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010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 分析
2010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GDP走势同比增长
单位:%
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6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43亿元,增长9.6%。
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夏粮产量基本持平。全国夏粮产量12310万吨,比上年减产39万吨,减少0.3%,是建国以来第三个好收成。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13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2455万吨,增长3.6%。
工业生产增速
单位:%
2、工业增速总体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比上年同期加快10.6个百分点。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7%,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0%。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9.4%,轻工业增长13.6%。分 行业 看,39个大类 行业 中38个 行业 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16.7%,中部地区增长20.7%,西部地区增长17.6%。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397亿元,同比增长81.6%。在39个大类 行业 中,36个 行业 利润同比增长,1个 行业 由亏转盈,2个 行业 利润同比下降。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187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8047亿元,增长25.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140亿元,增长22.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2.4%,中部地区增长28.0%,西部地区增长27.3%。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增长38.1%。
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亿元
4、市场销售较快增长,热点商品持续旺销。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69亿元,同比增长18.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2659亿元,增长1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010亿元,增长15.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8181亿元,增长16.9%;商品零售64488亿元,增长18.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26465亿元,增长30.0%。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汽车类增长37.1%,家具类增长38.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8%。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单位:%
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温和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2.8%。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五涨三落:食品上涨5.5%,烟酒及用品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3%,居住上涨3.9%;衣着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6%,交通和通信下降0.1%。从环比看,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6%。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0%。从环比看,6月份下降0.3%。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8%。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单位:%
6、对外贸易恢复较快,贸易顺差明显减少。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1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8亿美元,增长52.7%。进出口相抵,顺差553亿美元。
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消费支出增势平稳。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069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7元,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7%,转移性收入增长13.2%,经营净收入增长8.6%,财产性收入增长20.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8.0%,家庭经营收入增长8.0%,财产性收入增长21.3%,转移性收入增长18.6%。上半年,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实际增长8.5%。
8、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位回落,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量减少。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7.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4.1万亿元,增长24.6%;流通中货币(M0)余额3.9万亿元,增长15.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4.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同比少增2.7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7.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6万亿元,同比少增2.3万亿元。
第二节 产业政策 法规 研究
一、我国发布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 规划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 规划 》(下称《 规划 》),这是我国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首次编制发布的国家专项 规划 ,也是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部署。
规划 明确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备;监管队伍素质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装备进一步改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设和检测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大幅减少。
为便于对 规划 实施成效的评估考核, 规划 提出了具体指标,一是到“十一五”末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包括:食品安全信息监测覆盖面达到90%;大中城市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抽检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5%;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率达到100%;食品召回覆盖面达到80%;食品生产企业全国专项检查覆盖面达到90%。二是到“十一五”末期,药品监管水平明显提高。包括:农村药品监督网覆盖率达到100%,农村药品供应网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对于现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独立全项检验能力,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和口岸药品检验机构达到100%,市(地)级药品检验机构达到80%;国家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对归口产品检验能力达到100%,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对市场常规产品检验能力达到95%以上;药品监督抽验覆盖面由现在的30%提高到80%。
规划 部署了“十一五”期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18项主要任务。其中食品安全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食品安全监测;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完善食品安全相关认证;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药品安全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药品安全监管水平;规范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强化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监管;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推进药品、医疗器械监管信息化进程;改善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基础设施。
为确保实现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发展目标,
规划
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支持食品药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以保证监管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
规划
》,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
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方针政策,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组织环保、科技、商务、农业、卫生、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经国务院审议批准的。
规划
的实施,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领域工作任务的组织落实。
二、农业部加大绿色食品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
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实施“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倡导“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养殖、安全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标志管理为手段”的质量保证体系,推行的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监管模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9年3月25日,农业部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09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的一年,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形势下,要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农产品有效需求,带动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部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绿色食品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为目标,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稳步扩大总量规模,全面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品牌效应,推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积极稳妥地推动发展,必须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不放松质量标准,不降低准入门槛,切实维护精品形象,不能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而要更加注重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要着力打造精品品牌,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抓好标准化生产,加强全程质量监控,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力度,使绿色食品进入“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坚持标准、规范认证、加强监管、风险预警”为核心的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规范认证,加强监管,及时消除潜在的 行业 风险和隐患,防范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确保绿色食品品牌安全可靠。
四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建立起“以行政执法为主导、 行业 自律为基础、属地管理为保障”的监管体制,即立足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以市场导向为基础、政府推动为保障的发展机制;立足产品质量和风险防范,建立规范高效的认证工作机制;立足品牌的公信力,建立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立足强化职能职责,加强体系队伍建设,完善绿色食品工作系统的运行机制。
五要进一步优化认证制度,提高认证效率,加强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提升保障发展能力;大力推广和应用安全优质农业生产资料,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定点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发展专业流通企业,建立有特色的营销体系和有活力的促销机制,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市场,增强市场服务能力,更有效地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
三、中央公布部分惠农政策
2010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目前,支持农业产业化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支持。中央财政设立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民培训、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
二是税收支持。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对部分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是投融资支持。金融机构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点,不断改善金融服务,缓解龙头企业融资难题。
四是贸易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对符合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条件的龙头企业出口项目融资予以贴息。降低重点龙头企业成立进出口公司的门槛,适当放宽其经营范围。为支持出口型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部每年会同商务部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推荐一批龙头企业。
第三节 行业 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 研究
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 行业 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
单位:%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