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建议书 乡村振兴 资金申请 立项报告 稳评报告 节能报告 产业规划 实施方案 市场调研 企业融资 IPO上市 行业研究 文化旅游 科技成果评价 农业扶持资金 工业扶持资金
  • 首 页
  • 关于我们 资金申请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 

    全国咨询热线:400-8790-365

    世界铜业状况分析预测(可研报告模板)

    可研报告2018-09-13 11:22:48来源:

    第一节 2005年国际铜业发展状况

    一、国际铜 行业 发展回顾

    2000年全球消费铜约1488.5万吨,铜的消费集中在发达工业国。美国是最大的铜消费国,2000年消费292.3万吨,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5,其次是中国175万吨,日本132.7万吨,欧洲438.5万吨。2005年全球铜消费达1783万吨,铜市场消费发生重大改变。仅中国增长就能够达到460万吨以上,总体水平上将超过欧洲,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与其它国家相对比较增幅明显过快。

    从 行业 看,消费铜最多的是八十年代是电气工业部门,九十年代至今是建筑业。据统计,早在八十年代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80年代中期的精铜消费中,电气工业占 47.8%,机械制造业占23.8%,建筑业占15.8%,运输业占8.8%,其他占8%。九十年代后,西方国家铜 行业 的消费结构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美国为例,98年铜消费中,建筑业占41.4%,电器电子产品占26.0%,运输设备12.4%,机械制造11.2%,其他9.0%。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球铜消费各 行业 分配比例发生巨大变化,建筑业异军突起占工业总消费量的48%,电力、综合工程分别占17%和16%其余 行业 所占比例明显减少。

    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较2004年的3.8%有所放缓,但世界银行预期仍将达到3.2%的高速增幅。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的原因包括:以美联储升息为代表的紧缩货币政策,高油价和高原材料价格,资源 行业 的产能限制,以及一些国家高速增长的投资周期的结束。

    二、国际产业重组情况

    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波及各个领域,铜工业也不例外,为了适应市场竞争,近几年以来,国外大型铜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也有所提高,企业间的兼并、并购和经营范围的拓宽已成为一股潮流,于是我们不断提高收购、兼并、联合,从而组建成更大规模的跨国公司(多数为采选冶加工联合企业),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扩大市场份额。

    对矿产资源的垄断日益加剧从矿业公司对主要金属矿产的控制集中度看,世界最大的跨国矿业公司控制了西方国家31.5%的锡产量,23.2%的铁矿石产量,14.9%的铜矿产量,12.3%的黄金产量和12.2%的锌产量。排名前10家公司控制了西方国家70.2%的铁矿石产量,79.3%的锡矿产量,74.6%的铜矿产量,57.4%的金产量和57.1%的锌产量。前10大公司占有西方国家矿业总产值的26.7%。

    价格谈判形势艰巨随着国外矿产商通过兼并、重组、改组使得海外矿产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的矿业巨头手中,使得价格谈判形势日益艰巨。在全球铜矿产资源供应持续紧张的背景下,2006年加工费开始大幅下降。同时维持了30多年的价格参与条款被取消。

    联合减产唯一出路中国铜原料联合谈判小组(CSPT)2007年8月2日正式宣布,2007年下半年CSPT9家成员企业电解铜将联合减产10%-15%。据统计,200年CSPT成员企业铜精矿进口量290多万吨,占全国进口量的81%以上;电解铜产量19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8%。

    第二节 国际铜业核心价值链启示 分析

    一、国际产业与中国产业的不同点

    我国铜业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产业,与世界上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铜业在技术、装备水平、规模、 行业 集中度等种种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但是与铜业发展较慢,技术并不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优势。这也说明了我国铜类生产企业今后在提高生产规模与 行业 集中度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

    二、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从国际铜业的先进发展水平我们可以学习到,我国铜类企业应适时更新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升级换代,另外铜材采购标准与国际接轨,按照国家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质量需求。铜材生产企业应顺应 市场发展 趋势,开发技术、改善装备、提高管理,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三节 2006年全球铜业运行预测

    一、2005年全球铜业运行概况

    2005年全球精铜产量为1643.3万吨,消费量总计1643.1万吨,产量超过消费量0.2万吨,这表明全球铜供应已经由原来的短缺转为过剩。铜价的高企,一方面抑制了铜需求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却刺激了铜生产商的积极性,必将使得铜产量的增长速度超过消费量的增速。据国际铜业 研究 组织预测,2006年全球铜供应将超过需求量,过剩20万吨左右。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库存也出现了持续的增加,从年初的8.96万吨增加到目前的13.15万吨,增长幅度达到46.76%。如果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铜价回落调整将不可避免。

    就铜的全球供求状况来讲,中国是铜需求的发动机。铜市场自2001年来持续的牛市行情,中国国内铜的强大需求为铜价格的攀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世界最大的四个主要金属消费王国是,中国,美国,日本和德国. 关注2004年估计的全球基本金属消费,中国是铜,铝,锌和锌的最大消费国,镍和铅的消费排第二位。作为各种基本金属的总的准则, 中国现在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为20% 。而就目前铜的价格情况下,铜的需求仍然保持一种旺盛的消费能力,而这种消费能力仍然市场感到吃惊。铜的高价格会拟制铜的消费,也是一种暂时的行为,因为生产总得持续。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铜的持续高价格大大的刺激了铜供应者的产能,但是根据某权威性的铜 研究 组织的 研究 估计供应量增长将稳定地在今后四年里超越需求增长。预期铜市场将从2004年的缺口约800,000万吨转向2008年同样规模的过剩。这种状况在2005年来看仍然是短缺。 

    再来看看铜的库存状况,目前来看全球三大交易所铜的总体库存没有11万吨,而切这种状况在2005年以来一直持续,成为铜高价格的一个刚性的支持因素。

    二、未来两年全球铜产量及价格预测

    2005年全球铜消费缓慢攀升,导致全球铜产量增加,均价有所上升;2006年铜产量将略增,均价将回落。

    全球铜需求缓增、价格攀升。据伦敦经济情报 研究 所撰写的《世界商品预测:工业原材料》报告,2005年世界铜消费缓慢攀升。上半年铜消费增长不到0.5%,美、日、欧盟同比下降9.7%、7.5%和10%。四季度主要铜消费国消费回升,全球铜消费增长2%。 从地区看,美国铜消费减少最为突出,由于铜价高企以及来自塑料等材料的竞争,铜订单部分被取消。但2006年美国铜消费将回升,增速将超过4%,2007年消费增长将更为稳健。西欧铜需求减少有限。在亚洲,高铜价对消费产生了明显影响。目前,世界铜库存量低于预期水平,重建库存将提高2006年的需求。据预测,2006年全球铜需求将增加3.7%,2007年欧盟、美国和中国的需求都将放缓,全球需求增长将低于2%。2005年上半年铜矿生产高于上年同期。智利、秘鲁和印尼的主要铜矿继续增产。今、明两年世界铜产量都将强劲增长7%。2005年全球铜产量将达1708.5万吨,比去年增产7%。2006年增幅略有减小,后年预计铜价走低,厂家将下调产量。2005年世界铜供应量略大于需求。2006年上半年,补充库存会支撑价格,而下半年产量提高,需求趋弱将更为明显,全球剩余铜将超过40万吨。2007年,随着库存增加,价格将趋软。 2005年铜平均价格上扬17.9%,达每磅153美分。2006年均价将下跌至每磅127.5美分。2007年,铜均价将骤降24.9%,至每磅95.8美分。

    三、全球铜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近几年来,全球铜市消费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传统铜消费大国总体需求下降,而中国则异军突起。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呢?“中国因素”真的将成为铜市需求的主宰吗?有两个因素促成了如今局面的出现:一个是中国的崛起,另一个是“消费转移”。 

    自2000年以来,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在铜需求的绝对水平,还是在占全球铜消费的比重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下降。根据ICSG提供的数据,即便是在本轮牛市顶峰铜消费最旺盛的2004年,美国的铜消费量与2000年相比的绝对值也下降了约80万吨,降幅高达24.7%;占全球铜消费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1%降至2004年的14.5%左右。在此期间,欧盟15国铜需求也下降了22.9万吨,降幅为5.7%;日本下降约7万吨,降幅2.2%。上述主要传统铜消费大国占全球铜需求的份额,从2000年的56.6%降至2004年的45.3%,降幅达11个百分点;而整个西方世界的铜消费总量,也从2000年的1266.9万吨,萎缩到2004年的1227.4万吨。

    与此构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的铜需求高速成长,在全球铜消费增长中居压倒性的主导地位,几乎占据了2000年以来全球所有的需求增长部分。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中国铜消费的绝对量增加了约135万吨,累计增幅高达70%;中国铜消费占全球的份额,从2000年的12.7%,攀升至2004年的19.7%。自2000年以来,中国铜需求保持年均15%左右的高速增长,2002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铜消费国。根据ICSG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1~4月,中国累计铜消费同比增长3.1%,但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却分别大幅下降了11.5%、11.5%和10.3%。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铜需求进入饱和状态,而且铜消费基数大,增长出现停滞或徘徊都属正常现象。但近几年,中国和西方世界在铜需求方面出现如此明显的反差和严重的“此长彼消”,则是引人瞩目的。除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动的铜消费跳跃式增长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的转移。

    1、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带动铜产品消费同步转移

    1992~2004年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到5370亿美元,年均增幅约30%。

    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亿美元。仅2004年,全国就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3664家(见FDI图表:投资额和增长率)。截至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在工业上的比重占全部投资 行业 结构的63.32%。伴随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强劲增长,国外制造业也大举向中国进军,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资本、技术和资源等经济或生产要素在区域上的重新配置,是不可避免的。前一时期,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还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业、轻型或一般制造业,而自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或装备制造业则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实施产业转移的重点。

    最能体现这种制造业转移规模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出口所占比重的大幅提高,国内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1987~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36.45%,高于全国外贸平均增速约20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1986年仅为1.9%,2004年达到了57%。而外商投资企业采用来料和进料方式的加工贸易比重非常高;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4500.1亿美元,同比增长39.8%,占全国加工贸易的81.9%。这表明大部分外资企业都采取了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中国不过是个制造和加工基地。

    全球制造加工中心向中国的转移,无疑会同时引发全球铜加工、消费格局的重大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铜加工中心向中国转移,导致中国精铜消费增加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电力电子、通讯、汽车、建筑和家电等耗铜 行业 的迅猛发展,为铜加工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不仅国内企业大量投资兴建铜材加工厂,也吸引国外资本的强烈投资兴趣。有关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有700家,其中合资、外商独资企业30家,港澳台合资或独资企业则达到66家。目前,世界铜加工巨头纷纷移师中国,已经或将在中国投资设厂、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的,就有日本三井、三菱、福田铜箔,德国威兰德、北德金属,美国奥林黄铜公司、耶兹公司,芬兰奥托昆普公司、加拿大VICEROY-CAPITAL公司等。此外,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许多铜加工企业,也不断在江浙沿海地区投资设厂,世界铜加工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例如,世界最大的铜产品上市公司、最大的铜杆制造商和最大的电磁线制造商之一--美国的菲尔普斯道奇集团,在苏州设立独资企业,生产高品质的漆包线,第一期产量就达8160吨。

    2)耗铜加工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带动铜终端消费链的转移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部分与铜产品消费相关的产业链,也随之迁移到中国。原来在发达国家消费的铜制品,就体现为中国的需求量。例如中国电子工业快速发展,市场对电路板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近年来国外及台湾地区的电路板厂相继移师中国,仅广东沿海一带就有100多家多层电路板厂,从而带动了中国电解铜箔加工的迅猛发展。其产品不仅替代了部分进口,而且大量用于出口,2004年,我国铜箔的出口量占整个铜材出口的比例高达47%。

    2、中国的直接铜消费,转化为发达国家的“间接”消费

    1)铜材出口增长迅猛中国对铜资源的饥渴需求,并非都用于国内消费,其中,部分半成品或铜制品直接用于出口。中国铜材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部分铜产品供过于求。如,空调所用的铜盘管在2002年就出现过剩,低档次的普通铜箔和铜板带产品也出现同样情况,只能通过出口来加以消化。2004年,我国铜材出口量达到38.99万吨,同比猛增67.9%。从出口结构看,铜箔、铜管和铜板带的比例分别为47%、29%和13%。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出口铜材22万吨,同比再度增长23.4%,全年出口量有望达到约45万吨。

    与铜材出口大幅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铜材进口速度却呈严重萎缩态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铜材加工 行业 大力发展,铜材加工能力尤其是高端铜材加工技术在不断提高,减少了对高档铜材的进口需求。实际上,中国的铜材进口90%以上采用来料和进料加工贸易形式,其制成品绝大部分以机电产品、铜制成品等终端产品的方式出口返销,其数量占其出口贸易方式的90%左右。

    尽管中国铜资源缺乏,但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的铜加工材及其他制成品的出口规模有望进一步提高。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的铜材加工能力达500万吨,产量为416.5万吨。而在未来2~3年内,中国铜材加工新增产能将达到165万~200万吨,即便按照83%的产能利用率计算,也远超过中国对铜材的实际需求。因此,中国铜加工材将继续面向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而这反过来又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对精铜、废铜等其他铜资源的供需矛盾。看来,“两头在外”并非中国铜加工业的合适选择。

    2)铜消费终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高速增长

    机电业是主要的铜消费 行业 之一。2004年我国家电、电子和机械制造业用铜量,占全部铜消费比例超过34%,机电产品的出口,实际上意味着铜终端产品的出口。2004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达3234亿美元,同比增长42.3%,占中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54.5%,连续10年保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的地位;占世界机电贸易的比重由1996年的2%提高到7%,在世界机电产品出口的位次,也由1996年的15位,晋升为第4位。目前中国制造的彩电、DVD视盘机、移动电话、显示器、程控交换机、空调器、集装箱、电动工具、微波炉等产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均跃居全球首位;摩托车等商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二位。而这些机电产品,许多都是耗铜产品。用铜终端产品大量出口的现象表明,发达国家实际上是在间接消费铜,“中国制造”不过起到二传手的作用。

    随着全球产业加快向中国转移,外商投资的机电企业出口强劲增长,并占到机电产品出口构成中的很大比例,成为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2004年,外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额达2373.8亿美元,增长47.6%,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4%。其中,独资机电企业出口占50%以上,成为制造业加工中心转移到中国的最好例证。此外,来料和进料加工贸易已成为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2004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3279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55.3%,而以加工贸易出口方式出口的机电产品为2398.9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的74.2%。

    在过去4年中,美国的铜需求有3年下降,并且与整个工业生产走势严重背离,看来是铜制成品(线杆等)和下游产品(包括制造业产品和消费耐用品)进口增长所导致的。进入美国的这些产品,正是从中国转出的,只不过铜消费模式发生了转变:通过终端产品的媒介作用,实现名义上的“转移”,从以往对精铜的直接消费,转变为对含铜消费品的间接消费。

    正是通过这样的制造业的转移,中国成为了世界加工厂,并带动了铜消费地域的重新布局。在中国对铜需求的巨大增加部分中,实际上有一部分本来属于西方发达国家原有的需求,只不过在加工制造业处于优势的刺激下,出现了铜消费地域分布的重新配置。因此,中国对铜的需求,除了部分自身的实际消费增加外,其实有相当部分属于“替代消费”。

    在关注中国铜需求的强劲增长时,不能忽视西方发达国家铜需求量的绝对下降和消费增速的下滑。换言之,中国引人注目的铜表观消费的爆炸式增长,并不代表或反映全球铜消费方面的实际状况。“中国因素”对铜价的支撑作用是相对的,所谓“一柱擎天”的说法也是不现实的。不论中国铜消费的一枝独秀能够维持多久,将全球铜消费增长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中国身上,总给人一种独木难支的感觉。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可行性报告 模板

    更多>>
  • 汽车轮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汽车轮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轮毂,英文名称:WheelHub,WheelHubUnit,汽车轮胎内以轴为中心用于支撑轮胎的圆柱形金属部件,通俗地说,就是车轮中心安装车轴的部位

  • 城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习惯把城市铁路称为轻轨。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轻轨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轻轨的说法是按运输方

  • 工业废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业废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工业废物,即工业固体废弃物,是指工矿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等。如化学工业的酸碱污泥、机械工业的

  • 房地产市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房地产市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