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投资环境(PEST) 分析
一、政策环境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必须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
“十二五”时期粮食自给率力争保持在95%以上。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可观,通过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技术进步,从总量上看,能够基本满足国内粮食需求。防止粮食生产出现新的滑坡,确保粮食安全,从政策部署讲,一是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粮食抗灾能力。三是更多发挥市场价格对粮食生产的调节作用。在粮食成本核算中逐步将水资源的成本完全计入,让粮食生产成本显性化。四是完善粮食补贴政策,保证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五是建设快速、便捷的粮食流通体系。
六是加大粮食优良品种和增产关键性措施推广力度,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七是落实地方粮食安全责任,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健全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二、经济环境
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十二五”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 纲要》对“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十二五”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总体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三、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基本战略,其基本要求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随着各 行业 “十二五” 规划 的出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部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要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 行业 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四、技术环境
“十二五”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启动。未来五年,948计划将围绕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中心任务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目标,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支持农业生物资源、重大产业转型技术、前瞻性高新技术、应对全球挑战技术和农业科研新理念新方法等五大领域的技术引进,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在分子育种、转基因新技术等领域保持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生物种业、低碳农业、生物质能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948计划”是中国唯一以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为内容的专项计划,经国务院批准,自1996年正式开始实施。至今已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一批世界农业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和储备不足的局面。
五、投资环境综合结论
第二节 投资风险 分析
1、政策风险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影响,各企业争夺市场资源,都希望获得更大的活动自由,因而可能会触犯国家的有关政策,而国家政策又对企业的行为具有强制约束力。另外,国家在不同时期可以根据宏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政策,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国家与企业之间由于政策的存在和调整,在经济利益上会产生矛盾,从而产生政策风险。
因此,从我国农业政策来看,高粱 行业 的政策风险较小。
2、技术水平风险
技术风险其主要类型是技术不足风险、技术开发风险、技术保护风险、技术使用风险、技术取得和转让风险等等。其主要来自于硬件设备和软件两个方面:
1)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相关技术不配套、不成熟,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相应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到创新技术的适用性、先进性、完整性、可行性和可靠性,从而产生技术性风险。许多企业热衷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结果食洋不化,设备闲置,发挥不了效益。
2)对技术创新的市场预测不够充分。任何一项新技术、新产品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如果不能对技术的市场适应性、先进性和收益性做出比较科学的预测,就使得创新的技术在初始阶段就存在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于新产品不一定被市场接受,或投放市场后被其他同类产品取代,所发生的损失包括技术创新开发、转让转化过程中的损失。这就是说,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确实存在风险,并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
因此,从高粱整体 行业 来看,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风险。
第三节 企业投资收益 分析
第四节 投资行为 分析
一、进入/退出壁垒 分析
1、技术壁垒
高粱品种单一,缺少专用品种,良种普及差。限制高粱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种单一,缺乏适应不同生育期的系列品种,缺少专用优良的高粱品种,品种的特点不突出。
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梁的产量水平没有大的提高,种植高梁比种植玉米一般亩产低。加之玉米推广步伐的加快,成片高梁的种植规模不断缩小,技术指导的效果不理想,导致高梁生产水平的停滞不前。这与高粱自身的生产潜能很不相称。高粱和玉米都是碳四作物,具有高光效的特点,而且高粱更耐瘠、耐旱、耐盐等,适应性非常广,高粱生产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多年沿用地方老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缺乏良种更新换代;二是病虫害危害严重;三是栽培技术落后,育秧、肥水管理还处于传统的经验阶段。因此,改良品种,改革栽培技术来提高单产有很大的增产潜力,但是由于科研投入普遍较小,就形成了高粱 行业 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
2、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由于对高梁生产重视不够,在引导规模化种植、订单生产方面的工作力度较差。就形成了高粱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局面,加上高粱产品加工水平低,加工技术滞后等原因就导致高粱 行业 产业链的不完善。在完善高粱产业链形成了一定的壁垒。
二、投资前景 分析
世界高粱生产,近十多年面积变化不大,即使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没有多大变化。我国高粱面积近几年也相对稳定。旱灾、水灾发生较频繁,尤其北方水资源短缺日渐突出,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们对稳定粮食生产也将越来重视。因此,高粱作为抗旱、抗涝的稳产作物,在世界,在中国均将有存在的价值。高粱种植可能将继续向干旱地区转移。今后我国粮食增产途径主要应挖掘中低产田的生产潜力,以及开发近亿亩的荒原、荒坡、盐碱、沙荒等宜耕土地。高粱首当其冲地应向这些地区发展,是大有可为的。国家将减少种粮面积进一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突出一个“优”字。所以高粱育种目标强调优质、高产与多抗。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生产条件一般、旱灾、水灾频发及盐碱易涝区,应适当扩大高粱种植面积。
通过育种提高高粱的生产力和多抗性。选育优质、高产、抗旱、抗病虫、耐涝、耐蚜、耐除草剂的新杂交种。选育熟期和不同用途的新杂交种,以满足和需要。使用抗病品种除增产、稳产效果外,还节省农药费和人工费,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尽管高粱具有综合利用价值,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意义,但是,总的来讲国内对高粱综合利用的 研究 尚存在不深、不透、不广,远不及其他作物。辽宁省农科院从高粱壳中提取生物色素,工艺简单,色素性质稳定,可用作食品、化妆品、医药等添加剂,现已建厂批量生产。日本、意大利、俄罗斯、丹麦等国在高粱综合利用 研究 上有许多先进的可借鉴之处。如茎秆板材、造纸、制糖等均具备现代化工艺技术很值得学习。
因此,发展高粱更重要的是挖掘综合利用潜力及产品深加工增值。
三、新项目推荐地域
高粱在中国的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但主产区却很集中,秦岭、黄河以北,特别是长城以北是中国高粱的主产区。由于高粱栽培区的气候、土壤、栽培制度的不同,栽培品种的多样性特点也不一样,故高粱的分布与生产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全国分为4个种植区:春播早熟区、春播晚熟区、春、夏兼播区和南方区。
1、春播早熟区
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全部,河北省承德地区,张家口坝下地区,山西、陕西省北部,宁夏干旱区,甘肃省中部与河西地区,新疆北部平原和盆地等。本区处于北纬34°30''~48°50'',海拔300~1000m,年平均气温2.5~7.0℃,活动积温(≥10℃的积温量)2000~3000℃,无霜期120~150天,年降水量100~700mm。生产品种以早熟和中早熟种为主,由于积温较低,高粱生产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应采取防低温、促早熟的技术措施。本区为一年一熟制,通常5月上、中旬播种,9月收获。
2、春播晚熟区
本区包括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宁夏的黄灌区,甘肃省东部和南部,新疆的南疆和东疆盆地等,是中国高粱主产区,单产水平较高。本区位于北纬32°~41°47'',海拔3~2000m,年平均气温8~14.2℃,活动积温3000~4000℃,无霜期150~250天,年降水量16.2~900mm。本区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由于热量条件较好,栽培品种多采用晚熟种。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改革,麦收后种植夏播高粱,变一年一熟为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
3、春、夏兼播区
本区包括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本区位于北纬24°15''~38°15'',海拔24~3000m,年平均气温14~17℃,活动积温4000~5000℃,无霜期200~280天,年降水量600~1300mm。本区春播高粱与夏播高粱各占一半左右,春播高粱多分布在土质较为瘠薄的低洼、盐碱地上,多采用中晚熟种;夏播高粱主要分布在平肥地上,作为夏收作物的后茬,多采用生育期不超过100天的早熟种。栽培制度以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为主。
4、南方区
南方区包括华中地区南部,华南、西南地区全部。本区位于北纬18°10''~30°10'',海拔400~1500m,年平均气温16~22℃,活动积温5000~6000℃,无霜期240~365天,年降水量1000~2000mm。南方高粱区分布地域广阔,多为零星种植,种植相对较多的省份有四川、贵州、湖南等省。本区采用的品种是短日性很强,散穗型、糯性品种居多,大部分具分蘖性。栽培制度为一年三熟,近年来再生高粱有一定发展。
因此,在投资中选择高粱产区集中地区会具有很大的产业优势。
第五节 投资发展建议
1、研发推广高粱新品种
产品创新才是高粱 行业 发展的助跑器,只有不断积累和再发展下的产品、服务模式等的创新,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永葆独特竞争力。
2、加快生产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我国高粱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一直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因此生产成本大,经济效益差。为了在高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进行集约化高粱生产,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成本,使高粱产品在价格上与美国等国家持平,而在多样化和优质上具有优势。这样,高粱才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发展综合利用
随着未来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层面的竞争将被整体价值链的竞争所取代。从多层面开展高粱的综合利用。开展订单高粱生产,建立专用高粱生产基地,提供最适的原料高粱,提高生产效率。真正使高粱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来发展。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