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在全球钢铁业整体向好的大趋势下,中国钢铁业也经历了一个“不平静”的2007年。其中,产业并购重组、铁矿石价格以及贸易摩擦三大问题几乎贯穿了中国钢铁业全年的发展历程,备受人们关注。
1、产业并购重组
2005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正式发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鼓励通过跨地区的联合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明确提出了对钢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目标: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这为国内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提供了政策前提。
尽管我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一直在进行中,但与国际市场上动辄上百亿美元的并购案相比,进程却十分缓慢:2005年初,湖北省国资委将鄂城钢铁集团51%的股权划拨给武钢;2005年底,武钢斥资65亿元重组广西最大的国企柳钢;2005年8月,鞍山钢铁和本溪钢铁联合重组为鞍本钢铁集团,拉开了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序幕;2006年2月,河北省唐钢、宣钢、承钢三大钢铁集团合并成立河北唐钢集团。
2007年1月,宝钢并购八一钢铁是首例市场化操作的产业整合,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开启了2007年中国钢铁业并购重组“大戏”的序幕。2007年至今,我国钢铁 行业 并购重组的深度、广度、速度、规模、数量比以往有较大提高。在将八一钢铁收归旗下后,宝钢又与邯钢各出资50%成立邯钢邯宝公司,并与包钢集团签署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在宝钢大规模并购的同时,国内其他钢铁企业也都有所行动:武钢通过定向增资扩股重组中南地区的钢铁龙头昆钢;上海复星集团将青钢、海钢收入囊中。随着并购重组的加快,我国钢铁四强的竞争格局慢慢显现,甚至将其称之为“战国时代”:东部宝钢稳坐国内第一钢企的宝座;华北地区有唐钢、首钢联手;东北地区鞍本钢铁的规模优势已经显现;而地处中部的武钢也是国家钢铁产业布局的一个重要“棋子”。
尽管目前我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繁荣”景象并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首先,产业集中度低一直都是中国钢铁业尚未解决的“顽疾”。我国政府鼓励钢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但目前看来成效不大。2007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仍在下降。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21家大企业产钢量占总产钢量的50.54%,比2006年下降了2.05%;年产钢100万吨的大中型企业产量增长为14.52%,比全 行业 增长低4.34个百分点;而同期地方中小企业的钢产量却增加36.8%,比全 行业 增长高17.89个百分点。可见,国内钢材生产的增量,民营企业要比重点国有钢铁企业多,增长速度也明显快于国有钢铁企业,导致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其次,并购重组在地方上受到阻力。主要是因为钢铁厂基本上都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个百万吨钢厂一年的利税就有好几个亿,各省级政府为了本省(直辖市)的利益,基本上不愿意将本省所辖的企业交给外省或中央企业进行资产并购。第三,尽管《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外资控股国内的钢铁企业,看似是为中国钢铁企业砌筑了一堵“保护墙”,但这种暂时性的保护是无法真正助力中国钢铁企业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的。而且,国外钢铁企业在全球的大规模并购活动已经接近尾声,而中国钢铁市场这块“大蛋糕”早已令其垂涎欲滴,只不过囿于中国的钢铁 产业政策 而没有展开实际的并购活动。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尤其是在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的情况下,国外钢铁企业仍不放弃努力,实施各种手段以期达到控股中国钢铁企业的目的。换句话说,国外钢铁企业的中国市场战略是走长期路线的。
2006年全球粗钢产量前10名国家
单位:万吨
2006年排序 | 国家 | 2006年粗钢产量 | 2005年粗钢产量 | 增长率(%) |
1 | 中国 | 418.8 | 355.8 | 17.7 |
2 | 日本 | 116.2 | 112.5 | 3.3 |
3 | 美国 | 98.5 | 94.9 | 3.8 |
4 | 俄罗斯 | 70.6 | 66.1 | 6.8 |
5 | 印度 | 49.5 | 40.9 | 21.0 |
6 | 韩国 | 48.4 | 47.8 | 1.3 |
7 | 德国 | 47.2 | 44.5 | 6.1 |
8 | 乌克兰 | 40.8 | 38.6 | 5.7 |
9 | 意大利 | 31.6 | 29.4 | 7.5 |
10 | 巴西 | 30.9 | 31.6 | -2.2 |
2、贸易摩擦
近年来,我国钢铁产能不断扩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出口量和出口额也不断增加。2001~2006年,我国钢材出口量年均增幅达46.25%。其中,2006年,我国首次从钢材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净出口量达2452万吨。中国这一角色的转变立即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注意。此后有关中国钢铁产品冲击各国市场的消息就不断传出,要求限制中国钢铁产品进口的呼声也不断高涨。例如,韩国浦项钢铁经营 研究 所的 研究 结果表明,中国钢材出口韩国剧增将导致韩国钢材市场供应过剩,并且还会影响韩国钢铁公司的经营业绩;越南媒体报道,有迹象表明中国向越南倾销钢材。反倾销是世贸组织允许成员保护其国内产业的贸易救济措施之一,同时也是被各成员运用最多且最为熟练的措施。中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各世贸组织成员进行反倾销调查的首要目标,而且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凡是中国大规模出口的产品,国外一般都是采取反倾销措施加以限制。国外对华钢铁产品启动的反倾销调查已经接近40起,约占同期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总数的4.4%。
实际上,针对中国钢铁产品大量出口的情况,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调控。对属于“两高一资”类的钢铁产品出口加以严格控制。并且从2007年6月1日起,对80多种钢铁产品加征5%~10%的出口关税;将2006年已经征收出口关税的钢坯、钢锭、生铁等钢铁初级产品的税率由10%提高至15%。这已是我国自2004年以来第6次调整钢铁产品出口税收政策。综合考虑我国资源支撑、能源供应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定位还是应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
但是,在这种国家宏观调控下,我国钢铁产品却并没有因此影响而出现出口量锐减的情况。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此前积累的中国钢铁产能已经开始释放,而这一过程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其次,部分钢铁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赶在“钢铁新税令”推出前突击出口,导致短期内中国钢铁产品出口骤升;第三,国际钢铁行情看涨,价格高企,国际钢铁价格高于国内价格,刺激了我国钢铁企业继续出口。
3、钢铁 行业 未来发展
目前,国际钢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并购重组已经由最初的善意并购转变为恶意并购。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单纯依靠政府保护来维持企业生存不是长久之计,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更好的得以生存和发展。
从数量上看,中国确实是世界钢铁业的头号大国:第一生产国、第一消费国和第一出口国三项桂冠均已属于中国。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中国钢铁企业进入世界同行前三强的行列。在近期国际著名钢铁咨询机构世界钢铁动态发布的最新世界级钢厂竞争力排名中,中国钢厂的最好名次仅为第四。除联合重组后的鞍本集团名次较上年有所上升、武钢持平之外,宝钢、马钢等中国钢厂名次均有所下降。在“对成熟市场的控制力”、“与大买家的议价能力”及“应对周边竞争者的威胁”等权重指标方面,中国各钢铁企业的得分普遍不高。加之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加剧、贸易摩擦增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钢铁业由大变强仍“任重道远”。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依然一枝独秀。欧美和日本等世界主要汽车市场,或出现市场萎缩,或者停滞不前。而中国汽车市场则继续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年产销超过860万辆已经没有问题。2006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新车市场,2007年这一地位继续保持。
2008年,尽管有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成品油价格叠创历史新高、交通拥堵有增无减等不利因素,但是还有数千万中国人想在近期内成为有车一族,如此巨大的需求,将推动中国车市继续向好。
预计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四大趋势
1、2008年中国汽车产销将首次突破一千万辆。
2007年国产汽车产销量均超过870万辆,2008年如果增幅保持20%的速度,那么全年产销量将达到1004万辆。如果速度再快一点,有可能冲上1100万的高点了。
2、2008年汽车还将继续降价,降价的主体依然是轿车。
2007年全国汽车市场价格持续走低,降幅比上年同期明显加大,全年降幅在4%左右,而降价最频繁、幅度最大的依然是增长最快的轿车。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将推动汽车价格继续下降。但受政策性因素变化影响,汽车生产成本与安全性能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汽车价格过快下降。预计后期汽车价格将继续呈稳中小幅下降走势。2008年国内汽车市场仍会继续降价,只是降价的幅度可能不会像2007年这么大。
3、中国车市竞争更加激烈,中高级轿车市场硝烟弥漫。
中国的乘用车厂家和品牌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第一汽车大国美国。中国的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尽管有人不同意,但总体来看,当前国内汽车产能大于市场需求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产能的增加更快。为了尽可能多的占领市场份额,汽车厂家纷纷推出新车型来吸引消费者。
中高级轿车市场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市场,也是利润最高的一块。随着迈腾的上市、二代马自达6的亮相,以及蒙迪欧致胜的上市、八代雅阁的推出,还有日产天籁、大众领驭、通用君越、上汽荣威等一批虎视眈眈的中高级轿车,曾经“一车独大”的凯美瑞,面临着强劲的挑战,2008年中高级轿车“群雄并起”,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4、燃油税有可能还是出不了台。
已经嚷嚷多年的燃油税,始终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尽管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官员多次表示,将择机推出燃油税,但就是迟迟实行不了。政府迟迟不出台燃油税,也有其苦衷。原先内部计划在原油价格跌到50美元一桶以下时出台。可是国际油价一直上涨,要降到50美元以下看来没有希望了。燃油税错过了最好的出台时机,目前通胀压力这么大,连中央经济工业会议都把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的两大任务之一。在这种形势下,燃油税更不容易出台。预计2008年燃油税还是出不了台。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