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品定义及应用特点
一、产品定义
白糖是由甘蔗和甜菜榨出的糖蜜制成的精糖,白糖色白,干净,甜度高。主要分为二大类,即白砂糖和绵白糖。
白砂糖和绵白糖只是结晶体大小不同,砂糖的结晶颗粒大,含水分很少,而绵白糖的结晶颗粒小,含水分较多。
各国对白砂糖的标准和分类不尽相同。我们国家把白砂糖根据精炼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精制白砂糖、优级白砂糖、一级白砂糖、二级白砂糖。绵白糖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精制绵白糖、优级绵白糖、一级绵白糖。
二、应用特点
糖是重要的调味品,能增加菜肴的甜味及鲜味,增添制品的色泽,为制作菜肴特别是甜菜品种的主要调味原料。国外食用较多的是白砂糖,绵白糖主要在中国饮食文化圈内的国家或地区食用较多。
白砂糖是食糖中质量最好的一种。其颗粒为结晶状,均匀,颜色洁白,甜味纯正,甜度稍低于红糖。烹调中常用。
绵白糖为粉末状,适合于烹调之用,甜度与白砂糖差不多。绵白糖有精制绵白糖和土法制的绵白糖两种。前者色泽洁白,晶粒细软,质量较好;后者色泽微黄稍暗,质量较差。
第二节 白糖 行业 发展历程
中国糖业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我国就有甘蔗的记载。但是在清代以前我国食糖生产基本上处在土制食糖阶段。一般的方法是用人力,畜力或水力推动石榨辊,集其汁,以锅煮之,加以石灰液,掠去糖泡,凉糖浆于草席之上,板结切片乃成。
民国初年才有机械化生产白糖。但由于进口糖的冲击,我国民族制糖工业一直萎靡不振。1919年全国产糖22.5万吨,其中四川15万吨,广东3.75万吨,江西1.5万吨,广西1万吨,其他省1.25万吨。1921年在国内食糖产量略增,糖价下降之际,菲律宾、瓜哇等地的外国白糖大量倾销我国,年进口糖量达35万吨,1929年进口糖竞达89万吨。民国38年。全国产糖90万担左右,比1936年减少53%。到处蔗田茺芜,糖寮倒闭,一派衰败景象。
1949年以后,中国糖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50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广东产糖70.84万吨,较1950年增长了5倍;福建16.03万吨,增长7倍;四川8.11万吨,云南8.22万吨,广西10.53万吨,均增长了2倍多。我国甘蔗机制糖厂由1949/1950年榨季仅有的广东顺德、东莞2个全套进口的日榨量不到1000吨的小型糖厂发展到1997/1998年榨季的400家。建立了从甘蔗生产到蔗糖加工和食糖销售的完整的糖业体系。1991/1992年榨季全国产糖791.6万吨,跃居当年世界第三产糖大国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了糖奖粮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糖业发展的糖粮矛盾问题。制糖工业依靠科技进步, 研究 推广甘蔗旱坡地高产高糖良种及旱地栽培技术,打破了过去依靠水田、良田种植甘蔗的局面,进一步解决了糖粮争地的矛盾,开辟了发展糖料生产的途径,保证了糖料生产的稳定。同时中国政府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条件,适时调整了糖业的区域布局结构,重点发展了广东湛江、广西、云南、新疆等产糖地区,成功地实现东糖西移,北糖南移的糖业结构大调整,形成了新的糖业基地。这些地区的产糖量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成为全国大幅度增产食糖的支柱力量。使中国糖业从1991年开始实现了低水平的自给,并开创了中国食糖出口创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局面。1992年中国出口食糖185万吨,创汇6.7亿美元。
在综合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全国已建成综合利用分厂或车间1500多个,综合利用产品达80余种系列,提高了产糖企业经济效益。中国食糖消费也不断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而言,食糖消费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人口众多,食糖消费水平较低,当前中国人均年消费食糖仍在7公斤以下,仅相当于中国台湾省人均食糖消费水平的四分之一,不到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消费食糖量最低的国家之一,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