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贫血疾病现状
一、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亦均降低。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在亚洲,有大约1/3的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存在维生素A缺乏的亚临床表现,从而导致许多死亡和残疾情况的发生(例如失明和夜盲)。在过去10年中,仍有近10亿亚洲家庭,没有得到普及食盐倡议的保护,有1/3的亚洲家庭受到缺碘的困扰。缺铁性贫血影响着60%的育龄期妇女,及40~50%的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一年级学生。此外,世界上有3/4的微量营养元素缺乏者生活在亚太地区。
我国平均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20.1%,儿童为31%,孕妇为29%,全国约有2亿人口患缺铁性贫血。卫生部日前通报了在北京等七省、自治区、市启动铁强化酱油项目的进展状况:铁强化酱油项目实施三年,试点地区贫血患病率在原有的基础上下降30%以上。
我国缺铁性贫血高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人民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人体摄取铁85%以上来自植物性食物,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通常非常低。同时植物性食物中含有许多铁吸收的抑制因子,如草酸等成分,可以明显抑制铁的生物吸收和利用。特别是菠菜当中的草酸含量要比其他的蔬菜高很多,所以不建议儿童多吃菠菜。尽管这些绿色蔬菜是含铁的,但是补铁不能依靠含铁量很高的蔬菜。
二、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简称海贫或海洋性贫血,于1925年由Cooley和Lee首先描述,最早发现于地中海区域,当时称为地中海贫血,国外亦称海洋性贫血.实际上,本病遍布世界各地,以地中海地区、中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地区发病较多.在我国以广东、广西、贵州、4川为多.这是一类由于常染色体遗传性缺陷,引起珠蛋白链合成障碍,使一种或几种珠蛋白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因而红细胞易被溶解破坏的溶血性贫血.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建议本病的名称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习惯上仍称为地中海贫血,简称海贫也称海洋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地贫)是一种遗传病,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国家及亚洲地区,我国的广西、广东和海南为地贫高发区。主要有α地贫和β地贫两大类,又可分为静止型基因携带者、轻型、中间型及重型四等级。正常的情况下,每个人会拥有两组正常的血红蛋白基因;一组来自父亲,另一组来自母亲。如果从父母处遗传了一个或多个不正常的基因,就可患上地贫。地贫一定由父母遗传,它是不会传染的。静止型基因携带者无贫血,轻型地贫仅有轻度贫血,多在体检时才发现,这两型患者大多数都不会知道自己带有这种遗传基因。中间型患者中度贫血,可接受药物治疗和脾切除手术,提高血红蛋白,但仅仅是改善贫血,不能治愈,相对较重的还要输血。重型地贫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重型α地贫在孕后期或一出生便死亡,重型β地贫出生后3-6个月发病,他们需要终生定期的输血和接受除铁剂治疗。
每年,世界上有十万个重型地中海贫血儿童出生。在广西重型、中间型、轻型和极轻型地贫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0%,在一千万左右,每年有近万个重型地中海贫血儿童出生。
全世界至少有1.5亿人携带血红蛋白病基因,本病在我国较常见,据10年来在28个省市自治区近100万人口普查资料发现: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发病率为0.33%,α地中海贫血的发病率为2.64%,β地中海贫血的发病率为0.66%,南方的发病率较北方高,须特别指出的是:在我国南方如何防治地中海贫血是关系到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实现优生优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了骨髓造红细胞的代偿能力而出现贫血,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
血循环中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不断地破坏与清除,新生的红细胞不断由骨髓生成与释放,维持着动态平衡。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的生存时间有不同程度的缩短,最短只有几天。当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溶血增多时,如果原来骨髓的造血功能正常,那么骨髓的代偿性造血功能可比平时增加6~8倍,可以不出现贫血。这种情况叫“代偿性溶血病”。如果骨髓的代偿造血速度比不上溶血的速度,那么就会出现贫血的表现。
其发病情况,国内溶血性贫血约占同期贫血病人的10%~15%,1975年日本调查,溶血性贫血总发病率为1.03/10万~3.66/10万人口,其中遗传性溶血病约占55%。不同溶血病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的发生率不同,例如北欧人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高达20/10万一30/10万人口,而镰状细胞贫血、异形红细胞增多症则主要见于黑种人。在各种溶血性贫血中,异常血红蛋白病的调查 研究 较为广泛,我国已于1964年首次开展了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异常血红蛋白病的调查,其发病率为O.309%,对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在国内普查的结果,发现在广东、广西、四川等地的发生率较高。
四、老年人贫血
老年人贫血主要有慢性病贫血、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3种,分别占贫血总人数的43.6%、36.3%和8.1%。它们都会让人头痛、耳鸣、眩晕、嗜睡、等症状。老年人贫血很多都属于缺铁性贫血。
老年人群贫血患病率较高,这可能与老年人对铁的吸收利用更差有关。我国居民膳食中血红素铁来源很少,必要时可用强化食品来解决。在给贫血者补铁时,应同时补充维生素A,以使铁的吸收增加。
北京的老年人贫血患病率是50%,广州的老年人约有55%患有贫血,可见问题是十分严重的。
五、儿童贫血
在我国,贫血是妇女儿童的常见病,也是儿童除肺炎、腹泻、佝偻病之外的“四大疾病”之一,这一现象目前已引起有关 研究 部门和专家的重视。
贫血人体健康危害很大,而对生长发育较快的胎儿、婴幼儿和少年儿童危害更大。贫血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眼睑和唇舌色淡、头晕乏力、心慌气短、头昏眼花、精神萎靡、睡眠不佳、胃肠胀气等,患贫血后,婴幼儿会出现食欲减退、烦躁、爱哭闹、体重不增、发育延迟、智商下降等,学龄儿童则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
对全国29个城市儿童健康状况的调查:7岁儿童的贫血发病率男孩达42.1%、女孩达44.8%,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率逐渐降低,但12岁的男女比例仍分别达到27%和32.9%。
六、育龄妇女贫血状况调查
育龄期妇女不仅正处在经历月经、怀孕、分娩、哺乳、避孕等的特殊时期,而且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她们的健康状况应引起特别的重视。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大量 研究 表明,孕产妇贫血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它不仅危害母亲健康,而且会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但是目前关于育龄非孕妇女贫血 研究 报道较少,本次 研究 的目的是了解育龄妇女贫血患病情况,探讨与贫血发生的有关影响因素,从而提出预防和控制贫血的干预措施,使育龄妇女健康情况得到更好的改善。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