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投资环境(PEST) 分析
一、政策环境
1985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发了《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1991年,原国家计委办公厅颁发了《中国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及其实施要点》。
1994年,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共同发文颁布了《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提出了粉煤灰综合利用坚持“以用为主”的指导思想,使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作有管理办法可依,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1996年,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意见的通知》(国发[1996]36号),文件指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对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4年,国家发改委颁发了《关于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的通知。其中粉煤灰综合利用重点技术开发内容:大掺量粉煤灰建筑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粉煤灰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专用设备及技术;高铝粉煤灰生产铝硅系列合金技术;燃煤电厂脱硫灰渣完全资源化清洁生产技术。 “通知”为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技术发展提出了方向。
2006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对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作在技术上进行开发指导,在经济上进行鼓励和支持,使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作得到健康发展。
2008年,粉煤灰专业委员会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经过调查 研究 和广泛征求意见对1994年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颁发的《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已上报国家发改委,预计年底即可颁布实施。
二、经济环境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2%,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
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实现连续六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吨,比上年增长0.4%,连续6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335万吨,增长2.2%;早稻3327万吨,增长5.3%;秋粮37420万吨,下降0.6%。油料产量预计增长5%左右,糖料下降9%左右。肉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509万吨,增长5.0%。其中,猪肉产量4889万吨,增长5.8%。生猪出栏6.4亿头,增长5.7%;生猪存栏4.7亿头,增长1.5%。
2、工业生产逐季回升,实现利润由大幅下降转为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2.4%,四季度增长18.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2%。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1.5%,轻工业增长9.7%。分 行业 看,39个大类 行业 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9.7%、12.1%和15.5%。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67%。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891亿元,同比增长7.8%,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中,30个 行业 利润同比增长。
3、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加快4.4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0707亿元,增长27.5%,加快6.0个百分点。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3.0%。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3.9%,中部地区增长36.0%,西部地区增长35.0%。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基础设施(扣除电力)投资41913亿元,增长44.3%。其中,铁路运输业增长67.5%,道路运输业增长40.1%,城市公共交通业增长59.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61.8%,教育增长37.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58.5%。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增长16.1%,增速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
4、市场销售增长平稳较快,部分产品销售快速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133亿元,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0210亿元,增长15.7%。分 行业 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105413亿元,增长15.6%;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7998亿元,增长16.8%。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中,除通讯器材类外,其他20类商品零售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8%,家具类增长35.5%,汽车类增长32.3%。
5、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全年下降,年底出现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下降0.3%。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烟酒及用品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2%,食品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2%;居住下降3.6%,交通和通信下降2.4%,衣着下降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7%。居民消费价格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上涨1.9%。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2%。
6、进出口总额全年下降,自11月份由降转升。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
7、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6%,经营净收入增长5.2%,财产性收入增长11.6%,转移性收入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1.2%,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2.2%,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10.0%,财产性收入增长12.9%,转移性收入增长23.1%。全年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净增910万人。年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49亿人,比一季度末增加170万人。
8、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新增贷款大幅增加。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增幅同比加快9.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22.0万亿元,增长32.4%,加快23.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38246亿元,增长11.8%,回落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国内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面对困难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形势,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注重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其中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容量,年龄结构则决定消费品的种类及推广方式。
目前,我国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有就业形势和过大的收入差距上。
从就业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年减弱。GDP增长的就业弹性从1980年~1989年期间的0.323降低到2004年0.1左右。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仅仅拉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大约在0.3~0.4之间。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是“非就业的经济增长”。而由于劳动适龄人口的大量增加(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目前正好进入就业年龄),以及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农业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和国有、集体企业大量富余人员下岗,“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估计,2004年我国的城镇失业率已经接近10%。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的话,在“十一五”期间,这个数值将进一步上升,进而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威胁。从收入差距方面来看,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将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收入差距(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达到3.2∶1,再考虑城市居民还享有公费医疗、失业保险、住房补贴、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非货币收入因素,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可能高达5倍~6倍,是世界最高的。反映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6,大大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虽然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采取或强化了一些措施(如减轻农民负担、逐步取消农业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收入调节等)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但成效并不显著,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 分析 ,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条件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将难以避免,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技术环境
我国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相对平稳的宏观经济形势为粉煤灰烧结陶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虽然我国本土企业起步较晚,但目前正在努力追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节能环保意识的进一步普及、国内众多工业企业实现工艺技术升级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对粉煤灰烧结陶粒产品的需求逐年增长,同时也产生新的应用领域,这些新的应用反过来又推动着 行业 的技术革新和进步。可以预计,在与外资品牌的充分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本土优秀企业将随着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成长和壮大,在整个 行业 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五、投资环境综合结论(CMRN)
第二节 投资风险 分析
1、政策风险
近几年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促进粉煤灰的治理和利用,公司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小。
2、技术风险
我国的粉煤灰烧结陶粒制造技术近几年通过进口消化和自主创新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外国的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制造工艺水平和可靠性还有待提高。面对市场竞争日益的激烈,公司面临着一定的技术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的风险。市场上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波动将直接导致公司上述产业生产成本的相应波动,进而影响公司效益。另外,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使企业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
4、财务风险
公司经营资金主要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银行贷款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公司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的情况下,不排除由于融资能力的限制出现资金紧张、影响公司经营的可能。
2010年国家贷款利率政策的变化,将会影响公司的融资成本。随着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贷款利率的上浮,公司的融资成本将不断增加,从而有可能影响公司的效益。
5、经营管理风险
经营管理能力的强弱、管理经验是否充足以及管理者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好坏都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经营管理风险。今后整个 行业 发展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尽管公司都会十分注重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优化,但是制度的完善和优化需要一定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完善的速度滞后于发展速度的可能。
第三节 投资行为 分析
一、进入/退出壁垒 分析
1、进入壁垒
1)必要的资本量壁垒。必要的资本量是指企业进入某一产业时最低限度的资本数量。必要资本量越大,筹措越困难,壁垒就越高。
2)埋没费用壁垒。如果在企业能够筹集资金进入,并且在进入早期遭到失败后,能够将设备、厂房按接近于原值的价格卖给其他企业,那么必要资本量的巨额化不能成为强大的壁垒。但如果按比较低的价格出售,或只能转卖一部分设备,剩下的不可能回收的资金称为“埋没费用”,因此,埋没费用的大小成为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
3)绝对费用形成的进入壁垒。既存企业一般都已占有一些稀缺的要素和资源,购买这些要素和资源所付费用是很大的,这就是绝对费用。相对于新企业,既存企业在绝对费用和资源占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包括对资源的占有、技术、销售渠道和市场的垄断,以及对本 行业 的专家和技术工人的拥有等各个方面,因而生产、经营和 研究 开发的成本相对比较低。
进入壁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进入壁垒的存在引起价格扭曲,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另一方面进入壁垒存在又具有正效应。进入无壁垒的、原子型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尽管从理论说可以达到社会福利的极大化,但它却是以资源配置效率的牺牲和产品效用的损失为其代价的,而具有一定高度的进入壁垒,则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产品效用。目前粉煤灰烧结陶粒 行业 的绝对费用壁垒比较大,其主要的进入壁垒为绝对费用进入壁垒。
2、退出壁垒
1)由埋没费用形成的退出壁垒。企业投资后形成的固定资产,由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变得特殊化,形成专用性资产。在很多情况下不容易将专用性很强的固定资产转卖给他人或其他企业。当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设备,这些设备的价值就不能全部收回或完全不能收回。这部分不能收回的费用叫做埋没费用或沉没成本,它是企业退出产业时的一种损失,也就构成了企业退出时的障碍。埋没费用越大,退出越难,损失也越大。
2)解雇费用形成的退出壁垒。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要给解雇工人支付退职金和解雇工资。有时为了让工人改行,还需要支付培训费用和行政费用。这些费用是企业退出某一产业时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构成了退出壁垒。
3)固定成本形成的退出壁垒,主要包括:如果企业准备退出,撕毁原本订立的购买原材料及推销产品的长期合同会被罚款,企业必须支付违约成本;企业的退出会影响职工的情绪,生产能力下降,财务状况容易恶化;退出表明企业没有发展前景,增加了企业转移出去后的融资困难,使企业的信用等级降低,提高了融资成本,等等。
4)结合生产形成的退出壁垒。结合生产在许多产业中存在,例如,在石油精炼产业中,从汽油到轻油、煤油、重油等多种油品都使用石油作原料进行结合生产。现在即使重油的市场需求显著下降,但降低重油的产量却有限度。这样,在结合生产的产业,即使一部分市场需求下降,但作为结合生产结果的一部分要单独退出是相当困难的。
5)政策、法规形成的退出壁垒。政府为了一定的目的,往往通过制订政策和法规来限制生产某些产品的企业从产业内退出。例如在电力、邮电、煤气等提供公共产品的产业中,各国政府都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限制企业的退出。
二、投资前景 分析
根据国内粉煤灰陶粒应用统计:天津和北京生产的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四孔楼板(3600×560×100mm),较普通混凝土楼板自重减轻25%,造价下降2~5%;200 mm厚的粉煤灰陶粒外墙板较加气混凝土拼装大板降低成本10~15%,提高强度1倍左右;上海的全大模12层住宅建筑,内外墙和楼板均采用粉煤灰陶粒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节约基础费25%,综合造价下降2%,建筑自重由1380 kg/m2降为900 kg/m2;我国第一座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桥梁-湛河大桥,净跨50 m,宽18 m,高8 m,采用孔跨为50m的空腹式变截面悬链线助拱桥结构,较普通混凝土自重减轻47%,节约钢材6.3%、水泥7%、工时20.7%,降低工程造价12%;本溪的陶粒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住宅建筑,按有效面积测算,较砖混住宅降低造价2%左右;内浇、外砌陶粒混凝土砌块建筑较砖混住宅建筑降低造价8.6%,墙体自重(厚260 mm)较三七砖墙减轻32%,墙体热阻提高13.2%。大量的实践表明:应用陶粒的建筑,节能效果显著,投资前景被广泛看好。
三、新项目推荐地域
推荐新项目投资区域为内蒙古、山西等省市。由于这些地方煤炭资源丰富,由于粉煤灰烧结陶粒的生产成本中运输费用占很大比例,因此临近原材料的区域设厂,可以利用该地区的原材料优势,从而使新公司较快的发展壮大,当然选择投资区域时,还应考虑投资者的预算、对地方市场的了解程度、当地市场饱和度和投资者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从自身情况出发慎重选择投资地,才能保证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节 投资发展建议(CMRN)
1、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率,并积极探索粉煤灰高附加值利用的途径。
2、对新兴的粉煤灰利用技术,要进行充分的实地考察、技术 分析 以及经济性 分析 。
3、建立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运行机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并给予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粉煤灰资源化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应用技术是一项综合性、边缘性科学技术,其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其他学科的最新进展。我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技术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果。随着可利用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今后粉煤灰的利用应围绕环境保护型利用、低质灰利用和高附加值型产品的开发方向发展。若能合理利用,则既能够用来化解粉煤灰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又能够将其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源以发展多种实用性产品。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