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全球电力整流器件项目 市场发展 及预测
一、全球电力整流器件项目产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十分迅速。产品的应用上,中小功率场合,晶闸管及整流模块逐步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大功率场合,仍以晶闸管为主。从目前全球功率半导体厂商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是欧美、日本和台湾厂商。
工业晶闸管及其控制技术正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大电流、高压:现代电力电子器件正向大电流高压方向发展,以适应高压领域对电力电子器件快速需求的趋势,尤其在高压直流输电、高压电力无功补偿、高压电机、变频器等领域。
2、高频化:从高压大电流到高频多功能,晶闸管频率已从数千HZ到几十KHZ、MHZ。这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已进入高频化时代。
3、集成化、智能化:几乎所有全控型器件都由许多的单元胞管子并联而成。
2005年-2010年全球不同国家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市场规模
单位:亿元
国家或地区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美国 | 11.49 | 12.09 | 12.78 | 13.45 | 14.27 | 15.19 |
日本 | 15.23 | 15.98 | 16.76 | 17.54 | 18.32 | 19.15 |
欧洲 | 19.83 | 21.36 | 23.17 | 25.04 | 26.98 | 29.12 |
其他 | 15.42 | 17.67 | 20.43 | 23.66 | 27.04 | 31.29 |
合计 | 61.97 | 67.1 | 73.14 | 79.69 | 86.61 | 94.75 |
二、全球电力整流器件项目产业发展态势预测
国际上电力整流器件,尤其是高端产品的开发和制造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少数公司(瑞士ABB、美国GE等等)。在全球领域,电力整流器件制造业正呈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明显趋势;同时国际采购也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导致在中国需求的增长;另外,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吸引更多的厂商在中国展开竞争,或由外商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为中国企业吸收先进技术以及消化再创新提供良好机遇。
第二节 主要国家地区电力整流器件项目产业发展及预测
一、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日本电力电子厂商主要有Ricoh、Sanken.Seiko、Sanyo、Sharp、Toshiba、Renesas、NEC、Fujitsu、TOSHIBA、Rohm、MatsushitaFujieotrlc等等,日本厂商在分离功率器件方面做的较好,但在功率芯片方面,虽然厂商数量众多,但很多厂商的核心业务并非功率芯片,从整体市场份额来看,日本厂商落后于美国厂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一直是全球的电力电子器件的最大市场,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2000年以后,亚洲成为电力电子器件最大的消费地区后,日本市场所占比率逐步下降。从日本功率芯片厂商的市场分布来看,日本国内是其最大的市场,其次是亚太{不包括日本)市场,欧美市场占有少量的市场份额。
二、欧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欧洲拥有ABB、Infineon、ST和Philips等多家全球大厂,产品线齐全,无论是整流器件、功率IC还是功率分离器件都具有领先实力,此外,Semikron和Aupec等厂商在分离器件领域也有较强实力,从市场分布来看,亚太地区是欧洲这几家企业最大的应用市场,其次是欧洲市场。
三、美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美国是电力电子器件的发源地,在全球电力电子器件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美国拥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厂商,例如TI、Fairchild、NS、Linear、IR、Maxim、ADI、ONSemiconductor.AOS和Vishay等厂商。从美国厂商的市场分布来看,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是最大的市场,也是发展速度虽快的地区。其次是美国市场,此外日本市场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虽然近年来电力电子器件生产逐步转移到欧洲及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增长稍有放缓,但得益于市场需求,特别是亚洲市场的旺盛,美国功率厂商仍一直保持发展。相对于其它地区的企业,美国厂商在技术和市场上都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第三节 主要国外生产企业及其产品概述
一、主要厂商介绍
1、施耐德电气公司
施耐德电气公司作为全球电力和控制领域的领导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实力,配电和自动化及控制是施耐德电气携手并进的两大业务领域,遍布民用住宅、建筑、工业、以及能源与基础设施四大市场。公司旗下拥有三个具有国际领导地位的品牌:
Merlin Gerin(梅兰日兰)、Square D(美商实快电力)和Telemecanique(TE电器)。
自1836年成立以来,施耐德电气一直是法国的工业先锋之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年在法国留学时,就曾在施耐德电气前身的工厂工作过。80年代以来,施耐德电气逐渐脱离了非电力业务,将战略重点重新聚焦于电气领域。施耐德电气2002年全球销售额超过90.61亿欧元,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拥有74,814名员工,192家生产厂、150个客户服务中心及9000多个销售点。
施耐德电气目前在中国已经拥有4000名员工,13家生产型企业,4个分公司,27个地区办事处,400多家代理商和全国性的销售网络,以及4个物流中心,2个培训中心和1个 研究 发展中心。随着在中国业务的蓬勃发展,施耐德电气更加重视在中国的发展,并愿意以进一步的商贸合作为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施耐德电气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涉及如下诸多领域:民用住宅、商用和工业建筑、工业、能源和基础设施。施耐德电气的业务一直集中在最有发展前途、最富于价值创造潜力的领域,业务范围覆盖到世界各个地区,为施耐德电气的产品走在市场的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施耐德电气不断完善其商业、工业和财务的运营业绩。这一发展战略以其创新的才能和技术精湛的专业人士作后盾,形成了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的组织机构。
2、ABB集团
ABB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厂商,致力于为工业和电力 行业 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以帮助客户提高业绩,同时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ABB集团的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11000名员工。
ABB集团位列全球500强企业。集团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并在苏黎世、斯德哥尔摩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ABB由两个历史100多年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阿西亚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 勃法瑞公司(BBC Brown Boveri) 在1988年合并而来的。
ABB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的1907年。当时ABB向中国提供了第一台蒸汽锅炉。1974年ABB在香港设立了中国业务部,随后于1979年在北京设立了永久性办事处。1994年ABB将中国总部迁至北京,并在1995年正式注册了投资性控股公司-ABB(中国)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ABB迄今在中国已拥有26家合资与独资企业、在38多个主要城市设有销售与服务分公司和12,800名员工,并拥有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全方位业务。2005年ABB在中国的销售额达24亿美金。中国因此成为ABB全球第二大市场。2003年,ABB在《财富》、雅虎等媒体联合进行的调查中被评为中国10佳“卓越雇主”。2006年初,ABB在中国前程无忧网站组织的调查中,被大学生们评为最受欢迎的雇主之一。ABB还在2006年初将其全球机器人业务总部移至中国上海。
3、通用电气公司(GE)
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同时也是高质量、高科技工业和消费产品的提供者。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到金融服务,从医疗造影、电视节目到塑料,GE公司致力于通过多项技术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GE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在全球拥有员工近300,000人。杰夫•伊梅尔特先生自2001年9月7日起接替杰克•韦尔奇担任 GE公司的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
通用电气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托马斯•爱迪生,他于1878年创立了爱迪生电灯公司。1892年,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和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成立了通用电气公司(GE)。GE是自道•琼斯工业指数1896年设立以来唯一至今仍在指数榜上的公司。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它的产值占美国电工 行业 全部产值的1/4左右。通用电气公司的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费尔菲尔德市。GE公司由多个多元化的基本业务集团组成,如果单独排名,有13个业务集团可名列《财富》杂志500强。这家公司的电工产品技术比较成熟,产品品种繁多,据称有25万多种品种规格。它除了生产消费电器、工业电器设备外,还是一个巨大的军火承包商,制造宇宙航空仪表、喷气飞机引航导航系统、多弹头弹道导弹系统、雷达和宇宙飞行系统等。美国《工业 研究 》杂志举办的1977年度一百种新产品的评选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新产品获奖最多。闻名于世的可载原子弹和氢弹头的阿特拉斯火箭、雷神号火箭 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
这家电气公司是由老摩根在1892年出资把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汤姆逊—豪斯登国际电气公司等三家公司合并组成。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这家公司大发战争财,获得了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在新兴的电工技术部门——无线电方面居于统治地位,1919年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即美国无线电公司,几乎独占了美国的无线电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使通用电气公司的产量和利润额急剧增长。
通用电气公司在创立后的80多年中,以各种方式吞并了国内外许多企业,攫取了许多企业的股份,1939年国内所辖工厂只有三十几家,到1947年就增加到125家,1976年底在国内35个州共拥有224家制造厂。在国外,它逐步合并了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英国、西班牙等国的电工企业。1972年该公司在国外的子公司计有:欧洲33家、加拿大10家、拉丁美洲24家、亚洲11家、澳大利亚3家、非洲1家。到1976年底,它在24个国家共拥有113家制造厂,成为一个庞大的跨国公司。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