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006-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发展变化
初步核算,2010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第二节 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转变 分析
一、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作用
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长速度依然较快,但经济发展仍面临着结构性、发展性和体制性等诸多矛盾。特别是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协调,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内外需不平衡依然存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有一定难度。2010年是我国五年 规划 承上启下的一年,既要解决经济稳定增长这个根本问题,又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既要积极扩大就业,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因此,2010年宏观调控的思路大致可以描述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
1、支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一是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手段,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的力度,解决重大民生问题,较大幅度地增加支持“三农”、扶贫、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公共服务支出。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就业,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全覆盖、可流转、可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预期。三是加大支持家电、机动车下乡政策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其刺激和带动消费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下乡家电产品补贴标准和办法,增选品种纳入补贴规范。四是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大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力度,扩大新能源汽车试点;同时,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适当增加补贴资金规模。五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镇化进程。一方面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降低城市准入门槛。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稳定就业和落户,通过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中小城镇消费增长。
2、重点培育民间投资的增长
一是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投资。二是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渠道,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参股金融、铁路、电信等 行业 、市政公用事业等。三是通过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信用担保等政策扶持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获得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四是加快推进金融体制创新,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3、积极稳定进出口贸易增长
一是进一步继续落实国家已经确定的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出口税收、融资和出口信用保险等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政策,减轻外贸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不断优化出口结构,积极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支持服务贸易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条件、有实力企业积极对外开展投资合作,带动国内过剩生产能力向国外转移。四是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加强双边或多边磋商和沟通,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同时,主动应对各种贸易案件和诉讼,全力维护企业贸易的合法权益。
4、加大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加大对研发领域的支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健全和完善财税政策,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培育新的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要继续保持汽车 行业 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适当补贴,促进新兴能源产业发展。三是以低碳经济为契机,促进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5、坚持就业目标优先的政策导向
一是加快新兴 行业 就业潜力的开发,以 行业 的分化和创新为契机,大力改造传统 行业 ,开发新兴 行业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和引导新兴服务业的就业岗位的创造。二是大力提升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和培训等途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推动就业潜力的开发和经济质量的提升。目前一个重点是要多渠道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政府应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一个高效率的职业培训体系,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合适和高效的培训服务。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专业培训与“政府购买”培训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在企业、工会、个人与政府之间建立互动合作的新机制。三是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农民工就业、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以及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
6、建立健全财政和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机制
一是根据国家 规划 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包括两大政策目标的协调、财政赤字和金融不良资产的定期跟踪测算、财政金融稳定性的预安排、财政金融政策和操作工具进行互动效率评估和化解金融不良债务安排等。二是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三是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经济总量平衡方面发挥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四是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7、保持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
一是坚持以我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政策出台时机和工具组合上,注意相机抉择,主动出击,积极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二是加强资本监管的力度,建立由相关部门联动的正式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间国际收支调节方面的沟通与协作,防止投机性资金涌入的同时,需要重点防范外汇资金大规模流出。三是要高度关注危机后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变化趋势,加强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扩大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深化金融监管合作,稳定金融市场。四是与其他主要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就财政、货币、汇率、贸易等宏观经济政策广泛开展磋商、对话和协调,发挥发展中大国应有的作用,在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进程中争取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2010年宏观经济增长 分析
1、第一季度
GDP增长比上年加快5.7个百分点,比上年第四季增长1.2个百分点。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GDP增速已连续四个季度回升。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2%,GDP上升6.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贡献率为57.9 ,GDP上升6.9个百分点;进出口的贡献率为-9.9%,GDP-1.2%。内需仍是拉动GDP快速回升的关键,外需的负作用也在减少。
刺激政策退出和政策调整使投资增速回归正常水平;经济回升,消费信心回升使消费保持稳定增长;全球经济企稳回升,2010年我国出口恢复性增长的趋势有望维持。同时,应该提前为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偏热做准备。
2、第二季度
我国国民经济将走向全面恢复,预计GDP同比增长10.7%左右。由于翘尾因素等影响,二季度物价上升压力开始较大,预计CPI和PPI分别上涨4.2%和7%。报告建议,恢复危机前的汇率形成机制。
二季度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趋势,工业生产与三大需求增长速度将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基数因素,部分指标增速略低于一季度,初步预测二季度GDP增长10.7%左右。
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由于翘尾因素影响更加明显,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对于短期宏观政策动向,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大流动性管理力度,坚决控制新开工项目投资,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恢复危机前的汇率形成机制。针对当前农业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价格上涨的问题,要加大力度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措施。
3、第三季度
CPI再创新高,但符合市场预期。9月CPI同比增3.6%,环比增0.6%,;9月PPI同比增4.3%,环比增0.6%。9月食品价格同比增长8%,食品价格的高位增长依旧是推高CPI的主要因素。尽管今年灾害连连,但是粮食丰收依然是大概率事件,可能好于市场预期。而生猪以及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了明显回升,意味着后期猪肉供应压力将得到缓解。因此后期粮食价格继续快速上涨可能性较小。
央行前期意外加息或许因CPI同比增长连续三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我们认为加息有利于调节市场通胀预期。尽管CPI同比增速有减缓迹象,但是通胀压力依旧存在。
第三季度GDP增速平稳回落。受国内经济刺激政策力度减缓影响,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6%,增速继续放缓,但下行速度趋缓。由于二季度GDP增速回落过快,三季度政府调控出现结构性松动,主要体现在信贷投放和财政支出增速加快以及新开工项目审批略有松动等方面。受此影响,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13.3%,触底企稳,经济二次去库存化进程或接近尾声,复苏形势进一步明朗。
货币投放增速继续回落。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9.6万亿元,同比增长19.0%;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4.4万亿元,增长20.9%;流通中货币(M0)余额4.2万亿元,增长13.8%。M1与M2的剪刀差继续缩窄,但缩窄幅度逐渐变小。由此可以看到,尽管央行对通胀保持高压态度,但是为了让经济平稳过渡,其收缩力度在逐渐减小,更多是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4、第四季度
2010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9.8%,超出预期,加之信贷投放过猛,市场承受紧缩压力。
从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来看,经济增长已经回到了常规的轨道。由于经济增长迅猛,产出缺口也开始转正。而中国异乎寻常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通胀上升、资产泡沫忧虑以及经济结构的更加不平衡等值得关注的政策挑战。2010年,中国CPI通胀同比上涨3.3%,略高于政府原定目标;12月CPI涨幅比前月略有回落,至4.6%。
第三节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 分析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总体完成了由政府向市场的转变,但内需、外需结构的调整尚未完成,内需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外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扎实。由于2011年出口增速会有较大回落,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1、2011年我国出口增幅可能下降
第一,2010年出口高增长是恢复性的,不具备可持续性。2010年出口较2009年增长28%左右,出口总额预计将达到15380亿美元左右,但较2008年仅增长9.2%。因为2009年出口总额由2008年的14307亿美元减少为12017亿美元,基数变化很大。由于2010年出口规模已经很大,占全球出口额的比重已接近10%,考虑基数大、出口潜力已有比较充分释放等因素,预计2011年出口增幅将明显下降,以2008年为基数的出口增幅(9.2%)很可能成为中长期出口增长的平均水平。
第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存在较大下行可能。2010年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主要由于2009年基数低,加上经济刺激政策一定程度改善了市场预期,引起补充库存活动,带动了生产恢复。在此基础上,预计2011年其经济增长将出现回调。主要因为2010年基数已较大;消费和房地产市场等终端需求难以启动,2010年5月份以后,美国商业零售额同比增幅持续走低,2008年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近期程度有所加深,终端需求的困境已经开始抑制补充库存的活动。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走低。欧洲经济复苏基础不稳,主权债务引发的欧元国家危机尚未渡过;日元汇率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预计美国经济走低后,欧洲及日本经济也会出现下行变化。
第三,2011年国际贸易增幅将明显降低。 2010年国际贸易出现了恢复性高增长,基数扩大很多;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比很大,其经济走低对国际贸易影响很大。综合这些因素,2011年国际贸易将呈现低增长状态。
综合以上 分析 ,受基数大和发达国家经济走低、国际贸易低增长等因素影响,预计2011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将由2010年的28%左右下降到10%左右。
2、市场支持的内需增长水平偏低,不够稳定
第一,内需增长已总体实现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的转换,但增速偏低。根据前面预测数据,考虑价格因素,2010年投资可比价增长率将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消费可比价增长率降低1.5个百分点左右,内需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由2009年的12.8个百分点降低到7.5个百分点左右,下降幅度很大。与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比较,目前的内需增速偏低。
第二,2011年投资增幅可能继续有所降低。首先政府投资规模预计将进一步减小。虽然2010年政府投资增量明显减弱,但中央政府投资仍在20000亿元左右,地方政府在建项目投资也有较大规模。从项目建设周期看,2009年开工的大量项目,施工高潮主要在2010年。这些因素使2010年政府投资仍然保持了较大规模。2011年已基本没有“一揽子”计划安排的投资,尽管“十二五” 规划 将安排较多投资项目,但其施工高潮主要表现在2012年及以后,因此政府投资规模将继续减小。市场投资基础尚不稳定,有可能出现下降。占全部投资1/4左右的房地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及资金链收紧等因素影响,潜伏着下滑的危险,增速预计将低于2010年;重化工业投资受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政策控制的影响较大,增长空间较小,企业对实体经济投资总体比较谨慎。综合这些情况,预计2011年投资增幅将继续下降,由2010年23%左右的增幅降低到17%—20%。
第三,消费增幅将略有降低。2010年就业形势较好,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多,对消费将形成积极支持。但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的影响需要注意。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与住、行改善相关的消费占比超过40%,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增长具有主导作用。2010年对房地产需求进行了密集调控,对居民购房需求有一定影响;汽车市场2009—2010年保持了持续高增长,潜力释放较多;汽车购置税、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措施的增量效果在逐步减弱。综合这些情况,2011年住、行主导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速率可能小幅减弱,消费实际增长率预计由2010年的15.5%左右降低到15%左右。
综合三大需求预测,从需求角度 分析 ,2011年GDP增长率有低于8%的可能,较2010年降低2个多百分点。若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基于我国强大的发展潜力,GDP增长率可能回升到9%左右。在需求平稳增长格局下,预计CPI涨幅不会高于4%。
第四节 宏观经济走势对 行业 的影响 分析
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保持持续增长:最近几年。消费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汽车消费持续增长、住宅需求持续攀升、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电讯消费持续增长。反过来,这些消费的增跃。又拉动了交通、建材、市政建设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从而使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这将为垃圾处理设备制造 行业 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