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建议书 乡村振兴 资金申请 立项报告 稳评报告 节能报告 产业规划 实施方案 市场调研 企业融资 IPO上市 行业研究 文化旅游 科技成果评价 农业扶持资金 工业扶持资金
  • 首 页
  • 关于我们 资金申请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 

    全国咨询热线:400-8790-365

    溶解浆贸易预警分析(可行性报告样本)

    可研报告2018-09-12 09:27:19来源:

    第一节 倾销及反倾销涉及因素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对倾销的调查和确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

    反倾销(Anti-Dumping)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从商品角度来看,各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比较集中的商品有钢材、纺织品、汽车零件、轻工产品等。

    2009年多个国家对我国产的聚酯纤维、粘胶纤维等纺织原料实施了反倾销措施。2009年9月8日,欧盟对原产于我国的聚酯高强力纱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2008年底中欧纺织品协议到期后,欧盟首次发起的对华纺织品贸易救济调查。此外,2009年印度也对我国的聚酯纱线、粘胶纤维、尼龙长丝等多种纺织原料发起反倾销调查。而今年已经裁决征收反倾销税的主要有巴西对我国的粘胶纤维、巴基斯坦对我国的聚酯纤维、阿根廷对我国的聚酯纤维和纺线分别征收反倾销税。

    我国之所以饱受反倾销之苦,其主要的外部原因是中国作为新兴贸易大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往规模日益扩大,在市场竞争愈益激烈情况下,发生贸易摩擦和纠纷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其次,经济衰退期间各国更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是规律性的表现;此外,有的世贸组织成员滥用规则。

    建议,对于出口企业而言,首先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WTO法律框架下通过积极应诉来保障自身权利,充分发挥商务部门(包括驻外经商机构)、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及相关企业“四体联动”应诉机制的作用,依靠 行业 、各级政府、企业的合力来维护中国产业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 贸易壁垒及技术壁垒涉及因素

    贸易壁垒(Barrier to trade)又称贸易障碍。对国外国间商品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主要是指导一国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

    一般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类。就广义而言,凡使正常贸易受到阻碍,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受到干扰的各种人为措施,均属贸易壁垒的范畴。如进口税或起同等作用的其他捐税;商品流通的各种数量限制;在生产者之间、购买者之间或使用者之间实行的各种歧视措施或做法(特别是关于价格或交易条件和运费方面);国家给予的各种补贴或强加的各种特殊负担;以及为划分市场范围或谋取额外利润而实行的各种限制性做法等等。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所推行的关税自由化、商品贸易自由化与劳务贸易壁垒,尽管在关税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其他方面却收效甚微。某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削弱了,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却加强了,各种新的贸易壁垒反而层出不穷。

    随着WTO等国际间贸易组织成员的不断增加以及各地区组织的建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对这两类组织的非成员国关税壁垒还在起着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的作用正在上升,或有上升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对来自其它国家产品的认证要求,极大地阻碍了欠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出口;而只能出些资源性的初级产品。加剧了南北间的经济及贸易发展差距。另外,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次发达甚至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采用的反倾销手段,也是非关税壁垒之一。就我国而言,配额,许可证制度也属于后者。

    所谓关税壁垒,是指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关税所形成的一种贸易障碍。按征收关税的目的来划分,关税有两种:一是财政关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二是保护关税,其主要目的是为保护本国经济发展而对外国商品的进口征收高额关税。保护关税愈高,保护的作用就愈大,甚至实际上等于禁止进口。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措施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又可分为直接限制和间接限制两类。直接限制是指进口国采取某些措施,直接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如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制、进口最低限价等。间接限制是通过对进口商品制订严格的条例、法规等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法规,检查和包装、标签规定以及其他各种强制性的技术法规。

    技术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类,它以技术为支撑条件,即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以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为例,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纤维加工总量达到世界的1/4,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的1/8以上,加入WTO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着绿色壁垒的强烈挑战,若受到国际制裁,则国内许多生产纺织品的企业将倒闭。最近,中国制定了与国际2000版OKO—TEX100等同的JBZ30—2000标准,这是中国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纺织品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大大促进了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北京铜牛针织集团、衫衫集团公司、报喜鸟集团等18家纺织企业都先后通过了中国生态标志产品的权威认证,获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由于中国出口常年顺差,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多次要求中国政府改变汇率政策。中国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非常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自2008年7月开始停止了此前长达三年的升值步伐,实际钉住美元,并主要围绕在6.82-6.84间的水平波动。随着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人民银行决定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重新转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

    如果人民币升值, 行业 的技术设备和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会下降,但相应的出口市场会受到较大影响。

    第四节 我国与主要贸易市场关系稳定性 分析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贸易在世界中的地位获得稳步提升。特别是从近十年中国与其他地区贸易情况来看,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既受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同时中国也在增强对世界的影响。

    总的来看,除了对日本和中国香港的出口下降外,中国对北美、欧盟、拉美等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都呈稳步上升趋势,尤其是对美国和欧盟老成员国的出口在中国总出口中的地位上升更快。同时各地区或国家从中国的进口占其全部进口的份额也都呈快步上升,其中上升较快的有北美市场、拉美地区、欧盟新成员、俄罗斯、南非以及亚洲市场。上升较慢的是欧盟老15国和中东地区。

    在所有的地区市场中,亚太地区市场对中国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亚太地区市场不仅在中国的出口中占有绝对优势,2004年中国对亚太地区(包括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64.6%,同时亚太地区从中国的进口占其全部进口的份额也在逐步上升,从1994年的9.1%上升到2004年的16.5%。目前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都集中在亚太地区,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若要了解三十年来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变化,主要应从中国出口对象的市场结构变动来考察。从美国的进口市场结构变化来看,1994-2004年期间,各地区在美国的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变化不大,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如果说有变化,则主要表现在美国从亚洲进口的下降,在10年间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5个百分点主要被北美市场、南美市场、欧洲以及其他地区所平分。美国从亚洲进口的国别结构上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尤其是对东亚地区,从中国的进口呈上升趋势,而从日本和6个东亚经济体的进口均呈下降趋势。可见中国在美国进口地位的提升主要是靠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的,特别是对东亚成员的替代。

    上述这一点也可以从欧洲和日本的进口结构中得到证实。从2000年到2004年,欧洲从亚洲的进口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欧洲从日本和6个东亚经济体进口中部分份额被中国进口所取代。再从日本的进口结构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进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欧洲、独联体、中东、非洲的进口份额比较稳定,但是从北美的进口急剧下降,十多年间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从亚洲的进口上升了10个百分点,正好取代了从北美进口下降的份额。在亚洲地区,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份额急剧上升,而从6个东亚经济体、澳新和其他亚洲国家进口有所下降,不过在日本进口中,中国主要取代的是北美市场,而不是亚洲市场。

    以上可见,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上升主要是靠竞争优势获得的,部分出口份额的提升来自发达国家,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

    亚太市场中我国与贸易对象的关系演化

    (一)中国与东亚及美国的贸易关系转化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各国的联系日益加深,中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在发生质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方面就是中国与东亚和美国的贸易关系,即中国成为东亚产品销售的最终市场,同时美国成为中国产品销售的最终市场,相应的贸易平衡关系也发生了转变,中国对东亚形成逆差关系,同时对美国形成顺差关系。

    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发展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中国对东亚的贸易规模也开始逐年攀升,从1994的1329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6566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5.6%。其中中国对东亚的出口从1994的684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3171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5%,中国从东亚的进口从1994的645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3394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6.3%。

    不过,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发展仍然慢于中国与其他地区的发展,故而,东亚作为中国的出口市场地位在逐年下降,并发生逆转,中国开始作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市场而存在。从中国对东亚的贸易占中国全部对外贸易的比重来看,这一数值从1994年的56.2%下降到2005年的48.0%,其中中国对东亚地区的出口从1994年的53.5%迅速下降到2005年的41.6%,中国从东亚的进口份额变化不大,从1994年的55.8%上升到2005年的56.1%。金融危机发生后,东亚作为中国产品的“最终”市场地位进一步下降。相反,中国作为东亚的最终市场的地位却进一步提升。具体见表3。

    (二)贸易关系变化的原因 分析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出口市场的调整导致对东亚出口增长的下降。中国作为东亚生产链条的末端,成为东亚产品向世界出口的基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口不仅是自身经济增长需要,也是东亚增长的需要,中国对外政策中强调出口的意义也就不仅缘于中国国内增长的压力,实际上也是地区增长的内在需求传递给中国的压力。二是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大对世界原材料的需求,因而对东亚的进口保持着比出口增长速度快的特征。

    目前中国对东亚出口下降的份额主要被向美国、欧盟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口所取代。统计显示,2005年向北美和欧盟市场出口总和已经超过了对东亚的出口。同时,中国从东亚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在上升,而从发达国家如北美和欧盟的进口份额在下降。以上表明,中国不仅成为本地区产品加工基地,也在逐步成为世界产品加工基地。具体见表4。

    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变化也改变了两者之间的贸易平衡状况。中国对东亚的贸易盈余从顺差变为逆差。1994-1999年中国对东亚为顺差,经过2000-2002年贸易平衡短暂波动后,从2003年起,中国对东亚的贸易逆差开始大幅度攀升,每年至少产生2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赤字,2004年更高达361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的顺差也在扩大,从1994年的75.8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144.4亿美元,而中国与美国贸易顺差的激增恰恰是从2001年开始的,所以有人认为“如何缓解中国对其它地区的贸易不平衡压力已经不再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是东亚地区国家,尤其是中日韩,需要共同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相关文章

    可行性报告 模板

    更多>>
  • 汽车轮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汽车轮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轮毂,英文名称:WheelHub,WheelHubUnit,汽车轮胎内以轴为中心用于支撑轮胎的圆柱形金属部件,通俗地说,就是车轮中心安装车轴的部位

  • 城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习惯把城市铁路称为轻轨。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轻轨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轻轨的说法是按运输方

  • 工业废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业废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业废物,即工业固体废弃物,是指工矿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等。如化学工业的酸碱污泥、机械工业的

  • 房地产市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房地产市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