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陶瓷辊棒产品分类与构成 分析
陶瓷辊棒的分类参见《碳化硅特种制品反应烧结碳化硅辊棒》(JB/T10615-2006):
1、形状代号和规格尺寸。
1)夹具固定系列
(1)外卡固定式辊棒。代号:RBSIC-RW,其a型、b型形状尺寸见下图:
RBSIC-RWa型辊棒形状图
RBSIC-RWb型形辊棒状图
RBSIC-RW辊棒尺寸数据
(2)内撑固定式辊棒代号:RBSiC-RN
RBSiC-RN型辊棒形状图
RBSiC-RN型辊棒的尺寸数据
2)销式固定系列
(1)销孔固定式辊棒代号:RBSiC-RK,其a型、b型形状尺寸如下:
RBSiC-Rka型辊棒形状图
RBSiC-Rkb型辊棒形状图
RBSiC-RK辊棒尺寸数据
(2)销槽固定式辊棒代号:RBSiC-RC,其a型、b型形状尺寸如下:
RBSiC-RCa型辊棒形状图
RBSiC-RCb型辊棒形状图
RBSiC-RC辊棒尺寸数据
2、产品标记
辊棒的产品标记信息
此外,一些厂商也有自己对产品的分类,例如:
按下游分:可分为适合生产瓷片、陶质砖瓦、玻化砖、日用陶瓷、色料等产品的辊棒。
按照辊道窑预热带、烧成带、冷却带以及烧制不同产品的要求,还可分为:适合辊道窑中低温段烧成的VF系列辊棒、高温段烧成的DF辊棒及GF辊棒,还有专为窑炉急冷带配备的VJ抗弯辊棒等。此外,还有KF型低蠕变抗侵蚀陶瓷辊棒,它具有很强的抗酸碱腐蚀及抗油渣、熔渣侵蚀特性,特别适用于重油、混合油、渣油、焦油、水煤气等为燃料以及碱性气氛较强的辊道窑使用,在目前能源紧缺、价格上涨、企业使用低值燃料的情况下,使用KF型系列辊棒的企业用户可谓有备无患,获得更大的燃料选择空间。
第二节 国内陶瓷辊棒产品 技术工艺 应用 分析
目前,我国已掌握了先近的陶瓷辊棒生产工艺和技术,部分产品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佛山市三英公司辊棒目前不仅可完全取代同类进口产品占据国内高端市场,而且出口到包括西班牙、埃及、印度、中东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泰国市场占有率达到70%,越南也占到50%,西班牙SICC公司反映,三英辊棒在西班牙的市场占有率可提高到60%左右。
第三节 国外陶瓷辊棒产品 技术工艺 应用 分析
一、美国
美国俄亥俄洲立大学早在1894年就开始了针对生产的陶瓷工程教育。到1950年,有18所大学开设了陶瓷工程系。1960年前后,陶瓷工程教育发生了转变。其范围拓宽到各种人工合成材料。80年代强调生产工艺、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陶瓷工程师们不仅从事传统陶瓷的开发,而且还开发电子工业用的高技术陶瓷。
二、日本
日本是一个陶瓷生产技术水平很高、拥有高科技开发能力及一批名牌产品的陶瓷生产大国。近年来日本陶瓷业界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取得许多成效。
在日本由于熟练工人数减少及难以招聘到新工人,目前在所有陶瓷生产工艺流程方面正在大幅度采取全自动化设备与机器人操作方式。在成型与彩绘技术方面,已出现全自动成型,微波干燥坏体、丝网印刷、填充式印花等新技术,精确度与效率都有很大提高。即使是过去以手工制作与手工彩绘的陶瓷制品,现在也采取机械方式生产。如高压注浆成型、干压成型、喷彩印花等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日本陶瓷产品的施釉设备、全部采用了工业化机器人。这种施釉机器人可以根据产品的形状、部位,选择不同的施釉动作程序化装置进行施釉,可控制施釉部位与厚度。
在烧成方面,日本陶瓷企业使用了高热效率的轻型化烧成窑炉及轻质窑具,过去使用的匣钵已停止使用。这种窑炉可实现快速烧成,仅用4-6小时即可完成烧成任务。一些规模小的陶瓷厂使用的梭式窑炉也普遍实现了烧成温度、气氛的自动控制。由于窑炉内衬使用了绝热性高的陶瓷纤维材料,窑炉的热利用效率提高。窑炉上装置有强力喷枪及控制装置,可以实现精确的烧成工艺。生产规模大的陶瓷企业均采用了还原焰烧成辊道窑。这种辊道窑炉快速烧成时间仅为4小时,而且具有温度均匀等特性。
三、欧盟
无论是隧道窑还是辊道窑烧成,欧洲企业均已实现装窑,开窑及烧成控制的自动化。
欧洲目前采用的窑炉,多属轻型化与全纤维化,节能效果好。由于对窑炉结构、窑车及窑具的不断改进,使用寿命延长。除早已实现坯料、釉料、色料生产高度专业化分工外,干法成型与新型湿式压力成型方法,新颖釉色与器型、高科技智能卫生洁具等也都取得进展。
第四节 我国陶瓷辊棒产品技术应用成熟度解析
目前,我国国陶瓷辊棒产品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新的生产工艺被很多陶瓷辊棒厂商运用于产品生产过程中,迅速的转化成了产品优势。
第五节 陶瓷辊棒产品 技术工艺 与市场应用关系 分析
由于陶瓷辊棒产品的技术研发往往是由企业和 研究 机构共同完成的。所以产品研发的市场应用导向性很强。研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都是针对目前市场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缺陷和产品本身的不足进行的。
第六节 不同类型生产工艺优缺点比较
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虽然成本较低,但产品质量低下,和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经过近年来,一些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改进。目前,我国企业的生产工艺已大为提高。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