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馒头改良剂生产中,上游企业为之提供相关的原材料,如酵母食料、酶制剂、乳化剂、氧化剂、营养强化剂和防腐剂、玉米淀粉、磷酸三钙等。原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加工处理,最终制成成品。为馒头房及馒头加工企业提供原料,改善馒头的品质。以下将从馒头改良剂的上下游 行业 的发展状况来反应馒头改良剂 行业 的发展。
第一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馒头改良剂是由复合酶制剂、玉米淀粉、磷酸三钙等复配而成的。
1、2006年,酶制剂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向“高档次、高活性、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向专用酶制剂和特种复合酶制剂发展,向新的应用领域发展,向新型糖类、面粉加工、肉类、油脂、调味品、饲料、纺织、纸浆、环保等方面发展。酶制剂应用技术将成为发酵产业的核心技术。
2006年中国酶制剂总产量约53万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酶制剂品种已有26种,包括糖化酶、α-淀粉酶、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葡萄糖异构酶、真菌淀粉酶、果胶酶、脂肪酶、乳糖酶、纤维素酶、β-葡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木聚糖酶等,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工业,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节约原料和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酶制剂生产主要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少量酶的生产采用生物提取法。
“十一五”期间,原有的酶制剂生产要继续提高酶活性、产品档次,加快开发和生产特种复合酶制剂,满足各个 行业 的广泛需要。
随着酶制剂的发展,其影响力更为提高,将对很多相关企业起到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原有酶制剂将继续提高酶活性,创国际名牌,加快开发和生产特种复合酶制剂。
2、玉米淀粉是玉米加工的初级产品,是淀粉中最主要的品种。
中国玉米淀粉的工业化生产起步于1989年,当年的产量是132万吨,经过多年发展,2005年我国玉米淀粉产量为9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费淀粉只有7.2公斤,仅仅是美国人均消费淀粉的8%,欧盟的32%。国内玉米淀粉消费量为1600万吨,占淀粉消费量的80%以上,同比增幅在20%以上。
2008年总淀粉产量为18183713.73吨,比2007年增加168万吨,增长10.18%,其中玉米淀粉16852302.73吨,增长10.16%;
从玉米淀粉生产规模统计,2008年实际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30个,集中在山东、吉林、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和山西7个省,其中10~20万吨12个,30~40万吨8个,50~90万吨5个,这30个企业玉米淀粉的总产量为15063649.20吨,占玉米淀粉总产量的89.40%。与2007年相比,50万吨以上企业数量增加,总产量所占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56%提高至61%,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山东、吉林、河北三省玉米淀粉的产量仍然保持着前三位,分别占玉米淀粉总产量的41.51%、22.07%、18.82%,这三个省合计产量占总产量的82.40%,与2007年的78.09%相比,有所提高,说明集中度更高。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馒头改良剂主要用于馒头房,馒头加工企业。现在的馒头生产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馒头生产,速冻技术、冷冻生坯技术、新产品新技术,比如像馍干产品等,不断丰富着馒头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馒头加工由家庭手工制作,走向了市场并逐步实现了商品化。
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又不健全,目前商品化主食馒头主要以作坊加工形式为主,部分大中型城市虽然尝试了工厂集约化生产模式,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低下、设备简陋、工业化程度低等诸多弊端,市场也一直处于低价位、低水平竞争。
馒头工业化生产适用于我国大、中、小城镇,特别是粮食、食品加工企业。馒头工业化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北方居民平均每日消费馒头0.5kg/户以上。大中城市90%~94%的居民购买馒头成品,家庭自蒸馒头不超过10%。中小城镇家庭自蒸馒头不超过15%。每万名居民形成的馒头消费市场为1.5t/d以上,农村的消费力稍差。所以馒头的工业化市场潜力巨大,尤其在北方。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