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风廓线探测系统 行业 投资机会 分析
一、政策支持情况 分析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对于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因此,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是公共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一、实行倾斜政策,确保气象投入稳定增长。
为了支持气象事业发展,中央财政始终实行倾斜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从2001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对气象部门的累计投入达到334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高于同期中央财政支出和中央财政支农支出的年均增长水平。2009年,中国气象局部门预算(全口径)年初增长34.5%,高于中央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7.5%的水平,也高于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长20.2%的水平。
二、推进定额改革,提高气象基本支出保障水平。
基本支出是气象机构和基本业务正常运转的保障性经费。过去,由于定额标准太低,很多单位的基本支出也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气象部门职能的发挥。2002年,气象部门被确定为财政部定额标准改革试点单位。中央财政根据气象部门的实际需要和支出水平,实事求是地确定了基本支出的定额标准,并按照定额改革方案,提高了经费保障水平。该定额标准从2002年开始分5年到位,截至2006年已经全部到位。目前,已经建立了中国气象局、省级气象局、地市级气象局、县级气象局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包括基本支出和业务维持费支出标准、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置更新标准、车辆配置标准等。改革以后,不仅推进了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也使气象部门的行政事业性经费有了较大增长,为气象部门职能的发挥提供了牢靠的财力保障。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气象系统人均基本支出为44314元/人,为2001年12415元/人的3.57倍。
三、坚持以人为本,支持改善基层气象台站工作和生活条件。
基层气象台站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很多基层气象台站的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工作,甚至是献了青春献子孙,这种崇高的精神令人钦佩!改善基层气象台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一直是财政支持气象事业的重点。2001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0亿元,对1575个基层气象台站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维修,大大地改善了基层气象台站职工的工作条件,提高了基层气象台站自身抗御气象灾害的能力,稳定了气象工作的基础和基层职工队伍。在“5•12”汶川地震中,虽然灾区气象台站都有不同程度的毁坏,但办公楼没有全部倒塌,整个灾区气象部门在职职工只有1人死亡,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的改善。
四、支持能力建设,不断解决气象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1、支持气象减灾防灾能力建设。过去,台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不足,气象预报准确率不高,气象服务覆盖面不广等问题都是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央财政投入气象卫星专项资金(包括基本建设投资)33亿元,推进风云二号、三号气象卫星工程建设;每年安排多普勒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等气象现代化业务运行维持费9亿元,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充分发挥效益。自2001年以来,地方各级财政累计安排20亿元资金,建设了覆盖80%的乡镇自动气象站2.4万个;累计安排资金1亿元,支持提升气象预报水平;累计安排资金60亿元,建成150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这些投入,使台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大大提高,卫星监测灾害性天气的能力从30分钟提高到15分钟,雷达监测能力从100公里提高到200公里,台风登陆路径预报误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气预报从县级向乡镇拓展,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拓宽,大大提高了气象减灾防灾的能力。
2、支持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近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亿元,用于支持气象科技自主创新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从2003年起,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开展温室气体监测和大气本底观测和 研究 ,建成了7个大气本底观测站和一批大气成分观测站,使得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和气候变化 研究 能力大大提高。过去,我国在气候变化的外交谈判中,由于没有自己的观测数据,只能使用国外的数据和带有主观倾向的数据,一直处于被动局面;现在,则通过自己的气候观测网和 研究 成果,为气候变化的外交谈判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我国的 研究 成果也开始被国外所使用。
3、支持气象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气象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对气象防灾减灾、国家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4亿元,用于支持农村经济信息网、森林草原防火、雷电监测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维持,为农民提供精细化的农用天气预报、农业科技知识、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为相关部门提供天气资讯等。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0.1亿元,用于支持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开始扩大气象公共服务信息的覆盖面。特别是自我国争得第29届奥运会承办权以来,各级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奥运会的气象业务服务,确保了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和各项赛事的顺利进行。
二、技术获得情况 分析
在科研机构、气象雷达制造企业和用户企业的协同攻关下,“十一五”期间,我国风廓线探测系统国产化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进展。截至目前,我国风廓线探测系统基本达到国际水平,一大批关键和核心装备摆脱了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为我国独立自主发展现代风廓线探测系统产业提供了技术装备支持。可以说,“十一五”风廓线探测系统国产化攻关任务已基本实现。
三、市场机会 分析
风廓线仪是世界气象组织认可并推荐可以业务应用的唯一一种陆基遥感设备。气象局专家介绍说,风廓线仪实际上是一部垂直指向,具有晴空探测能力的多普勒雷达,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利用遥感的方式测风,有时也叫风廓线雷达。如果安装了无线电声学测量系统,它还能实时探测边界层的大气温度。
与常规大气探测设备相比,风廓线仪具有连续无人值守、全天候监测,并能提供低层大气三维风场和温度廓线,在精度、全天候能力、高度范围、垂直分辨率和探测间隔及密度等方面是其它观测系统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未来风廓线探测系统将成为我国主力的气象雷达发展趋势。
第二节 风廓线探测系统 行业 投资进入风险 分析
一、进入壁垒 分析
风廓线探测系统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风廓线探测系统厂商必须熟悉系统制造组装架设流程,了解其中的特殊要求,并不断根据气象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产品进行改进。同时,进入气象单位采购网的难度也比较高。风廓线探测系统的采购相对较为封闭,只在气象单位、采购中间商以及主要厂商之间进行。
另外,市场领先地位一旦确定,较难动摇。天气预测对产品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气象单位和专业服务公司在采购风廓线探测系统时,非常重视设备生产厂商的品牌。
产品技术水平决定市场竞争力。我国目前有多家风廓线探测系统制造企业, 行业 集中度不高。产品结构也不够合理,低端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中端产品生产供不应求,大部分高端产品仍然依赖国外进口。
二、主要风险
(一)政策风险
从产业 规划 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对气象产品相关产业进行扶持。国家鼓励发展气象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伴随着风廓线探测系统产销量的上升, 行业 必将迎来难得的机遇。因此,该 行业 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小。
(二)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风险。对于风廓线探测系统 行业 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由于技术要求提高,企业在短时期内不能提高生产技术,不能最终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更高要求而产生的风险。提高我国的风廓线探测系统制造技术,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风廓线探测系统技术,加快风廓线探测系统制造相关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的研发,打破国外企业的制约,已成为我国风廓线探测系统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市场风险
风廓线探测系统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占产品全部成本的大多数。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对原材料的需求将继续上升。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并不能完全通过调整产品销售价格来抵消,从而引致销售毛利率水平的自然下降。
(四)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公司财务控制的有力保障。但是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需要不断落实和监督。一旦出现公司相关人员在执行有关规章制度时由于未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规定而导致的财务制度不能有效贯彻执行,公司将会面临财务的内部控制风险。
(五)经营管理风险
随着国内产品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公司生产组织、内部管理、研发力量、技术支持、售后服务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中高级人才以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如果不能持续引进高级人才,势必对公司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节 风廓线探测系统 行业 投资决策依据 分析
一、 行业 投资前景
风廓线雷达探测优势突出。首先,它属于遥感设备,特别适合机场、城市等需要无球探测的场合。另外,风廓线雷达的工作可以做到无人值守、连续实时观测。除此之外,风廓线雷达在探测资料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具有种类多、分辨率高、精度高、廓线形式等特点,是常规探测手段无法比拟的。
目前,风廓线雷达不仅应用于气象领域,还在航空、航天、环保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风廓线探测系统国外还存在着部分差距,部分产品已接近国际水平。而且在总体质量、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基本相当的情况下,我国的风廓线探测系统则在价格上具有优势,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二、 行业 投资热点
新一代边界层风廓线雷达采用全相干相控阵数字化脉冲多普勒体制,自动高/低组合工作模式和本/遥控制方式,能实时探测3~5km以下三维风场。具有时空分辨率高、探测精度高、可靠性高、长期使用费用低等优势。
风廓线雷达属于遥感设备,已经成为连续、实时遥感大气风场的有效工具,特别适合需要无球测风的场合,如机场、伞兵训练等。雷达在提供详细的风场结构及其随时间演变的同时,还能够提供大量的、常规探测手段很难获取的可以用于大气科学 研究 和天气预报的有用的实时三维精细风场信息,在科学 研究 和业务应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风廓线雷达还在火箭发射保障、飞机起降,弹道风修正、空气污染潜势预报和空气质量预报以及城市环境气象应用服务等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四节 风廓线探测系统 行业 投资建议
认真 分析 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所作为。为防范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进行认真 分析 研究 ,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制定支持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建立可依靠的团队,通过自主创新掌握风廓线探测系统产业的核心技术。尽量减少不计成本的引进和仿制,打破 行业 垄断。注重自身技术力量的储备,加大对于国内外风廓线探测系统最新动态的调研力度,掌握 行业 进展,依托强大的研发力量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出新产品以满足需求。同时加强对于下游应用领域的 研究 ,引领发展方向,把研发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填补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扬长避短,避免无谓的竞争与浪费,推动我国风廓线探测系统 行业 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健全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强化企业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企业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企业要形成产业规模。没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不仅无法占到相应的市场分额,也无法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因此,只要选准投资项目,就应考虑形成产业规模,这样才有实力在市场叫响,才有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产业规模,不光是看国内,而且要站在国际市场的高度来确定。
中国的风廓线探测系统产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积极应对挑战,扬长补短,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大力开发改性新产品,严格质量管理,强化技术服务,争创知名品牌;同时积极配合下游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下,中国的风廓线探测系统只要自强不息,并加强上下游企业与终端用户之间的通力合作,必将在蓬勃发展而又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