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粮食加工 行业 发展历程
一、粮食加工 行业 体系的确立
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是粮食、油料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粮食、油料生产大国。早在建国初期,我国粮食加工 行业 体系就已基本确立。这一时期 行业 发展水平很低,粮食加工机械大多是进口或仿造的日本和前苏联的加工设备。
二、定量供应时期的粮食加工 行业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粮油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都是按照国家计划来指导配套。当时国内主要的粮机厂各有侧重点,几个部属粮机厂更是分工明确。如:无锡粮机厂定点生产面粉加工机械的磨粉机;长治粮机厂主攻高方筛;安陆粮机厂生产碾米设备;永登粮机厂负责生产清理设备;甚至像关风器、风机、输送设备这样相对通用型设备也有各自的定点厂家。部属各科研院所的 研究 方向也是泾渭分明,各自为战,相互沟通与交流甚少。这也是导致后来大多数粮油加工机械企业产品单一,配套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三、用现代化装备起来的粮食加工产业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陆续引进了数百套国外先进的面粉加工、碾米加工、饲料加工等成套设备和技术,国家连续组织了食品加工机械成套设备和技术的消化吸收攻关项目。通过长达20年的消化吸收攻关工作。全面提高了我国的粮食加工产业的水平。缩短了我国的粮食加工机械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推动了全 行业 的技术进步,促进了粮食加工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底,全国已有日处理稻谷40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115个,日处理小麦400吨以上的面粉加工企业236个,日处理油料(或精炼油脂)1000吨以上的油脂加工企业92个,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106个、189个、65个;全国已有1773个粮油企业成为国家级或者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总产值占全 行业 36.2%,利润总额占全 行业 46.2%。
第二节“十二五”期间中国粮食加工 行业 特点 分析
一、初级加工规模扩张迅速
我国的粮食加工企业遍及城乡、小型分散,经典型调查及推算,我国大大小小的粮油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多达二十余万个,大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少。据统计,2008年,全国入统粮油加工企业11118个,比上年增加2572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的8321个,占74.8%;日加工能力100-200吨的1762个,占15.8%;日加工能力200-400吨的670个,占6%;日加工能力400-1000吨的264个,占2.4%;日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101个,占1%。
二、精深加工趋向纵深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初级加工需求日渐式微,粮食加工已向新领域发展。2009年,由中储粮公司投资1.2亿元兴建的年加工20万吨大米的大型大米加工项目,目前已正式投产。该项目将通过对科研的大力度投入,不断改进原阳大米品种,通过推进基地建设,确保优质稻米的精度和纯度,通过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 规划 纲要(2008-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引导粮油食品加工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适度发展粮食深加工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粮食深加工业,严格控制以粮食为原料的深加工业发展。
三、格局逐步形成多元化
近年农产品价格大涨,无形中加剧了粮食企业的竞争,中国粮食市场上的运行主体已呈多元化趋势。从2008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已结束,跨国公司开始悄然进军,在我国建立小麦、大米等加工企业。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
四、营销手段走向现代化
目前,我国粮食加工 行业 正在通过高科技和现代营销技术等手段,走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之路,积极突围,并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加工产业在国际上离应有的地位和市场份额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粮食加工产业具有传统优势,其从业人员和企业下大力气 研究 如何使自己的传统产品走向现代化,并应用现代营销手段拓展全球市场,已经刻不容缓。
第三节“十二五”期间中国粮食加工 行业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粮食加工增值途径的探究
1、生产优质原粮是粮食加工增值的前提条件
粮食的品质包括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因此应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良种,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处理好产量、品种、品质3者之间的关系。例如水稻中的早籼稻,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较差,而晚粳稻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也较好,当前应压缩早籼稻的种植面积而推广晚粳稻优良品种的生产。再以小麦为例,中国的面点主食80%以上为馒头、面条、包子、水饺等,欧美各国的面点主食则为面包、饼干等。前者所用面粉的蒸煮品质与后者所用面粉的烘焙品质均不能仅以面粉中蛋白质(面筋)的含量来表示,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显得更为重要。国外已由食品专用面粉的生产延伸到专用小麦的品种培育;而中国现有小麦多属于通用型,不适合生产食品专用粉。因此小麦育种部门应着重培育适合加工馒头、面条、饺子等食品专用粉的小麦品种。中国的油料品种也有待改良,如双低油菜品种的培育。只有这样,中国粮食 行业 才能以高品质的粮食与国外抗衡,粮食食品工业也才能以国产优质原粮加工、生产销售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以抵抗洋食品的冲击。同时应建立科学的粮食品质评价标准和方法,定期对粮食品质进行测报,以便指导农业育种和用户选用良种。
2、传统粮油加工创新是粮食加工增值的根本
完善工艺、优选设备、合理操作,提高优质成品的出品率,粮食加工可以使粮食增值数倍,但并不等于一定有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国粮食加工企业已有相当数量,但由于 技术工艺 落后、产品单一、质量低劣等问题,经济效益普遍低下。这是因为粮食加工的成品出品率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呈明显的正相关。据统计,世界范围内小麦出粉率低的国家其出粉率只有60%左右,发达国家一般在75%左右。稻谷的出米率,高低差异在20%以上,非洲有些国家的稻谷加工出米率仅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均在60%以上。当然如此悬殊的原因不排除品种不同,如长粒与短粒稻谷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碎米率高低不同的影响,但完善的加工工艺、合理的操作在加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粮食加工接近国际较高水平,但在国内地区间的差异仍较大,同品种的面粉出粉率相差3%-4%;同品种大米的出米率相差4%-5%。如何提高粮食加工的出口率?从管理角度 分析 应着重解决加工工艺和设备的优选。因此当前粮食加工的发展应着眼于原有企业的改造与调整,从而提高优质成品的出品率。合理、完善的工艺流程是获得较高的优质成品出品率的前提,而选用工艺性能好的高效设备则是先进加工工艺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目前,中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也存在着布点多、规模小、低档产品过剩、竞争激烈等问题,国际知名的布勒、佐竹等大公司已在国内独资或合资建厂生产新设备,并以其较优的性价比向国产设备发起了挑战。如何保住国内市场的合理份额又凭借人世的机遇打人国际市场,是中国粮机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大力发展专用粉生产技术弥补中国制粉技术中的薄弱环节近年来,人们对面粉品种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单调的品种已不能适应食品工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专用粉产量已占面粉总产量的95%,并向多品种、小批量、功能化方向发展。中国专用粉生产起步较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为食品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食品工业的大发展又为专用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中国专用粉的生产技术还很薄弱,急待跟上国际 市场发展 的需求。
建立专用稻米产业化生产体系以满足食品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专用米产业化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不同稻米的特性和不同稻米之间配合起来的综合优势,合理利用稻米资源,生产出各式各样的专用稻米,满足各种下游产品的不同要求,力争使稻米加工业成为大规模社会化、工业化生产的重要一环,为中国传统古老的稻谷加工 行业 开辟全新的领域。稻谷加工最主要的产品是大米,外国大米一般都分为10多个等级,而中国大米仅分为3-4个等级,不利于优质优价、提高质量,并且加大多停留在“砻、碾”水平,碎米含量高、整齐度差、杂质含量高、品种混杂、口感与食用品质低。因此,必须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增加精碾、抛光、色选等后工序,进一步清除米粒表面浮糠,使米粒表面光洁细腻,同时剔除混杂在白米中的其它颜色的米粒,提高大米外观与食用质量。此外,还应逐步开展米质调理及强化大米的生产,根据各类人员对大米营养成分要求不同,生产系列强化大米,还可生产富锌、富钙、富铁大米等。
3、主食工业化生产是粮食加工增值的合理延伸和新的经济生长点
中国食品加工业中主食食品目前所占比例很小,发达国家食品加工的主体都是主食加工,其居民消费的食物中工业化食品一般占70%,有的高达70%-90%。据调查,中国城乡人口的口粮消费约2.38亿吨,经过工业化加工的主食约600万吨,只占口粮总量的2.5%。以小麦制品为例,中国工业化生产的小麦食品,称得上规模的只有方便面。1800多条生产线所用面粉仅占面粉总产量2000万—2 200万吨的4%,人们的习惯性主食馒头、面条、饺子等大多仍为家庭自制,工业化生产远未形成规模。日本小麦粉总量460万t,家庭用粉仅占4.5%,其余全部用于食品工业,如面包36%、面条35.5%、糕点12.6%、其它10%。中国以大米为原料的工业化主食,普及率更低。由此可见,主食市场无疑是中国粮食加工增值的一个最稳定、最广阔的潜在市场。近几年来,为适应广大居民消费追求合理化、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中国主食工业化生产方兴未艾,这主要包括方便面、挂面、面包、速冻食品等。现在,中国方便面年实际生产能力高达360万吨,年销售量170亿袋,占全球总销售量的15%左右。全国挂面生产企业2500多家,年总产量超过200万吨,其中国有粮食部门占144万吨。此外,新兴的速冻食品饺子等发展势头强劲,这类企业已发展到10013家,年增长率超过20%,主要产品有40余类、100多个品种。可以预见,在新世纪,中国主食工业化生产的品种、数量、质量都将显著提高。
4、改进加工方法是保持粮油营养价值、附加增值的有力保证
在粮食的皮层、糊粉层及胚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纤维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它们的生理功能早已被人们所熟悉,而粮食加工的过程就是要除去皮层、糊粉层和一部分胚芽而保持胚乳部分,这样,在保持粮食的营养品质和提高粮食的食用品质之间产生了矛盾,通过改进加工方法,在保证加工精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留矿物质、纤维素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是十分必要的,而专用粉生产技术,就是根据不同用途的面粉对品质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原料及工艺,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各种专用面粉。它为提高小麦食品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及工艺品质奠定了基础。在稻谷碾米之前可先将其浸泡,使得皮层中的水溶性维生素渗透到米粒中心,再将稻谷汽蒸并干燥,然后砻壳碾米。这种蒸谷米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含量都比普通大米多,营养价值高。在芝麻制油时,采用压榨萃取制得的芝麻油,因其中有特殊香味的物质——芝麻酚被破坏,故香味基本消失,而用水代法制取的小磨芝麻油则香味浓,储藏时间也较长。另外,还可以采用适当的加工工艺,在粮食中添加各种营养素,对成品粮进行营养强化。也可以根据蛋白质互补原理,将不同粮种按比例搭配,加工成各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从而提高产品价值。
5、利用新技术进行粮食深度加工是保持粮食深加工持续发展的源泉
在21世纪,中国粮油工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科技革命是粮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推进以粮油深加工为重点的粮油工业增效是拓宽粮油 行业 的产业领域,改变粮油 行业 现有产品单一、效益低下的有效途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将成为粮油加工业增效的源泉。据估计,中国每年有1000万吨米糠,2000万吨碎米,1000万吨玉米芯,1200万吨麦麸和2000万吨稻壳。对粮食加工副产品开展综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粮食资源率,而且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对粮食资源采用全利用技术使副产品综合利用的价值超过稻谷、小麦、玉米自身价值的3-5倍。如利用米糠可开发米糠油、肌醇、植酸、维生素E、谷维素等几十种食用、药用产品,使米糠增值60倍,而中国除少量米糠用于榨油,大量米糠被用作饲料。另外,碎米的综合利用可增值5倍,稻壳的开发利用可增值3倍以上,小麦皮的综合利用可以增值5-10倍。
6、粮食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进一步促进了粮食加工增值
中国饲料工业1980-2000年的增长速度相当于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中国饲料工业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饲料工业在动物营养科学及饲料配方技术方面的发展,势必促进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利用粮食资源,推动粮食加工增值。
二、中国粮食加工 行业 发展的技术策略
加工装备技术的落后和机械工艺措施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装备的现状是技术进步的步伐无法跟上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的速度,而在全国农村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这两者尖锐的矛盾显得非常突出。
逐步采用高效、高精度加工装备以提高粮食加工水平,逐渐缩小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过程中浪费量大是突出问题,为了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浪费,提高精度,采用高效的设备已成为趋势。
另外,注重高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不断地将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等融入对粮食加工技术的 研究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从而既可获得科学利用价值,又可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粮食加工转化的途径及要处理好的关系
按市场规律办事,正确处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当地政府的协调、监督和指导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与广大农户建立一定的利益联结关系。主要做法是:一是吸收当地劳动力;二是通过与农民确定经济合同关系,按照市场要求,向农民提供良种、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同时,按合同使农产品解决市场出路问题;此外,对形成规模的“专业大户”,探讨资产联合的路子,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民营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障碍及应对
为了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国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应首先加强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好市场开发战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开拓:
1、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把自己的产品做成精品,创建品牌;
2、加强科技投入,提倡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研发新产品。拓展业务领域,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有实力的企业要借鉴国际国内的企业的联合兼并的路子,加强业内联合,向设备成套化,企业规模化方向发展。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