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 市场发展 现状
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OIV)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葡萄酒产量显著减少,总产量为26000万百升,比2009年下降4%,减产达1070万百升(葡萄酒以百升为单位)。这一数字相当于南非或德国的年产量。造成这种形势的主要原因包括:各国为降低全球葡萄酒市场饱和度而缩减葡萄种植面积,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葡萄酒消费市场疲软,以及2011年不利的气候条件。
占世界葡萄酒总产量近一半的欧盟今年继续缩减葡萄种植面积。欧盟的葡萄种植面积将减少17.5万公顷,占欧盟总种植面积的5%,其中法国将减少葡萄种植面积2.34万公顷,占法国葡萄种植面积的3%。
第二节 主要国家及地区发展水平
与2009年相比,2010年法国的葡萄酒产量下降2%,但仍以4475万百升的葡萄酒产量重回全球第一的位置。意大利以4258万百升位居第二,同比下降11%。西班牙与去年持平,以3514万百升名列第三。美国产量减少100万百升,以1992万百升名列第四,同比下降9%。阿根廷以1625万百升位居第五,同比增长33%。澳大利亚以1090万百升名列第六,同比下降7%。南非与去年持平,以979万百升名列第七。智利以910万百升名列第八,同比下降7%。德国以876万百升位居第九,葡萄牙以587万百升位居第十。此外,瑞士产量也减少了100万百升。总体而言,2009年世界葡萄酒主要产区欧盟的产量已经降低,2010年产量则进一步降至15200万百升。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指出,“全球葡萄酒产量已显著降低,葡萄酒价格也略有提高,各国对市场饱和度的担忧应当重新评估。”
第三节 国际市场动向及发展趋势 分析
2011年的葡萄酒市场将出现以下潮流:雷司令将更受欢迎,亚洲葡萄酒市场会继续保持兴盛,葡萄酒消费者会继续寻求物超所值的产品、精品葡萄酒市场会继续上升等等。
2010年,对于美国高端葡萄酒生产商来说,经济形势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因为高端葡萄酒市场与经济的兴盛紧密相联。如今,葡萄酒市场无疑已进入全面复苏,这意味着到了考虑下一步举措的时候了。现在葡萄酒商多瞄准了亚洲市场,那里似乎一夜之间成了高端葡萄酒的乐土,葡萄酒投资商和爱好者对于上等佳酿的兴趣与日俱增。
2011年的一大趋势是餐馆与酒厂联手推广葡萄酒。经济衰退助推了这一趋势,高端葡萄酒的价格更趋实惠。那些寻求物超所值的葡萄酒的消费者们在2011年将继续这一消费习惯。
一些消费者将把目光投向了进口葡萄酒,在阿根廷、智利、葡萄牙、法国罗纳河以及西班牙等地区寻求超值产品。随着经济的复苏,葡萄酒消费者会更注重酒的风味和价值,而这些地区的葡萄酒会满足他们的需求。极易搭配食物的雷司令葡萄酒会更加流行,其他诸如俄勒冈的黑比诺、阿根廷的托伦特(Torrontes)以及西班牙阿尔巴利诺(Albarino)等品种也将大受欢迎。同时,起泡酒将大行其道,新品种会越来越多,例如赤霞珠起泡酒、马尔贝克起泡酒和托伦特起泡酒等。
第四节 国内 市场发展 现状
2011年上半年,在进口葡萄酒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之时,国内葡萄酒产业呈现淡定态势, 市场发展 平稳。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上半年国产葡萄酒依然保持了16.7%的增长速度,全国葡萄酒累计产量为50.1万千升。
全国葡萄酒销售仍然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瓶装销售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原材料成本上涨,进口冲击,迫使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力拓营销渠道改革,先行一步的 行业 老大张裕上半年收入增幅近五成,显示出强撼的发展之势。
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6月份全国葡萄酒产量为50.1万千升,同比增长16.7%,其中第一季度为24.89万千升,第二季度为25.21万千升,基本持平;实现工业总产值149.3亿元,其中第一季度为73.7亿元,第二季度为75.6亿元,略有增长;实现销售产值145.3亿元,其中第一季度为72.72亿元,第二季度为72.58亿元,持平。从上半年的各项数据来看,中国市场葡萄酒的总体消费量还在上升。
目前,全国葡萄酒产量主要来自23个省市,多分布在葡萄的十大主产区。山东省作为传统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其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首位,龙头老大的地位明显。1-6月份,山东省葡萄酒产量为19.6万千升,占总产量的39.1%,工业总产值89.34亿元,占总产值的59.8%;销售产值89.3亿元,占总销售产值的61.5%。除山东之外,吉林、河南两省的产量分别以10.2万千升、8.3万千升排在第二、三位,三省产量占全国的75.9%,由此看出,全国葡萄酒产量分布不均,品牌企业多集中在东部,西部产区瓶装的销售仍然较弱。
第五节 国内市场最新动向
进口葡萄酒的凌厉攻势迫使国产葡萄酒进入“痛苦”的调整和改革中,包括长城、王朝等葡萄酒巨头都反借助进口葡萄酒之力,希望在“高端化”方面突破进口葡萄酒的制约,当然这条路是否能成功,现在仍难以定论。
1、瓶装进口酒5年增14.4倍
进口葡萄酒近年来加速抢占中国市场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但具体对国内市场有多大的冲击、占据国内葡萄酒市场多大的份额一直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
近日,中国海关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公布的2011年1-6月的葡萄酒进口量和国产葡萄酒生产量的两组统计数据或者能为我们描画出大概的份额图。据海关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6月份进口瓶装葡萄酒(2L以下)总量为10.36万千升,同比大增增60.2%;散装葡萄酒(2L以上)进口量为6.66万千升,虽然增幅远小于瓶装酒,但也增长了18.8%.上半年葡萄酒的进口量高达17.02万千升。
相对于进口葡萄酒的迅猛增长,国产葡萄酒要逊色不少。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新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6月,国产葡萄酒产量达50.1万千升,同比仅增长16.7%.这也就意味着,2011年上半年,进口葡萄酒已经占据了国内葡萄酒市场25%的份额。
因为国内葡萄酒原料的不足,不少国产葡萄酒品牌一直被质疑从国外进口原酒用以生产,虽然目前并没有哪家企业敢于对外公布具体的信息,但是2011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的散酒高达6.66万千升,约占国内葡萄酒产量的13%的份额。
2、三大国产葡萄酒巨头业绩分化
进口葡萄酒的强劲发展态势让国产葡萄酒的危机感越来越明显。先是长城,后是王朝,两大国产葡萄酒巨头先后进行渠道的改革。
王朝的半年报显示,2011年上半年王朝的营业收入仅同比增长了1%,营业收入仅为7.9亿港元。轻微增长也是因为葡萄酒产品平均出厂售价的增加,事实上王朝上半年的销售量同比出现了下滑。
其销量的微量增长主要是基于渠道改革所造成的,今年以来其精简多层销售结构和分销结构,加强了对现有渠道的直接控制。受改革的影响,其浙江地区的经销商订单出现下滑,浙江作为王朝国内表现最为强劲的市场,其销量的下滑直接造成上半年王朝销量增长极其缓慢的原因。
对于王朝江浙地区业绩的下滑,浙江是王朝的主导市场,但包括浙江在内的东南沿海城市,进口葡萄酒的发展势头迅猛,王朝此次要对营销模式进行变革,来自进口葡萄酒的强大压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而王朝的痛苦,另一葡萄酒巨头去年也已经经历过。2010年上半年,长城母公司中粮酒业对产品结构、经销商布局和渠道布局的扁平化进行调整,直接引发某些经销商订单的下跌。2010年上半年其酒类业务销售收入负增长7.3%,利润1.7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超过40%.经过整整一年的市场调整,2011年1-6月,其销售依然还没有止跌回升。其半年报数据显示,1-6月起销量同比去年仍下跌9.1%.随之而来的是长城葡萄酒市场份额的小幅下跌。据AC尼尔森2011年6月底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长城葡萄酒的市场销量份额录得1.7%的跌幅。
不过无论是长城还是王朝,改革过程中,其产品结构已经明显向毛利率比较高的中高档葡萄酒转移,逐步削减低端葡萄酒的比重。
在销量下跌的大背景下,长城销售收入反而与去年同比增长20.4%,达17.53亿港元,直接受益与其高端产品销量的强劲增长。
目前长城高端和中高端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约近5成,其中长城桑干酒庄的销售同比增长了近一倍,君顶酒庄销售收入同比去年增长近1.15倍,新上市的中高端产品长城天赋葡萄酒园系列亦完成了全国重点城市上市推介。长城葡萄酒的半年报显示。
长城和王朝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7.53亿港元和7.9亿港币,昔日的三大国产葡萄酒巨头业绩似乎已经开始分化。上半年,张裕实现营业收入30.9亿,同比增长24.5%,比长城和王朝上半年的销售总额还多出将近10亿元。
第六节 酒类 市场发展 状况
受益于涨价预期,酒类市场的表现可谓淡季不淡,目前,国内酿 行业 景气度依然保持在高位,产品的销量和业绩增长令人欢喜。而接下来的三季度是酒类产品的传统销售旺季,高端白酒、葡萄酒等类产品的销售有望迎来快速增长。2011年1-6月全国白酒市场淡季不淡,产量高达480万千升,同比增长28%, 行业 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8.1%和42.1%。1-6月全国啤酒产量2350.2万千升,同比增长11.4%,而每年的第三季度是啤酒消费的旺季,产量几乎占到全年三成。黄酒目前 行业 产量及产值虽低于其他种,但正处于走向全国化发展的道路上,未来随着古越龙山等几家黄企业在营销方面逐步发力,有望获得 行业 集中度提升的成长机会。
横向看酒类市场,增长最快的种依然是白酒,无论是产量、产值,葡萄酒在未来几年内都无法与其比肩。、葡萄酒经销商应有清醒的认识,尽管目前中国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方,消费增长快速,但由于消费文化的制约,市场消费仍处于成长阶段。不同种在市场上共增共长将是未来几年的发展状态,葡萄酒 行业 仍需努力,加强葡萄酒本土文化建设,为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