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 分析
一、2006-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 发展 分析
(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初步核算,2010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月度同比)
2006-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2006-2010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二)2010-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情况 分析
2010年是金融危机后最复杂的一年,中国经济在宽松环境下实现了坚实的复苏。而2011年承载的历史意义重大,因为2011年是“十二五” 规划 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首启之年,所以政策将作出新的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二、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预测
1)美元将盘整走强,大宗商品震荡下行
全球经济继续企稳,动力充足。在产能利用率尚未到达中性水平和失业率依然偏高的作用下,两年内不会产生核心通胀大幅上扬的局面。
2)美国在消费带动下继续复苏,趋势温和偏强。
3)欧元区分化加剧,欧元可能将长期疲软
中长期美元预期走强,欧元疲软,大宗商品价格将在较大调整后继续温和上升中国目前内需潜力旺盛,但供给被政策压制。输入型通胀压力将于下半年回落,下半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将可能于三季度初减弱,从而第三、四季度将恢复潜在增速水平
4)短期产出增速下滑,但长期增长路径清晰,潜力未充分发挥
结构优化过程不会突变但长期将持续,投资在未来五到十年依然是主要经济贡献力量,短期内房地产调控政策本身考虑了平衡对冲的因素,对投资总量影响不大。消费持续稳定上升趋势明显,并且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底层人民收入相对较快提升的持续推力。贸易顺差将长期存在,但将逐渐向贸易平衡转变。
如果美元走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回落后再温和上升。下半年中国PPI将回落,通胀压力将明显下降。CPI预计在年中见顶,下半年到年底将逐步回落到4.4%上下的水平。房价调控政策效果已经显现,5月和6月间房价回落的预期会大幅上扬,经济下滑速度将加快。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将会放缓,下半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可能不得不转向相对宽松。
第二节 政策、法规环境 分析
一、 行业 基本政策方向 分析
我国机械通用零部件 行业 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65%左右。但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格局、竞争态势严峻等问题依然突出。为此,《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 (草案)》提出,在“十二五”时期,机械通用零部件 行业 将以高端需求为导向,力争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编制的这一 规划 (草案)提出,要提高机械通用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把普遍提高与重点攻关相结合,既要提高机械通用零部件的整体水平,又要集中力量突破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瓶颈,实现质的飞跃。到2015年,我国机械通用零部件 行业 销售额要达到3500亿元,出口额达到100亿美元。为实现上述目标, 规划 (草案)提出了六大发展重点。
1、高端零部件共性制造技术。着力解决原材料纯精度不高、品种少、稳定性差,设计工艺水平差距大,工模具精度差、寿命低,生产设备精度不高,在线检测技术落后等一系列共性制造技术问题。需要重点发展的技术包括:先进的设计、加工、检测、实验技术;抗疲劳、耐腐蚀、耐磨损的制造技术;零件热处理技术;零件表面组织再造改性技术等。
2、关键零部件。支持 行业 重点企业研发一批关键基础零部件,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带动 行业 技术进步,以满足重点工程和装备需求。将集中力量突破以下 行业 和领域配套的关键零部件:汽车和工程机械,高效清洁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和船舶,冶金矿山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3、原材料。原材料是高端零部件制造的基础,目前国产钢材高端不足、中低端过剩等问题比较突出。钢铁厂很难按标准生产零部件钢材,严重影响零部件质量。为此, 规划 (草案)提出,选择专业化钢铁企业,根据零部件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技术标准定向研制生产零部件专用钢材。
4、专用加工测试设备。包括面向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要的高效、高可靠性、柔性自动化生产线。针对齿轮、链条、紧固件、弹簧、联轴器、粉末冶金零件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专用机械及自动化、信息化制造生产线。
5、 行业 公共服务平台。在齿轮 行业 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齿轮 行业 信息中心;紧固件 行业 建立中国紧固件 行业 技术中心;链条 行业 建立国家链传动产品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弹簧 行业 建立国家弹簧试验、检测技术中心;传动联接件 行业 建立国家零部件工艺公共服务平台;粉末冶金 行业 建立国家级粉末冶金零件研发和质量检测中心。
6、优化市场结构,创新经营模式。建立网络化的专业市场经营体系、产业链优化配置系统、物流系统、商务管理系统;建立现代制造服务示范中心,示范中心要集生产、收购、检测、存储、包装、贴牌、发送进行全流程服务,集信息流、物流一体式服务。
规划 (草案)强调, 研究 开发既要避免急功近利忽视基础性技术 研究 ,又要突破限于或停留在共性技术 研究 的思维模式,要使共性技术个性化,共性技术产品化。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细节,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软技术。
二、2005-2011年 行业 重点政策、法规
《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
机械基础零部件(主要指:轴承、齿轮、模具、液压件、气动元件、密封件、紧固件等)是装备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水平、质量和可靠性,是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为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 规划 》,提升基础零部件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制订本方案。本方案实施期为2010年~2012年。
一、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机械基础零部件品种规格繁多,量大面广,为航空航天、兵器、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建设工程、冶金矿山、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电子通信、轻工纺织等装备提供配套,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较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拥有机械基础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8000多家。进入21世纪后,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国内市场占有率65%左右,重大装备配套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机电产品出口大户,紧固件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液压元件、齿轮市场销售额居世界第二位,轴承和模具销售额居世界第三位。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幅提升,大型成套装备已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然而基础零部件却无法满足主机配套要求,已成为制约我国重大装备发展的瓶颈。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业对材料、工艺缺乏系统 研究 与应用,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和实验投入少且分散,技术基础薄弱,原创技术和专利产品少,导致产品早期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市场进入门槛低,有效 行业 监管和企业自律缺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及知名品牌少。中低端基础零部件产品低价恶性竞争严重;高端基础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严重不足。
三是工艺装备落后。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工艺及装备落后现象长期存在,工艺基础数据积累不足,过程控制能力和工艺保证能力不均衡,制造技术与检测手段落后,致使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不能满足主机配套需求,严重影响了产品制造水平的提升。
四是新产品进入市场难。检验认证体系不够完备,新产品缺乏实验验证和应用业绩,加上用户和主机企业因受责任风险等因素影响,对使用基础零部件新产品缺乏信心。同时部分用户对新产品质量差的惯性思维,增加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难度。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重大装备需求为依托,以培育专业化企业为载体,着力加强政府引导,着力加强政策扶持,着力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原则
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重大装备的需求,积极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提高市场配套能力。通过健全和完善标准体系,推进第三方产品检验认证制度,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
——创新先导原则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研究 及产品开发,加强 行业 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
——结构优化原则
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重点突破原则
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领域和产品,加大支持力度,突破发展瓶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和知名品牌,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目标
通过3年努力,使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善,逐步扭转基础零部件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
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产品技术水平达到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一批关键基础零部件,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提高到70%以上;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强的基础零部件企业及知名品牌;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着重加强工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创建若干 行业 技术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夯实技术创新基础。
四、重点任务
(一)围绕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零部件发展瓶颈
围绕能源开发、交通运输、新农村建设、新材料制备、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所需装备,针对主机配套的轴承、液压件、密封件等关键基础零部件性能水平低、可靠性差等问题,加强基础工艺 研究 ,改善生产条件,加快提升基础零部件质量水平,不断满足各领域装备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1.高效清洁发电设备配套领域
1.5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增速器轴承、发电机轴承和主轴轴承、齿轮传动装置,偏航变桨用液压伺服系统与密封系统,风电塔筒用大规格高强度紧固件,叶片成型模具和电机定、转子零件大型精密冲压模具;大型水力发电机球阀、转轮叶片、接力器密封系统;核电站二级泵轴承、新型核电主泵三级密封装置、高可靠性核电专用紧固件。
2.高档轿车及重载卡车配套领域
轿车三代轮毂和重载卡车二代轮毂轴承单元,汽车节能自动变速器及其关键零部件,汽车发动机正时链系统和变速箱齿形链系统,汽车发动机用高强度紧固件,高档轿车覆盖件模具及多工位高精度冲压模具,汽车超强钢板热压成形模具,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成形模具,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装配生产线用气动伺服阀、比例阀和阀岛、定位气缸;制动能量回收型汽车液压混合动力装置。
3.轨道交通装备和船舶配套领域
时速30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载重100吨铁路重载货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用轴承、齿轮传动装置、气动元件及系统;船用大功率高速齿轮传动装置、高转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海洋工程用超大模数齿轮齿条传动装置。
4.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配套领域
工程机械用高压柱塞泵/马达、高压液压阀、液力变矩器、动力换档变速箱、液压电子控制器,千吨级重型运输车齿轮传动装置,全断面掘进机主轴轴承、密封件,大型行走机械用液力变速器及驱动桥箱;半喂入水稻收割机静液压驱动装置(HST),大型拖拉机耕深液压控制系统。
5.冶金矿山设备配套领域
大型薄板冷热连轧设备、高速线材轧机、森吉米尔轧机用轴承,大型轧机设备用伺服装置和系统;煤矿掘进机、采煤机配套用静液压驱动系统、高转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水泥立磨机轴承,液压支架配套的密封材料和密封系统。
6.电子专用装备及新兴产业配套领域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精密多工位级进冲模,集成电路精密封装模具,电子元器件和精密接插件用精密模具,超高速精密冲压模具;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设备、生物制药设备、医疗器械所需的精密、超精密模具,CT机轴承,新型化纤设备轴承、智能定位气动执行系统。
7.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领域
高档数控机床用大型精密轴承、高刚度大功率电主轴轴承,基础制造装备用大型铝镁合金压铸模具,重大装备用高速高精传动装置、高精密液压件、密封件及系统;大型飞机配套的轴承、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复合材料成型模具、液压控制系统,航空用钛合金/铝镁合金紧固件。
(二)加快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
积极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改变我国基础零部件 行业 目前存在的低水平制造能力过剩、高水平制造能力不足的局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1.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企业和知名品牌
研究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鼓励基础零部件企业向专业化分工、细分市场、特色明显的方向发展。培育100家有较大规模、专业化水平高、特色鲜明、具有知名品牌产品的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多种资本投向基础零部件 行业 ,提高企业研发高性能产品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跨 行业 、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整合要素资源,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努力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
2.优化特色产业集聚区
依托现有资源,结合基础零部件企业的特点,加大对国内已有轴承、齿轮、液压件、密封件、紧固件等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和指导,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加强集聚区铸造、锻造、热处理的集中化生产,培育一批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协同、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省市建设省级基础零部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鼓励在具备条件的集聚区建设若干国家级基础零部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区域性现代制造服务业体系,提高区域配套服务能力,完善技术成果共享机制。鼓励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区通过资源整合,在集聚区内形成公共技术研发中心、检测实验中心、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基础零部件标准制修订和宣贯,促进产品质量达标。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加强基础技术应用 研究 和检测实验条件建设,搭建面向全 行业 服务的权威检测实验机构,促进产学研合作,扩大品种,提高质量,提升 行业 整体技术水平。
1.完善标准体系,加快标准贯彻实施
结合产品的 研究 开发和试验验证,制修订一批国家标准和 行业 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用先进标准支撑 行业 发展。重点支持设计和制造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建立 行业 标准化工作和信息平台。发挥标准化手段对规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标准宣传贯彻,组织开展重点产品达标工作,推动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推荐性标准。配合质量监督部门,做好机械基础零部件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杜绝无标、违标、降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加大质量达标产品和企业的宣传力度,创立一批知名品牌。
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工艺装备水平
重点支持关键基础零部件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基础 研究 和检测实验能力建设,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支持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改造,减少能源、材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支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工艺和装备,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等落后工艺和装备;鼓励将技术改造资金优先用于检测实验条件建设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 行业 整体技术水平
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检测机构等现有资源,形成一批 行业 检测实验平台,开展基础零部件强化实验、可靠性和寿命测试试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材料性能检验,为提高基础零部件质量提供先进的检测实验条件和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整合集聚优势资源,在中小企业集聚区形成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将检测实验能力向社会开放。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协调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机械基础零部件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全社会对基础零部件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产业优势, 研究 制定有利于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机械基础零部件产品认证认可制度,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研究 开展机械基础零部件“专、精、特”企业认定工作,制定高端机械基础零部件产品推广目录,结合现有 产业政策 以及研发创新奖励政策,着力营造有利于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引导制造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
(三)加大技术进步投入,促进产业快速提升
加大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对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对引进先进技术后开展消化吸收并产业化的建设项目,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在产业集聚区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投向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研发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加强基础科技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衔接,着重突破的重大关键技术瓶颈。结合“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 研究 开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所需要的关键基础零部件,推动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水平作为专项主机装备的评价指标。
(五)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提升 行业 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 行业 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凝聚 行业 力量,反映 行业 诉求;加强 行业 基础数据的统计 分析 工作,建立 行业 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 行业 预警制度,引导 行业 健康快速发展;制定 行业 自律性行规、行约,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机械基础零部件 行业 市场;开展“质量兴业”等促进 行业 质量进步的活动,为产业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行业
相关标准
我国穿孔机顶头现行标准列表
目前国内现行实施的穿孔机顶头标准有:《YB/T4054-2006无缝钢管常用穿孔顶头技术条件》和《YS/T245-1994粉冶钼合金顶头》,标准涵盖的范围如下:
1、《YB/T4054-2006无缝钢管常用穿孔顶头技术条件》
规定了无缝钢管常用穿孔顶头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与试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标准适用于穿制碳素钢、低合金钢无缝钢管的铸造、锻造穿孔顶头的制造。
2、《YS/T245-1994粉冶钼合金顶头》
标准规定了粉冶钼合金顶头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贮运及质量证明书。标准适用于粉末冶金和机械加工方法生产的粉冶钼合金顶头。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