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汽车线束项目界定
1、定义
线束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有汽车“血管”之称。在目前,不管是高级豪华汽车还是经济型普通汽车,汽车线束编成的形式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由电线、联插件和包裹胶带组成。汽车线束一般可以分为仪表集群、发动机集群以及车身集群。
2、特点
汽车线束对材料的要求非常严格:包括其电气性能、材料散发性、耐温性等等,都比一般的线束要求要高,特别是涉及到安全方面的:如方向控制系统、刹车这些重要组件的线束,要求更为严格。
例如:汽车电线(又称低压电线),它与普通家用电线是不一样的。普通家用电线是铜质单蕊电线,有一定硬度。而汽车电线都是铜质多蕊软线,有些软线细如毛发,几条乃至几十条软铜线包裹在塑料绝缘管(聚氯乙烯)内,柔软而不容易折断。
第二节 汽车线束应用领域 分析
汽车线束广泛应用于汽车 行业 的动力和电器分配等系统。按照电线的规格不同,汽车线束又可细分为如下领域:
汽车线束内的电线常用规格有标称截面积0.5、0.75、1.0、1.5、2.0、2.5、4.0、6.0等平方毫米的电线,它们各自都有允许负载电流值,配用于不同功率用电设备的导线。
以整车线束为例,0.5规格线适用于仪表灯、指示灯、门灯、顶灯等;0.75规格线适用于牌照灯,前后小灯、制动灯等;1.0规格线适用于转向灯、雾灯等;1.5规格线适用于前大灯、喇叭等;主电源线例如发电机电枢线、搭铁线等要求2.5至4平方毫米电线。这只是指一般汽车而言,关键要看负载的最大电流值,例如蓄电池的搭铁线、正极电源线则是专门的汽车电线单独使用,它们的线径都比较大,起码有十几平方毫米以上,这些“巨无霸”电线就不会编入主线束内。
第三节 汽车线束产业发展历程
最早进口到我国的汽车是在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e)将两辆汽车带入上海,一辆是凉篷式汽车,另一辆是折叠式软篷,前排为双轮座席,车轮是木制的,外面包上实心橡胶轮胎。采用转向盘、转向带和梯形结构控制行驶方向。照明用煤油灯,喇叭是手揿的。这两辆车在上海招摇过市,引起轰动。
而我国的第一辆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保留了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原车零件外,对其它零件重新设计制造。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这一举动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是值得钦佩的。
1953年7月,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工兴建,1956年7月投产,1957年7月13日我国生产出第一辆载货的解放牌汽车。1958年5月,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自行研制设计生产了第一辆与当时政治风云起伏颠簸、荣辱与共的红旗牌轿车,被誉为“东方神韵”。
2000年以后,随着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汽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现在很多大城市小区停车都成了大问题,而自行车早已不是代步工具,而是成了偶尔出去锻炼身体的运动器械。数据显示,在中国最发达的一些地方,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的数量都已超过两位数,上海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轿车11辆,在浙江这个比例达到了15辆,而在广东已超过17辆。
就在全球汽车市场遭遇重创的2009年,中国上半年汽车销量首次超过600万辆,一举超过美日等国,跃升为全球最大新车市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市场中的“重镇”,排名世界汽车工业前15名的整车巨头都在中国抢滩布局,全球最大的50家零部件企业中绝大多数也已在中国投资设厂。
今日之中国汽车市场,欧洲的大众、PSA、宝马、奔驰、菲亚特,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日本的日产、丰田、本田、马自达、铃木,韩国现代起亚等世界主要的汽车跨国公司,均已通过合资方式进入中国,投资集中在以轿车为代表的乘用车领域,世界汽车业格局的变化已开始在中国汽车产业留下了清晰的痕迹。中国,一个汽车“世界大战”的浓缩版正在激情上演。
目前,合资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市场层面,人们常常将轿车产品归结为欧系、美系和日系等类别。而在中国市场,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格局,恰好与世界汽车——欧、美、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相契合,再加上突飞猛进的“韩系”,呈四面开花的格局。欧、美、日、韩的汽车品牌,和国内自主品牌一起,在乘用车领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业内专家预言,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已经成为众多跨国汽车巨头在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欧系汽车企业以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为代表,在华投资起步较早,曾依托国内外大企业领跑中国轿车市场。
美系汽车企业以上海通用、长安福特为代表。近年来发展良好,尤以上海通用为佳。一个又一个车型接连推出,一个接一个品牌“浮出水面”,使上海通用项目不断取得成功;目前上海通用汽车目前已经形成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三大品牌。
日系汽车企业虽然在华投资较晚,但日本三大汽车公司———丰田、日产、本田及时反省自己的中国战略,加大在华的投资,加快推出新车型,一步步蚕食其他跨国公司所占有的市场。
以日产为例,东风日产经过6年的发展,现已拥有蓝鸟、阳光、天籁、颐达、骐达等产品,轿车,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风日产将继续推出7款以上的新型乘用车,日产方面正在打造的“V平台车型”将会在东风日产投产。得益于东风日产今年以来出色的表现,中国已成为日产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日前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布2009年上半年报告,日产在中国市场增势强劲,上半年同比增长19%,而这个成绩仅次于日产在美国的销售数据,列全球第二。
韩国汽车企业进入中国汽车市场较晚发展迅速,但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韩系品牌在在众多日系和欧系新品的冲击下,再加上年初的几波降价潮,整个韩系品牌呈现滑坡的趋势。经过一年多的沉寂,韩系车型经过全面有效调整,在中国市场已浴火重生,今年以来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数据表明,日韩系汽车厂商正在步步紧逼,与之相比,欧美系厂商在中国独霸一方的日子已过去了,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列强的竞斗场。
第四节 全球汽车线束项目 市场发展 及预测
一、全球汽车线束项目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下半年,汽车整车厂家的订单大幅度萎缩。2009年,由于对未来预期好转,以及中国市场的强力拉动,汽车厂家的订单有一定幅度增加。而随着汽车电子层次的提高,还有混合动力车的增加,汽车线束市场规模稳步增加,预计在2012年会达到320亿美元的规模。
2009年全球汽车线束厂家收入排名
2009年全球汽车线束主要厂家市场占有率
全球汽车线束厂家高度垄断,前四大厂家占据了超过75%的市场,除德尔福外都是日本厂家。
汽车线束厂家有其特殊性,首先要具备线缆生产经验和线缆成本控制力。矢崎、住友、莱尼、古河、藤仓、科络普、京信都是以电线电缆起家的厂家。同时这些厂家大多都有上游矿业资源配合,住友和古河有自己的铜矿,成本控制力比较好。传统的汽车配件大厂在线束领域并不具备太多优势,法雷奥就把线束业务卖给莱尼。
其次是具备汽车级连接器技术能力,藤仓是连接器技术非常优秀的厂家,矢崎和住友也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再次是要和整车厂家配合非常好,线束对品质稳定度决定性很强,厂家一旦确定,很难更换供应商。同时线束整车设计牵涉到电子、机械、热分布等多方面因素,必须配合整车厂家设计,小厂家很难进入这一层级的供应链。线束还需要不断地试验后改进。德尔福和李尔就是靠和整车厂多年的配套关系。
最后,线束产业中,劳动力成本所占总成本比例很高,因此向中国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从1990年代中期起全球大型供应商纷纷加快向中国转移生产业务。
二、全球汽车线束项目产业发展态势预测
目前在华外资企业已经成我国汽车线束产品出口的主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线束跨国企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外资企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生产,同时开展本土化研发,因此,未来几年,我国本土化汽车线束企业将面临急剧化挑战。
第五节 主要国家地区汽车线束项目产业发展及预测
1、日本
日本矢崎在天津、烟台、汕头分别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在汕头的企业9次增资扩产,目前已在汕头设立两家企业及两个分厂,累计投资总额8430万美元。其线束产品主要出口国外。住友电装也在福建投资建厂,总投资9000万美元,投产后年产值将高达10亿元人民币,产品将全部出口。
“天津津住汽车线束”作为住友电工的主要基地,2007年产量已达944万套。住友电工还在福州市兴建专为日产配套的汽车线束生产基地,同时计划到2011年将该基地建设为向日产配套的全球最大线束生产基地。
2、美国
德尔福派克电气公司成立于1890年,总部设在美国俄亥俄州沃伦,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线束系统制造厂商,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即派克电气中国区)于2002年4月正式成立。派克电气在中国的主要产品包括:线束总成、车用薄壁导线、高压点火线、接插件和端子等,主要客户遍及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金杯通用、一汽大众等等。
德尔福开发了可循环再利用的无卤(HalogenFree)线束材料,是30年来电源导线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无卤线束覆膜采用美国GE高新材料公司的“柔性Noryl树脂”。柔性Noryl树脂不含卤素、氯素及铅,最高使用温度达110℃,温度特性及阻燃性出色。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非常环保,可回收循环利用。
3、韩国
我国山东的威海、青岛等地是韩国线束企业投资比较集中的地方,一些韩资汽车线束企业在为韩资整车企业配套的同时,还返销韩国。
4、德国
2010年5月20日,德国德科斯米尔集团(Draxlmaier)投资的汽车线束生产厂正式在突尼斯建成。突尼斯发展和合作部部长,工业、能源和中小企业部部长均出席落成典礼。该厂总投资达2200万突尼斯第纳尔(约合1600万美元),所有产品用于出口,运营第一阶段将雇佣1037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员工人数预计于2010年达到2000人。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