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分析
2010年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总体上,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步企稳并正式步入复苏期,但在结构上,则表现出许多深层次的缺陷和失衡,国民经济的恢复还存在明显的脆弱性。由于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国际经济地位的差异,主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调整中形成了多重选择和非对称性,加剧了全球经济形势的波动。我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得到了有效的支撑,但复合式通胀压力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面对后危机时期复杂的经济环境,我国宏观调控已开始转向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搭配的新框架。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结构性矛盾逐步显化
2010年在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我国成功地的维护了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达到了397983万亿元人民币,增速高达10.3%。我国就业形势显着改善。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增速比上年加快4.7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828亿元,同比增长 49.4%。投资规模和结构持续改善,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然较快。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房地产开发投资实现 48267亿元,增长33.2%,其中住宅开发投资达34038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总投资的70%以上,增速为32.9%,略慢于整体房地产投资增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区域间保持基本平衡的态势。
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收入消费增速比显着改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2008年以来我国消费和收入增速比出现大幅改善,居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驱动力层面上的基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收入分配改革向初次分配领域延伸。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比上年增长 11.5%。在重视再收入分配领域公平取向的同时,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初次分配领域要素间报酬的分配和增长情况,2010年全国共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
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贸易顺差有所减少。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增长 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进口13948亿美元,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受到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共同推动,相较于2009年,净贸易条件约提升了1%,是我国近年来首次出现净贸易条件改善的情况。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人民币存贷款增量减少。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增幅同比回落8.0个百分点,超过年初预定的7.5万亿和17%增速的标准。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共增加外汇储备4481亿美元,其中第4季度单季增加1990亿美元,至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28473亿美元。
二、财政收入良性增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
2010年全国实现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42470亿元,比上年增加6554亿元,增长18.3%;地方本级收入40610亿元,比上年增加8008亿元,增长24.6%。财政收入中的包括扣除出口退税后的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长 23%;非税收入9878亿元,增长9.8%。
从规模和增速上看,我国财政收入明显超过了年初预算的73930亿元和8%的增速,形成了高达 9150亿元的超收收入,而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国民经济增速超过预期,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税源基础。第二,价格水平上涨超过预期,带动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税收增长。第三,全年汽车旺销带动车辆购置税、汽车消费税等大幅增长。第四,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1.7%,基数相对较低,相应抬高了2010年收入增幅。
2005-2010年我国GDP增长率情况 单位:%
2003-2010年CPI变化情况
2010年全年财政支出达89575亿元,比上年增加13275亿元,增长17.4%。分中央地方看,中央财政支出 48323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973亿元,比上年增加717亿元,增长4.7%;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2350亿元,比上年增加3786 亿元,增长13.3%。地方财政用地方本级收入以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的地方本级支出73602亿元,比上年增加12558亿元,增长 20.6%。预算执行进度有所改善,尽管第4季度仍是支出规模较大的月份,但预算支出的均衡性和效率已有明显好转。
第二节 产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一、《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 规划 》
我国政府政策主要指向以下几个方面:对资源循环再生重要性的认识;贯彻落实鼓励和支持废金属进口和加工的政策;支持进口废金属地区的加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完善加工园区功能;支持园区外大型有资质的进口商的发展;扩大进口废金属的范围,提高废金属进口配额等。
对于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 规划 》,《 规划 》明确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 3亿吨标准煤。目前又发布了《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在税收政策上进行高调整,目的就是更好在贯彻实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 规划 》。
二、《废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 规划 建议》
《废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 规划 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年废钢供应量应达到1亿~1.6亿吨,废钢综合平均单耗应超过200千克/吨钢,即废钢比超过20%,2009年世界这一平均水平为37.6%;同时提高废钢产品质量,使废钢炉料的纯铁含量平均超过95%,实现精料入炉。
“十一五”期间,我国废钢铁消耗总量大幅增加。据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统计,2005年~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由3.56亿吨增长到5.68亿吨,增长 60%,平均以每年5300万吨的幅度递增。同期,我国废钢铁年应用量从6330万吨增长到8310万吨,增长31%,平均以每年495万吨的幅度递增。很显然,废钢供应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粗钢产量的增长速度,几乎差了1倍,资源缺口很大。
由于废钢资源供应不足,“十一五”期间,我国废钢铁单耗从2005年的178千克/吨钢下降到2009年的146千克/吨钢,下降18%,而全球近几年平均废钢单耗一直维持在400千克~450千克/吨钢左右,转炉钢废钢单耗可达300千克/吨钢。我国废钢应用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建议》制订的目标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废钢铁产业要进一步提高废钢加工供应能力,废钢综合平均单耗应超过200千克/吨钢。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若按7亿吨左右测算,年废钢需求量按2009年14.6%的废钢比测算应为1亿吨;按我国2000年废钢比水平22.7%测算,应为1.6亿吨;按 2009年世界平均水平37.6%测算,应为2.6亿吨。
为保障该目标的实现,《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使年废钢加工配送能力10万~100万吨的专业废钢加工配送公司应达到100家,年加工供应量达到4000万吨。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应用技术,使废钢炉料的纯铁含量平均超过95%,实现精料入炉。同时,组织加大废钢应用技术攻关试验的力度,特别是破碎料废钢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十二五”期间要研发成功并推广应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建立废钢基地,拓展资源渠道。
该《建议》还提出了12条建议,如建议国家将废钢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正式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 纲要》,促进我国废钢铁产业的科学发展;鼓励钢铁企业多用废钢,对钢铁企业和大型废钢加工配送企业给予补贴和鼓励政策等。
废钢铁是一种载能、低碳、无限循环使用的可再生资源。与使用铁矿石相比,使用废钢铁直接炼钢可节约能源60%,其中每用1吨废钢可少用1吨生铁,可节约0.4吨焦炭或1吨左右的原煤,可减少1.7吨精矿粉的消耗,减少4.3吨原矿的开采,减少2.6吨钢铁尾矿渣的排出。发展废钢铁、增加废钢铁供应能力是缓解对铁矿石依赖的重要途径,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