供需两方面因素影响,“九五”期间我国煤炭出现明显过剩局面。从供给方看,多年以来煤炭 行业 盲目发展,小煤矿遍地开花,资源破坏严重,重大事故频发。国家对煤炭 行业 实行了比较严厉的关井压产措施。从需求方看,能源使用结构不断优化,利用效率提高,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产生活设施也实行了限制措施,以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的改造取得一定进展。在供需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下,煤炭产量自1996年达到13.6亿吨的高峰后开始逐年下降,2000年煤炭产量下降到9.98亿吨,与1995年相比,生产量减少了26.6%,煤炭 行业 销售收入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也由1.96%下降为1.44%。
1、煤炭工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九五"期间,实了科教兴煤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综采及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已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矿井及采煤工作面。国家安排煤炭企业技改投资50亿元,重点对矿井、选煤厂和劣质煤电厂等154个工程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了一批高产高效矿井。2000年与1995年相比,国有重点煤矿全员效率由每工1.8吨提高到2.5吨;采煤机械化程度由72%提高到75%。
2、煤炭 行业 综合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
为调整结构和安置富余人员,煤炭 行业 大力发展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中20多个 行业 。2000年,多种经营的生产经营总额达到582亿元,比1995年增加了146亿元,从业人员近200万人,多种经营开始由人员安置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
3、煤炭工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九五"期间,煤炭工业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其中,煤层气开发利用外资近1亿美元,技术装备进口总额4.8亿美元。通过技贸结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采煤、掘进、洗选等技术和设备,经过消化、吸收,促进了我国煤矿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2000年煤炭出口比1995年增加了1倍左右,在世界煤炭贸易市场中的份额由6%提高到11%。
4、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取得进展
国有煤炭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公司制改革全面展开,94户原中央财政企业中,已有35户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其中5家公司在境内、境外上市。国有煤炭企业关闭破产工作开始实施,到2000年底,已批准65个关闭破产项目,其中已实施11个,进入破产法律程序33个。债转股工作取得进展,确定了对62户国有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到2000年末,已实施39户,金额392亿元。
5、依法取缔非法开采和关闭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取得阶段性成果
1998年底,国务院决定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到2000年底,全国已累计关闭各类小煤矿4.7万处、压产3.5亿吨,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小煤矿随意布点、越层越界、乱采滥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办矿秩序和生产经营秩序趋于好转。
二、“十五”期间与煤炭 行业
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均占2/3以上。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能源消费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不会改变。随着加工转换和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煤炭可以成为高效、清洁利用的能源。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十五’’时期是我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要通过实施大集团、科教兴煤、洁净煤、综合经营四大战略,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煤炭需求量稳步上升。但随着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节能技术的发展,煤炭需求增长速度趋缓,煤炭消费和生产格局将发生变化。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坑口火电站的建设,将带动西部地区煤炭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二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铁路实行“网运分离”,将进一步改善煤炭运输条件,促进中西部地区煤炭开发,有利于煤炭开发布局重点向西部转移。三是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和石油、天然气价格变动,将推动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带动煤炭消费增长。四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及“三峡工程’’等项目的建设投产,将改善华东和中南地区能源供应状况,东南沿海地区煤炭消费增长速度放慢。
“十五"期问,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工业结构调整,能源需求总量增加,但增长速度趋缓。能源及煤炭需求趋势是: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增长速度加快,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全社会技术进步加快,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效果更加明显;电力工业火力发电仍以较快速度增长,对煤炭需求持续增加;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耗煤 行业 生产稳步发展,但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煤炭消费量变化不大;居民生活用能向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电能等方面转变,用煤量将逐步减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十五期间,国内煤炭需求量年均增长2000万吨左右。
1、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实施大集团战略,以资产为纽带,发展一批对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和参与国际竞争起关键作用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稳定国内市场,扩大煤炭出口。实旅综合经营战略,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资源,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施科教兴煤战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推进大型煤矿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实施洁净煤战略,加强政策引导,注重加工转换,强化清洁利用,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完善有关法规和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及装备水平,加强安全监察,实现安全生产。推进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2、主要目标
煤炭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明显好转。洁净煤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优质煤炭和煤炭转化的优质能源产品比重明显增加。煤炭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矿区综合利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煤炭产量位居前8家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35%以上。形成2~3个煤一电一路一港一航综合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
(2)技术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煤矿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可靠性明显增强。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中型煤矿达到6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开始起步。大中型煤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
(3)产品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50%以上,动力配煤量达到7000万吨左右,煤层气产量30亿~40亿立方米,水煤浆产量1000万吨左右,煤炭液化产油250万吨以上。煤炭出口8000万吨左右。
3、发展和结构调整重点
(1)深化企业改革,实施大集团战略
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大型煤炭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煤炭产业链,组建一批综合经营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2)加快煤炭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升级
紧紧围绕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提高效率、保障安全、节能降耗和防治污染。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矿井开发、煤炭加工、安全生产和信息管理等领域提高技术与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3)限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退出机制
制定和实施 产业政策 ,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退出机制。
(4)实施科教兴煤战略,推进技术创新
完善以大型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实体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提高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逐步形成基础 研究 与高新技术 研究 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涉及煤炭工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领域,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组织科技攻关。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技术素质。
(5)实施洁净煤战略,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大力推广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与引进大型先进技术,加快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6)实施综合经营战略,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宣地利用矿区各种资源,实施综合开发经营,延伸产业链,促进矿区资源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三、“十一五”期间与煤炭 行业
1、“十一五”煤炭 行业 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1)实现煤炭高质量稳定供应,供需总量基本平衡。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24.5亿吨,其中大中型煤矿比重达到75%左右。适时建设一批大型煤矿项目,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2)基本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煤矿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建设5—7个亿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基本完成对小煤矿整合、改造和重组。
3)提高煤矿生产技术水平和资源回采率。大、中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8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程度达到30%以上,全国煤矿资源回采率达到40%以上。
4)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1.6以下。
5)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煤矸石和煤泥利用率达到75%以上,煤矿瓦斯抽放利用率达到30%以上,矿井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采煤区沉陷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主要措施
推进煤炭 行业 结构调整,有效应对产能过剩,关键是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措施包括:完善煤炭工业发展 规划 ,有序推进煤矿建设;严格办矿审批程序,禁止违规建设;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新建煤矿准入门槛;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机制,严格按核定能力生产;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推进煤炭流通体制改革,完善产运需衔接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节 2005-2006年煤炭 行业 发展经济指标 分析
一、主要经济指标
1、煤炭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06年年初,由于重点煤炭订货合同没有签订,煤炭销售问题悬而未决,煤炭企业被迫缩减生产指标,全国煤炭产量同比增速有所减慢,致使煤炭产品总体供应偏紧,电煤等主要煤种一度供不应求。进入二季度以后,随着重点电煤合同的签订,煤炭企业产品销售形势开始明朗化,煤炭产量开始较大幅度增加,煤炭市场供求转向平衡且出现结构型过剩。2006年1-10月累计,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167285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2.24%。
2、煤炭供应环境趋于宽松
从各主要耗煤 行业 看,电力、钢铁、建材等主要耗煤 行业 增长平稳,但增长的幅度均不大。2006年1-10月份全国火电生产的累计增速为15.1%,钢材产量的累计增速为23.8%,水泥产量的累计增速为320.2%,平板玻璃产量的累计增速为12.9%,化肥产量的累计增速为12.4%。同时,随着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的推行,耗煤 行业 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下降,据统计,1-8月份发电耗煤的实物单耗指标下降2.23%;76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5.36%,可比能耗同比下降7.7%,吨钢耗电量下降6.87%。在主要耗煤 行业 用煤需求增长趋缓的情况下,煤炭消费量增幅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2006年1-10月份煤炭需求增幅9.2%,比2005年全年增幅10.9%回落1.7个百分点。
3、煤炭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自9月28日国家取消煤炭出口退税政策后,财政部于10月28日再次出台煤炭及相关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整政策。从11月1日起,煤炭进口税率由3%-6%降为3%以下,而出口关税加征5%。这“一增一减”无疑会影响煤炭的进出口。前10月累计,我国共进口煤炭2939万吨,同比增长42%;出口煤炭5249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13.6%。随着出口退税政策的完全取消,更多的煤炭转向内销,国内煤炭市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4、煤炭价格振荡走高
受国家 产业政策 调整及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整顿、改善煤炭区域运输结构不平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煤炭市场价格在高位调整中逐渐趋向平稳。一季度,煤炭价格继续上年小幅上涨的趋势,但进入二季度后,随着供需关系的逆转,煤炭销售价格开始下滑,并于7月初降到了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7月中旬以后,煤炭销售价格开始恢复性上扬。
到11月上旬末,发热量5800大卡/千克、5500大卡/千克和5000大卡/千克以上的动力煤在秦皇岛港的平仓价格已经分别达到460元/吨、440元/吨、390元/吨左右。鉴于上游地区煤炭价格不断上涨,4多数电力企业也被迫接连上调市场煤的采购价格,11月上旬,多数电力企业已经将收到基低位发热量5500大卡/千克以上动力煤在主要港口的平仓采购价格调整到了435元/吨以上。
二、 行业 利润情况
行业 利润增长速度放慢由于安全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税上调,而煤炭销售价格的上涨幅度较小,煤炭 行业 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2006年1-10月累计,煤炭 行业 共完成利润总额523.23亿元,同比增长17.5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煤炭 行业 的亏损情况加剧。06年1-10月份规模以上煤炭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7.96亿元,同比增长44.79%。随着产能过剩的进一步加深,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亏损面和亏损额还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
第三节 重大工程对煤炭供需影响 分析
1、"西气东输"对煤炭市场的影响
已经全线开工的"西气东输"工程,将从新疆塔里木起步,跨过9个省、市、自治区,最终到达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到2005年工程峻工后,中、东部地区增加的1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量可置换1540万吨标准煤的其它能源,其中主要是煤炭。"西气东输"无疑会对煤炭工业产生直接影响,但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 分析 ,影响的力度不会太大。
一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每年的一次能源需求量在2亿吨标准煤左右,到2005年天然气增加的能源量不足现有水平的10%。
二是2005年后"西气东输"对煤炭工业的影响才能完全体现出来,但经济发展、出口增长等各种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消化增加的能源量。
三是从中国能源的全局考虑,近三年内煤炭工业调控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将得到实质性提高,同时也会针对能源供应格局的变化合理调整生产节奏。
2、"三峡工程"对煤炭市场的影响
随着三峡发电机组的投入运行,三峡电对煤炭市场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别是对地处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的煤炭市场影响将更为明显。
三峡电力东输将缓解东南部地区电力紧张的状况,国家会减缓华东、华中地区新上火力发电机组的建设,这将对华中、华东电煤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目前,三峡电力主要供应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三峡工程完工后,其发电能力相当于3000多万吨标煤的发电量,大约相当于目前山东省总发电量的2/3。今年三峡四台机组的发电量为55亿度,可替代约200万吨标煤发电,以后以每年增加替代标煤600万吨的速度递增。这些电力将送往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河南、江西等八省市,而且三峡电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三峡电厂上网电价为每度0.25元。由此,在缓解上述地方电力不足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的同时,对目前的火力发电厂也将形成较大的冲击,在电力出现过剩的情况下,将优先使用三峡电力,火力发电在一定时期将受到限制,从而将影响整个煤炭使用量和煤炭用量的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三峡工程机组逐步投入运行,沿江、沿海煤炭市场也将受到较大冲击。三峡电力主要供应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火力发电厂基本上都分布在沿江沿海地带,其煤炭来源主要通过港口船运,随着三峡供电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这些地区电厂出现压负荷现象,由此,将减少用煤量,对转港煤市场造成冲击。
从长远看,三峡电力将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刺激煤炭市场向好的方向发展。三峡工程全部完成以后,仅发电一项年度可创产值200多亿元,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若每度电创产值按5元计算,则每年可为国家增创产值525亿元;若按人均年创产值1万。
第四节 近期我国煤炭 行业 存在问题 分析
一、当前我国煤炭产业发晨的主要问题
1、产量增长不足,后劲乏力
上个世纪末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国家及企业都减少了新井投资,投产的新井很少,新增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此外,近10年来,煤田的地质钻探工作几乎停顿,缺乏建矿必不可少的精查储量报告。
2、超能力开采现象突出,潜伏安全隐患
近年来,许多国有煤矿利用市场好转之机,都在超能力开采,据估计,超能力开采量共计约1.3亿吨。同时,一些地方也加快了对小煤窑的复产验收和缩短矿井检修时间,这些都为安全生产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3、煤炭库存跌至警戒线以下,电网缺口大
4、焦炭 行业 盲目扩张,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加大
受国内钢铁等 行业 发展的拉动以及国内外市场价格持续攀高的刺激,近年来国内焦炭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投资日趋升温。焦炭 行业 是高污染 行业 ,每生产1吨焦炭要产生煤气400立方米左右。一些地方和企业不顾国家 产业政策 规定,不惜损害环境和浪费资源,纷纷扩建、新建焦炭生产能力。据了解,目前在建项目生产能力,已远远超过了预期需求。这种盲目扩张,必将导致产能过剩、竞争无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甚至造成重大的金融风险。
5、电煤价格双轨制,加剧了煤炭与电力部门的利益冲突
合同内电煤价格与商品煤价格悬殊,企业不愿向电力部门提供煤炭,电力企业又不愿高价采购,这是造成当前部分电厂煤炭库存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统计调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有:
1、一些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没有带动采掘一线职工工资的较大提高,煤矿职工普遍工资水平低的状况仍无大的改观
一些地区煤炭企业采掘一线职工工资仍在1000-1500元/月,显然与当前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较大幅度提高不相适应。1-4月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在岗职工人均月工资仅1167.8元,远低于其他相关 行业 。
2、煤炭产品成本计算办法不尽合理,未能反映煤炭产品的全部耗费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煤矿对所使用的资源应予补偿作价。煤炭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需要恢复补偿。煤矿开采随着资源的枯竭而关闭,必须预留出关闭退出和转产成本。长期以来,我国煤矿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成本理念,煤矿再生产需要补偿的费用,在成本构成中没有全部列入,目前有的即使列入,其数额较少,限制较多。煤矿消耗和预期支出长期不能得到补偿,将影响煤矿发展后劲。
3、一些国有煤炭企业历史遗留的潜亏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
一些国有煤炭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的各类资产损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如呆坏账损失、存货损失、对外投资及固定资产损失、破产费用超支、经济担保损失、关闭破产遗留问题等,造成不同程度的资产虚列,费用少计,利润虚增。
4、大型煤炭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富余人员安置难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矛盾仍严重困扰企业,推行主辅分离,分离办社会职能,政策落实难
企业办社会是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老问题,目前仍严重影响着一些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有的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将政策落实到位,应当移交的企业办学校、医院等社会性服务部门无法按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移交,同时在一些国企企业办社会与企业富余人员安置难互相交织,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应加大力度,加快各方面的改革。
二、缓解煤炭产业瓶颈的近期对策
1、对我国煤炭供求形势,要有准确判断。
煤炭产业出现的上述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同时也应看到,它带有上年我国工业高速增长的惯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政策效应IE逐步显现。
2、增大价格调节力度,尽快启动煤电联动机制。
据了解,就目前电煤供应的紧张形势,国家有关部门正在 研究 制定电煤最高限价、煤电价格联动、电煤大用户直供等措施。在电煤价格已放开条件下,价格杠杆调节的关键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制定最高限价恐难以奏效。
为此建议,将价格调节的重点放在煤价与电价的联动机制上。首先,要切实改革传统的国家集中组织煤炭订货的分配方式,推动电煤价格的真IE市场化,实现由供需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协商定价,倡导和鼓励煤矿与用户签订中长期合同。其次,可考虑在用电高峰期相应地适度调高上网电价。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对电价的承受力也在增强,高峰高电价也符合国际惯例。
3、审慎对待煤炭出口,严格出口配额管理。
前几年为扭转煤炭供给严重过剩的局面,国家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煤炭出口,煤炭出口量从1999年的3741万吨增加到9302万吨(净出口8226万吨)。在目前国内需求剧增、资源供应偏紧的新形势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原煤出口、特别是压缩焦炭出口,是缓解国内生产和资源瓶颈的正确途径。
受国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的刺激,以及欧盟等国对我国煤炭出口设限的反对,如果措施不力,有可能使现有的抑制性政策落空。为此,应当严格实施煤炭出口配额管理的政策,出口配额总量不宜扩大而应逐步减少,年煤炭出口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重应控制在5%以下。尤其应逐步减少作为战略资源的焦炭出口量(出于策略考虑,对欧盟出口可暂时不减或少减);要合理分配出口配额,并杜绝配额的不正当交易。
此外,要停止对焦炭及半焦炭、炼焦煤增值税的出口退税,要尽快考虑对动力煤出口执行相应的政策。
4、适当增加符合安全条件、验收达标小煤矿的复产。
我国为数众多的小煤窑,安全事故多,对资源和环境也多有破坏。但如果各级管理部门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多数小煤矿不仅不会成为"祸根",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加生产,吸纳就业,有效利用"散、小、边、角"矿产资源,并抑制煤价的不断攀升。因此,适当增加一些符合安全生产条件、验收达标的小煤矿恢复生产,对缓解当前供求是有益的。
三、对中长期煤炭产业发晨的几点建议
1、限制数量的扩张,建立煤炭资源的战略储备。
近年来,我国煤炭产量猛增,每年平均增加约2亿多吨。我国煤炭总产量约占世界的1/3,而创造的GDP不足世界经济总量的5%。有关专家根据我国未来的煤炭供应缺口,提出到2020年需要安排煤矿建设规模达8.8亿吨,届时我国煤炭总产量将达到25亿吨以上。这种不断扩张规模的做法,是到了应该理性反思的时候了。
为了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别是减少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现在起就应 研究 逐步限制煤炭产业的数量扩张,变以往耗竭型的"有水快流"为可持续的"细水长流";并考虑将煤炭与石油一样纳入"战略性"资源的范畴,把建立煤炭资源的战略储备提上日程。
为此,要下大力气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目前,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7%,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5%。建议今后逐步减少新建、扩建煤炭项目,把过高的煤炭比例降下来,到2020年全国煤炭总产量不宜突破20亿吨,力争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例降至50%左右。同时,要尽快淘汰高耗煤设备,提高燃煤电厂效率。我国新增煤炭基本上用于发电,若电厂净效率达到60%,用200克标煤就能发1千瓦时电,可以把我国现在的煤耗降低近一半,这样在20年后发电用煤减少3-5亿吨是可能的。
同时,继续扩大沿海地区的核能建设,鼓励天然气发电以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出卖资源换取外汇的阶段,今后不仅要少出口煤炭、特别是高污染的焦炭,而且要尽可能利用国外资源来弥补能源的供给缺口。
2、打破 行业 分割,组建煤、电、钢大型联合企业。
目前我国每年电力用煤占煤炭总产量的40%,是煤炭的第一大用户。由于煤炭 行业 不允许发电,致使煤炭企业无法获得因煤炭就地转化为电能而形成的高附加价值,大部分煤炭企业尚未摆脱单一产品、单一经营的老路;长期煤电分离的体制下也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大跨度、超负荷的运输格局;由于煤、电两个 行业 对电煤价格难以达成共识,也造成了近年来电力企业用煤吃紧的局面;作为钢铁主要原料的焦炭价格猛涨,导致钢铁生产成本的剧升。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打破 行业 分割的旧体制,促进煤炭生产和使用的上下游一体化。要大力发展坑口电站,鼓励煤电联营,变输煤为输电,缓解运输压力。同时,要通过资产重组,在全国组建若干个煤、电、钢大型联合企业,使上游煤炭 行业 能够分享加工增值的利益,进而推动煤炭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也可使电力和钢铁 行业 不至于因煤炭焦炭资源的紧缺而导致生产的不稳定和利润率下降。这一举措,也有利于减弱这些 行业 为争夺资源和用户而展开的恶性竞争,增强煤钢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为煤炭产区建立环境治理基金。
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来自原煤的筛分、洗选、动力配煤和土法炼焦等生产活动。据调查,全国因洗煤每年排出煤矸石4500万吨,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目前,全国有煤矸石山1500多座,累计堆存34亿吨,占地20万亩以上,每年新增煤矸石要占用6000多亩土地。全国平均每万吨煤造成地面塌陷约3亩,每年因采煤塌地70平方公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17亿元。
煤炭开采和加工产生的负外部性,需要当地政府解决,其资金来源单靠地方财力很有限。借鉴国外经验,在我国大部分产煤区建立专门的环境治理基金,是有效和必须的。例如,美国政府的主要做法是,严格审批煤炭建设项目,对凡是没有达到法规要求编制复田设计的矿区不准开采,并通过建立废弃矿山土地复田基金,帮助采后煤矿的复田。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