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内氨纶产业主要技术成果
2009年,南通华盛高聚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熔纺氨纶切片及交联剂”项目成功通过了专家鉴定。华盛公司于2007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在取得了熔纺氨纶基础 研究 理论、 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熔纺氨纶切片和配方与工艺技术,建立了一条采用PCS控制系统和MES质量控制系统、年产1500吨切片的生产线,产品经过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性能检测及国内熔纺氨纶用户的纺丝试验检测,各项性能指标及产品可纺性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该成果在纺丝级氨纶切片中试生产的传质、传热和聚合反应的PCS控制以及MES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及产品可纺性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该成果的产业化将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对熔纺氨纶切片的技术垄断,并对氨纶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烟台氨纶公司开发的“湿法间位芳纶短纤生产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烟台氨纶继2001年“氨纶纤维产业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再次捧得国家科技重奖。
间位芳纶(又称芳纶1313)是目前世界上有机耐高温纤维中发展最快的高附加值、军民两用特种纤维,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阻燃性、电绝缘性和耐辐射性,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通讯、环保、化工和海洋开发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材料。
第二节 国外氨纶产业主要技术成果
氨纶的 研究 最早始于德国,1937年由德国Bayer(拜耳)公司第一次合成出聚氨酯类聚合物,并申请了专利。美国DuPont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最先采用干法纺丝路线进行了氨纶的工业化生产,最初称为“T–80”,l962年以商标“LYCRA”(莱卡)进行全设计规模的聚氨基甲酸酯粘结丝、复丝的生产。与此同时,美国橡胶有限公司推出由聚酯–聚氨基甲酸酯制成的粗支圆形单丝,商品名为“Vyrene”,1963年日本东洋纺公司开始了商品名为“Espa”的氨纶生产。
第三节 氨纶产业技术 研究 热点
目前,广泛运用的氨纶整理技术主要是以杜邦(Dupont)公司1959年申请专利为基础的。杜邦公司的整理技术是低粘度含硅有机树脂(一种润滑剂)结合硬脂酸镁(一种保持纤维聚集状态的防滑剂)作为分散稳定剂的硅树脂、第二种防滑剂和适量的抗静电剂。目前应用的氨纶整理技术与此相似:主要的润滑剂仍是低粘度硅树脂,但是随着氨纶纤维细度的降低,所应用的硅树脂粘度也应有所降低。防滑剂仍以硬脂酸镁为主,尽管人们已经实验过很多材料,但还没有一种材料可以代替硬脂酸镁。在特殊的应用中,往往使用第二种防滑剂,但氨纶整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继续发展稳定的(无沉淀)小颗粒硬脂酸镁分散体。目前在稳定分散剂和优化防滑剂性能方面开展的工作主要是控制分散颗粒的尺寸。当分散颗粒的平均尺寸从15微米减小到8微米甚至1微米左右时,材料的摩擦性发生了变化,防滑性能得到了提高。在今后一段时间,稳定分散剂和优化摩擦性能与防滑性能仍是主要的工作。分散助剂、微粒尺寸的控制、微粒形状的控制、微粒表面改性、产品的结晶度和微粘形成的方法等工作必须由化学工程师作出不懈的努力,以优化产品的性能。
随着纤维纺纱、络筒和加工速度的提高,氨纶纤维的抗静电技术日益受到关注。问题的关键是在氨纶纤维的无水和拒水整理时确定合适而有效的抗静电剂。材料的性能必须能满足最终应用和所用纤维表面的要求。然而,目前已有的一些抗静电剂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纤维及各种应用场合的要求。随着整理的复杂性,人们 研究 了一些功能的助剂。有待 研究 的功能包括:流变学改性、分散剂的稳定性、摩擦性能改性。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