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基本是吻合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能源消费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正蕴酿走向第四阶段。
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不发达,人力和畜力是主要生产动力,木柴等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能源的“木柴时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18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大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4%,之后电力开始进入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对煤炭的需求量猛增,到20世纪初达95%,取代木柴成为主要能源,进入了能源的“煤炭时代”,完成了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一直持续到本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煤炭还占消费总量的1/2以上。早在20世纪初,内燃机问世,汽车、飞机制造业兴起,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继采用石油为燃料的动力装置,一些新型军事装置也广泛应用石油为动力,致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0年代初石油(气)产量与消费量超过煤炭,世界能源迈入了“石油时代”(中期石油多于煤炭)。结构迅速转换的主要原因:一是石油产量的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特大油田的不断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勘探能力的提高,使大陆架和海底石油的开发成为可能。新油田多分布在以西亚地区为代表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独立后适应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开采石油,增加出口换取外汇收入。因此,石油产量迅速增加。二是石油自身条件优越,可燃性强,单位热量高(比煤炭约高一倍),利用价值大;石油开采条件好,费用低,按热量计算,石油成本只等于煤炭的1/3;又便于运输,陆上管道与海上油轮,既方便又便宜。这些都为满足世界石油消费量巨量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为石油取代煤炭提供现实的可能性。三是国际石油垄断组织为了从亚非拉地区掠夺大量廉价石油,控制了石油贸易,压低国际石油价格,使石油价格比煤炭便宜一半。于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弃煤用油。从而加速了石油取代煤炭的进程。当然煤炭开采条件日益恶化也是一个因素。
60年代以来,结构变化总的特点是:煤炭基本呈下降趋势,油(气)在70年代中期高达65%。近些年煤炭略有回升,石油微降,天然气、水电、核电一直持续缓增。其主要原因:70年代中后期的两次石油危机,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影响国际市场石油供应锐减,许多国家为摆脱石油危机,加速发展新能源,重新启用煤炭,以及节能措施等。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是有差异的。影响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一是取决于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能源资源条件。如50年代中期,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个以油气为首位能源的国家(油气占69%)。日本能源贫乏,60年代中期实现转换(现占69.8%)。而煤炭资源丰富国家的进程迟缓,如前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相继以油气为主要能源,至今有的国家仍以煤炭为主,如中国(占81.2%)、波兰(占80.2%)、印度(占67.9%)等。今后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从长远看,将从传统的矿物燃料(煤、油、气等)转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核聚变能、生物质能等)为基础的持久能源系统。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油气为主,煤炭、核能、新能源的比重可望有所提高,将是能源的“多极化时代”。完成转换需用半个到一个世纪。
全球燃料油消费结构
第二节 世界主要发达与发展国家能源结构特点
能源是世界运转的动力,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能源的消耗。在20世纪的100年时间里,世界能源消耗量增加了约9倍,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在未来25年内,世界能源需求还要增加近1倍。其间,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将放慢,但其在世界总量中仍占相当比重;以亚太地区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依然处于增长状态。同时,由于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可耗竭性,其储量最终将无法满足世界不断增长的需求,供需矛盾将更为激烈。在当今世界能源消费中,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占80%多,有关专家表示,如不采取措施,在未来20年内,这种状况不会改变,届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增加72%,"温室效应"将更加严重并最终改变世界气候。
面对日趋严峻的能源供需矛盾以及环境挑战,蕴涵高科技的绿色能源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能源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其政策重点,一是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一是开发安全、高效、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
美国:加强在重要能源产区的主导性
美目标是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同时,牢牢把握在世界重要能源产地的主导权,保持其世界单极独霸的优势。
节约或开发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美国能源政策的主题。70年代美国出现了能源短缺问题,开始进口石油。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美国有了战略储备,能源问题成为其后美历届政府关注的问题。面对油价上涨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前总统尼克松、福特、卡特等都曾推出能源咨文,1990年海湾发生危机,前总统布什也提出新能源战略。历数其政策,重点都在节能和开发新能源。
对最近一次的油价波动,美政策反应与前大相径庭,没有采取重大应对措施,只是宣传要拿出战略储备油进行缓解。这与1991年以来美国经济结构发生转变有直接的关系。高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缓解了油价上升对经济的冲击,能源对经济的影响方式发生变化。
但美并非忽略能源问题,而仍视能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仍把能源保障列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主张提高能源效用、寻找替代能源、确保国外石油来源。但更强调保持重要产油区的稳定和安全,以确保拥有得到资源的机会,确保资源的自由流动。美国的能源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
把握主导权已经代替低廉油价成为美在重要能源产区的战略目标。美认为低油价已不能完全反映美国利益,不能完全符合美国家安全的要求,相反,还可能对美国家安全构成挑战。美对中东的依赖减少,低油价对美经济意义不大。而亚洲国家正成为世界能源主要消费者和廉价石油的主要受益者。油价持续低迷不仅要造成海湾地区的动荡,还将培养美独霸世界的潜在对手。为此,美提出对石油生产国的援助要同受援国政治、经济制度等挂钩。未来能源战略应为配合实现全球独霸的战略目标,加强在重要能源产区的主导性,扩大能源供应网络。事实上,美国的目光已经从海湾、中亚扩展到了非洲、拉美和黑海地区等。
日本:由节能转为开发
日对能源政策重点和方向都进行调整,仍处于世界能源政策发展潮流前沿。
能源政策重点由节能转为开发。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和海湾危机时,日对策重点均为节约能源。70年代初石油占日能源消费的近80%。危机发生后,内阁迅即制定了紧急对策。此后日将省能源化作为主要战略, 产业政策 重点由"资源能源多消耗型"转向"省资源能源型",厉行节约。海湾危机时日政府制定了"动力能战略",压缩石油消费,但无济于事。此次油价波动,日政策重点转向开发,开发节能产品、节能技术,以及新能源。制度方面放宽对电力 行业 的限制,对参与发电和供暖事业的企业给予支援。技术上积极开发煤炭、电力能源,推广燃气轮机发电和燃料电池,利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发高效率的能源使用、转换、回收和储蓄等技术。
开发重点由核能转向安全的电能、太阳能等。1990年海湾危机后,日对策是压缩石油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同时致力于开发多种能源,尤其提出要开发利用原子能,并制定加速发展原子能计划。鉴于世界范围核事故接连发生,日政府以此次油价波动为契机,调整能源政策,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放弃大力发展核能的设想,压缩核电站的发展,而致力于利用更为安全的风能、太阳能,普及燃料电池,推广煤炭的清洁型使用方法。兼顾环境是世界能源政策的发展方向,日仍处于潮流前列。
能源获取渠道开始拓宽。此前,中东是日石油的主要来源,随着与中东阿拉伯国家能源合同的到期,日开始调整政策,拓宽渠道,谋求与中、俄、东南亚国家等发展能源关系,实现能源来源多渠道化。
俄罗斯以能源为工具加强其在国际社会的筹码
抓住能源,发展国家经济,积极拓展世界市场。俄是能源大国,在其推出的新世纪国家能源战略中,主张能源产品开采和出口仍要保持高水平,以获取资金为国家提供预算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吸引外资用来提高国内能源使用效率,充分利用高科技,发展绿色能源,减少污染,加强环境安全,强化俄能源优势。在能源出口方面,俄确保欧洲市场,同时,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新变化,积极占领亚太地区市场,满足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开展能源外交,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俄在国际社会的影响,确保自身能源环境的安全。俄决定积极参与世界能源市场,加强对世界能源领域重大问题的影响。OPEC是世界能源市场的重要组织,俄决定调整与OPEC的关系,同其建立协调机制,但不加入OPEC,保持独立性,只在重大能源问题上影响OPEC的行动,确保实施俄国家利益。为确保在能源战略产区的利益,俄积极插手中亚等地区的事务,与美争夺势力范围。
俄充分重视能源在国家外交中的地位,提出开发能源潜力,通过能源因素发展与各国际能源、经济组织的建设性合作关系,对能源、经济等问题施加影响,提升俄在全球事务中的分量。在大国关系中积极注入能源因素,通过建设输油管道等,巩固与中、日等国的关系。
在全球化时代,能源政策的全球性特征尤为突出,我能源政策亦应放宽视野。能源政策从来是各国政治、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大国纷纷着眼全球,其能源政策从目标到内容也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全球化特征。美经济已不大受能源制约,却把能源作为其称霸全球"大棋局"的重要一子。日一贯为贫能源国,依赖性尚未改变,但要拓宽渠道,由地区、局部而向全球寻觅来源。俄为世界能源大国,通过开展能源外交,谋求更高国际地位。我应认清形势,从全球角度和战略高度制定能源政策。
运用科技,顺应国际、国内形势,走节能、清洁、高效道路。从长远看,科技是解决经济发展中能源短缺瓶颈的最终途径。美摆脱对中东的依赖在于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日能源政策的走向也显示了科技的突出地位。从我国国内讲,西部大开发势在必行,我能源主要蕴藏于西部,西部开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能源、如何在能源产区发展经济的问题。西部的开发只能走一条节能、高效、不同于东部发展模式的道路。能源政策的国际趋势是充分吸纳高科技、走上绿色道路,我只有顺应潮流,遵循规律,才能免于被动。当今世界,环境等问题已经全球化,滥用能源不仅是浪费,其造成的污染还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国际问题。
第三节 近十年世界巨型油气田发现 分析
近十年发现的储量超过5亿桶油当量(可采)的76个大型油气田,大多数处在墨西哥、巴西、西非以及中东地区。而巨型气田主要集中在南美以及沿里海穿过中东和亚洲到澳大利亚的狭长地带。这76个油气田总储量350亿桶油、75亿同凝析油和9.3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
巨型油气田发现的地质环境
很多巨型油气田发现都处在构造历史较为复杂的多相盆地。52%的相关油气储量都是在聚敛边缘上发现的,主要是在褶皱带、前陆以及前渊。此外,30个超巨型油气发现中有14个是在褶皱和冲断层以及与前陆和地台有关的地区发现的,聚敛边缘上巨型油气发现的相关储量中有78%是气。石油巨型发现的主要环境为西非、墨西哥湾、巴西、以及亚洲等地的被动边缘盆地。14个超巨型油田中有7个是通过真正的初探井发现的,其中5个是在深水,并于近十年的后半期发现,这些巨型油气发现的油藏和油源岩主要分布在其各自的走向带上,只有一些深水地区和中阿拉伯穹隆的古生界除外。在所有的发现中,后5年深水发现较多,主要是浊积岩油藏,这种油藏常与构造-地层圈闭组合。世界上许多巨型油田的发现都不局限在简单的圈闭中。
古生代和新生代的储量基本相当,而中生代相对较少。但新生代的大发现数量是古生代的两倍,这反应出古生代大发现油田的规模较大。古生代的巨型油气发现主要是在中东和南美次安第斯走向带上,而且主要是气。白垩纪的大发现主要是在中东、澳大利亚、挪威以及巴西。新生代的大发现反映出沿大西洋边缘以及东亚海上勘探取得了成功。
地学在巨型油气田发现中的作用
在成功的过程中技术的重要性是多样的。但有一点非常清楚。那就是地震技术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的一个方面是深层(例如在阿尔及利亚或墨西哥湾盐下)成像技术的进步方面起了主要作用。
直接烃类显示(DHIS)技术的进步,包括振幅-炮检关系(AVO),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确定地层圈闭远景尤其重要。
在巨型油田的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地质进步主要包括:1、先进的构造模型,主要表现在墨西哥湾盐下褶皱带和南美亚安第斯褶皱和逆冲断层带;2、对发现隐蔽圈闭或地层圈闭的盆地中心进行勘探(包括阿尔及利亚伯基盆地和澳大利亚海上Perseus发现);3、对压力范围能够反映勘探动态的超压深水环境的了解。
未来发现巨型油气田的主要方向
有五个方面在近十年来发现巨型油气田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近距离勘探:包括重钻、扩边钻井、钻深井以及在走向带上钻井等。阿曼的赛赫劳尔油田、墨西哥海上斯希尔油田都是更深的油气发现。澳大利亚西北的奥斯鲁斯油田是在“走向带”勘探的典型例子。科威特阿拉伯里和伊朗南帕斯油田都是冒着政治风险开发以知油田的例子。
深层目标:以中东古生界发现(阿尔及利亚奥霍德)、澳大利亚柏斯尤斯油田以及墨西哥湾盐下勘探为代表。
新区:巨型油气发现的主要前沿地区在深水,主要钻探目标是第三纪,如西非(安哥拉,尼日利亚,知道几内亚)、挪威中部、巴西桑斯多盆地以及墨西哥湾褶皱带和盐下地区。超深水地区无疑将会对未来巨型油气发现做出重要贡献。
加强天然气勘探:天然气中有较大的发现,特别是在奥斯塔拉西亚、中东以及南美。许多发现都处在偏远地区或者前景不明确或不确定的地区。液化气(LNG)加工厂以及铺设完备管线设施的计划都起着关键作用。这个问题以前在亚洲尤其突出,后来又出现在墨西哥湾深水地区、欧洲、里海以及南美等地。将来浮式天然气合成油(GTL)和液化天然气不仅会使得偏远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更加可行,而且还会使得石油勘探转向含有伴生气的地区,减少火炬燃烧(如尼日利亚)。
技术进步的作用:与以往一样,技术的进步无疑促进了近十年来许多巨型油田的成功发现,但是表示其确切的作用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是应成功的实例常常是保密的。
未来十年,发现巨型油田可能的目标包括中东和里海地区的古生界地层;深水(前第三纪、深部钻井已经非直接烃类显示的目标);盆地中心,诸如在一些明显不同的地质环境中发现的巨型油田;盐下和火山岩下目标;周密的进行非伴生气勘探,包括对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气液转换起着重要作用的更多偏远地区。
有机遇促动的新的巨型油气发现将会出现:1、许可证开放,不仅是政府和国家石油公司的开放,而且有可能从与海上编辑争议地区的谈判中获得许可。例如近来墨西哥弯“多纳特洞穴”问题的解决。2、新技术包括(但不仅限于)更深的钻井技术、水下系统的进步、天然气合成油技术以及海上液化天然气和天然气合成油技术的等。3、勘探和开发成本的降低。4、接替资源:重油、沥青砂以及油页岩。5、天然气在能源中所占比重将会加大,除了上述涉及天然气的问题之外,所有生产商门也正在将国内能源消费向气的消费引导转化,从而保证石油出口的收益。
第四节 世界燃料油需求现状
一、汽、柴油需求增长快速
1、除了俄罗斯外,所有地区的汽、柴油需求都在快速增长,同时,对重燃料油的需求则大幅度下降;天然气需求急剧增长,部分取代重燃料油。
2、车用汽油需求持续强劲增长,仍然是石油工业最大的市场。
二、世界天然气和燃料油消费增长的特点
1、从世界范围总的来看,汽、柴油消费量增长超过12%,只有重油消费量下降近7%,同期天然气消费量猛增约17%;
2、西欧汽油需求停滞不前,重燃料油需求量下降12.8%,天然气需求量增长21.8%;
3、拉美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相对来说比较小,但都有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包括全部的三个产品:汽柴油、重油和天然气;
4、亚洲对所有燃料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都有快速增长。在经受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需求已很快恢复并增长。
第五节 近期国际重质燃料油消费变化趋势
北美、欧洲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燃料油消费量仍在逐年下降。但是,亚太地区很多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燃料油消费量有缓慢增加。供应方面来看,近三年全球各地除前苏联地区以外,燃料油供应都呈下降趋势,其中以北美下降的速度最快。
全球原油供需平衡表
第六节 世界各地区燃料油需求 分析
一、北美地区燃料油的消费情况
北美地区燃料油消费情况1965-2004
二、拉美地区燃料油的消费情况
北美地区燃料油消费情况1965-2004
三、西欧地区燃料油的消费情况
北美地区燃料油消费情况1965-2004
四、亚洲地区燃料油的消费情况
世界燃料油供应供需平衡表 单位:万吨
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全球燃料油供应在逐年减少,但是对于燃料油的需求也在逐年下降,总体呈供大于求的局面。近几年来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亚洲燃料油需求,供需缺口在逐年扩大。
世界燃料油的整体格局是供过于求,2003年供应过剩达5300万吨,2004年也达到5000万吨以上,这也就决定了燃料油价格缺乏大幅上涨的条件。从全球范围内判断,燃料油供应是过剩的,但是亚洲地区却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中国和印度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于能源的消费呈逐步上升趋势,近年来燃料油消费的增长基本上来自于亚洲地区。在全球燃料油供应过剩的前提下,世界燃料油价格缺乏持续大幅上涨的动力,其他各种因素带来的价格短期上扬最终必然要受整体供需状况的制约。简单地说,在供应充足的前提下,价格上涨必然会引起更多的抛售,价格很难维持在高位水平。
第七节 世界燃料油消费预测
全球原油供求总体保持"脆弱"的平衡,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
国际能源机构(IEA)和欧佩克组织(OPEC)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原油平均日需求量和供给量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从供给来看,世界石油产能已经接近极限,近一年来全球石油供给出现了异常严峻的紧张状况。两次增产之后,欧佩克组织的剩余产能已经接近极限,非欧佩克组织产油大国俄罗斯、挪威也因过去几年投资不足而无法大幅增产。据估算,目前全球原油剩余产能只占日需求量的1%,而长期保持国际油价基本稳定的前提是剩余产能要占日需求量的4%以上。国际能源机构报告称,预计2005年,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日均产量将提高120万桶,但欧佩克可能会控制产量以防油价大幅下滑。欧佩克本月已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将原油日产量减少100万桶,以降低价格滑坡的风险。
需求方面,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石油市场月报称,今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是197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达8240万桶。2005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仅比今年增加140万桶。欧佩克12月份的石油市场月报则认为,虽然明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放慢,但增幅仍会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
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预计2005年趋于平缓的需求增长将会使油价相对平稳。然而,可能对油价产生影响的偶然因素我们也不可忽视。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大选、美国飓风、委内瑞拉的政局、伊朗的核问题以及产油国尼日利亚和挪威的大罢工等等不稳定的偶然因素,或许会另人意想不到地改变市场的大趋势。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