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品定义及发展历程
1、定义
抗坏血酸又被称为维生素C,它由一个维生素分子由六个碳原子、八个氢原子和六个氧原子构成,其分子式是C6H8O6。它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
2、发展历程
1912年,波兰籍美裔生物化学家卡西米尔•冯克,综合了以往的试验结果,发表了维生素的理论。之后从1928年至1933年间,匈牙利的 研究 团队之中的约瑟夫•L•史文贝力(JosephLSvirbely)与艾伯特•圣捷尔吉(AlbertSzent-Györgyi),还有查尔斯•葛兰•金(CharlesGlenKing)这些人首先从生物中分离出维生素C而且证明就是抗坏血酸。而圣捷尔吉在1937年因为 研究 维生素C而获得诺贝尔生物或化学奖。
1928年北极区人类学家VilhjalmurStefansson试图证明为何爱斯基摩人能够在毫无蔬菜的饮食中不会得到坏血病,而有类似高肉类饮食的欧洲极地探险家却会出现病症。他认为那些原住民是从微煮的肉类中获得维生素C。所以从1928年开始,一年中他和他的同事在医务人员的监督下采用完全的微煮肉类饮食;而这一年他们并没出现坏血病。
1933到1934年间,英国化学家沃尔特•诺曼•哈沃斯(WalterNormanHaworth)与艾德蒙•赫斯特(EdmundHirst),还有波兰化学家撒迪厄斯•赖希史泰因(TadeusReichstein)分别最早成功人工合成维生素C。这使得维生素C得以大量制造。而哈沃斯于1937年因为这项 研究 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34年罗氏药厂成为第一家大量生产维生素C的制药工厂。
1959年J.J.伯恩斯表示,之所以一些哺乳动物易患坏血病,是由于自己的肝脏无法产生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这是连锁四酶合成维生素C的最后步骤。美国化学家艾尔文•史东是首次利用维生素C来食物保鲜。之后他发表了一项理论,由于人类有个变种的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编译基因而无法产生该酶。
第二节 产品特点及应用领域 分析
Vc除了可药用之外,还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饲料和化妆品等领域。目前,全球vc消费量每年约为8万吨,消费去向主要是医药、食品及饮料、动物饲料等3大领域,其中以食品饮料 行业 Vc需求量最大,而动物饲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领域,潜力很大。
第三节 产业链概述
一、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产业链的上游产业指处在整个产业链的开始端,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和生产的 行业 。而抗坏血酸作为一种水溶性维生素C,应用广泛,其属于医药和食品制造业的上游产业。
二、相关 行业 简述
1、医药业
2008年1~11月,医药 行业 销售和盈利保持了快速增长,中药饮片和生物制药2个子 行业 销售增长高于 行业 平均,中药饮片、化学制剂药和化学原料药3个子 行业 利润增长高于 行业 平均。医药 行业 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8%。受化学制剂药和生物制药2个子 行业 增速分别加快2.5和7.7个百分点驱动, 行业 整体销售增速同比加快了1.3个百分点。受化学原料药和中成药增速较1~8月分别明显下降6.1和3.2个百分点影响, 行业 整体销售增幅较1-8月份下降了3个百分点。
2、食品业
2008年全年我国食品制造业的产值达77566.16亿元,同比增长29.51%,其中,私营企业的产值达到2270.3亿元,同比增长36.89%;外资企业的产值达到2769.15亿元,同比增长22.77%;其他类的小企业产值达到1626.06亿元,同比增长29.81%。
分产业来看,2008年我国糕点、面包制造业的产值为251.34亿元,同比增长35.3%;饼干及其他焙烤食品制造业的产值为551.13亿元,同比增长39.71%;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业产值为514.98亿元,同比增长22.71%;方便食品制造业产值为1239.18亿元,同比增长30.22%;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产值为1555.49亿元,同比增长17.63%;罐头制造业产值为587.54亿元,同比增长30.88%;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业产值为1158.92亿元,同比增长28.07%;其他食品制造业产值为1897.59亿元,同比增长39.58%。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