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CT的定义与发展
1、CT的定义
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
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2、CT的发展
1)国外
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 研究 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种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 研究 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 研究 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因此,亨斯费尔德和科马克共同获取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今,CT已广泛运用于医疗诊断上。
2)国内
第一代CT:采用旋转/平移的方式扫描,X线管产生的射线速和相对的检测器环绕人体的中心作同步平移移动,其扫描速度慢,采集的数据少,现被淘汰。
第二代CT:与第一代CT机没有本质差别,由单一X线速改为扇形X线束,缩短了扫描时间。
第三代CT:将300枚~800枚探测器作扇形排列,扇形角包括整个扫描视场,扫描时间缩短至2~5秒内,它广泛应用于头部及全身检查。
第四代CT:探测器达数千枚,以环形排列且固定不动,X线管可作360°旋转,扫描时间缩短至2~5秒。
第五代CT:X线源用电子枪,使用扫描时间缩短到50毫秒,图像分辨率高,可检查心脏,但价格昂贵,所以受到限制。
第二节 CT设备的主要构成
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
2、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
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探测器从原始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多达4800个。扫描方式也从平移/旋转、旋转/旋转、旋转/固定,发展到新近开发的螺旋CT扫描(spiralCTscan)。计算机容量大、运算快,可达到立即重建图像。由于扫描时间短,可避免运动产生的伪影,例如,呼吸运动的干扰,可提高图像质量;层面是连续的,所以不致于漏掉病变,而且可行三维重建,注射造影剂作血管造影可得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超高速CT扫描所用扫描方式与前者完全不同。扫描时间可短到40ms以下,每秒可获得多帧图像。由于扫描时间很短,可摄得电影图像,能避免运动所造成的伪影,因此,适用于心血管造影检查以及小儿和急性创伤等不能很好的合作的患者检查。
第三节 我国CT设备 行业 现状概述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疗器械市场迅速扩大。据了解,我国已成为世界医疗器械生产商争夺的重要目标。除了通用外,西门子、菲利浦、东芝等跨国公司都纷纷抢滩我国医疗器械市场。
针对中国CT设备市场的快速发展,各主要厂商都加大了市场投入与开发的力度。GE、SIEMENS、PHILIPS公司先后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而国内企业如东软,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也快速地发展起来,但总体上技术水平仍低于国外巨头。从国内市场整体来看,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被发达国家的产品瓜分,且品牌集中度较高。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CT设备品牌不超过10家,除东软、安科之外,其余均为纯外资企业。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