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粳米产品市场特征
一、市场成熟度 分析
中国粳米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以东北为主要产区,同样在长江流域华中地区生产,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和上海等地,随着粳米市场的不断发展,水稻品种不断优化,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东北三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筛选推广了一批如五优1号、龙粳8号、空育131、松粳6、绥粳4、吉粳73、吉粳8l、吉粳83、吉粳88、辽粳294、辽粳9、沈农265等优质品种,其中沈阳农业大学稻作所首先提出 “三好理论”及“理想株型”超高产育种及栽培模式,先后育成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如沈农265、沈农606、沈农601等。
二、市场集中度 分析
国家粮食局统计,2009年我国大米加工企业约7687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0t以上的38个,占0.5%;400~1000t的115个,占1.5%;200~400t的570个,占7.4%;100~200t的1941个,占25.3%;50~100t的3222个,占41.9%;30~50t的1401个,占18.3%;30t以下的388个,占5.1%。
三、区域分布情况
粳稻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安徽等省。预计2010年全国粳稻播种面积1.25亿亩,同比增350万亩;产量约1200亿斤,同比增98亿斤。其中,东北三省总产541亿斤,同比增107.7亿斤;苏皖粳稻稳中略有减产,西南粳稻产量下降。
大米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稻谷主产区,属于原粮依赖程度较高的 行业 。加工企业数量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江西1273个,黑龙江1167个,湖北948个,安徽493个,辽宁419个,江苏398个,湖南352个,广东333个,四川325个,吉林314个。
第二节 粳米 行业 发展存在问题 分析
1、缺乏 行业 统一管理,难以发挥整体优势
以东北稻区为例,现有中小大米企业4 000余家,加工水平参差不齐,工艺设备差异巨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加工企业与工艺设备落后的小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并存,由于缺少 行业 自律性规范制度,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精深加工效益,品牌多、乱、杂,大多数知名度不高。多数企业由于受生产规模小的制约,无法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缺乏市场竞争力。一些小作坊流动性较大,经营不规范,滥用名牌商标,不仅给其他生产企业带来很大冲击,而且在区域内形成了无序竞争。有些地方则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加剧了企业开工不足现象。由于多渠道采购原料困难,各加工厂只发挥出加工能力的30%一40% 。
2.订单农业运作基础不牢,原料来源不稳定
加工企业原料来源主要靠市场采购,一些大米加工企业也与农民签订了订单,可实际上订单兑现率很低,使得企业原料来源没有保证,原料储备能力弱,特别是当市场粮食购销发生变化时,订单的兑现就更难以保证了,从而导致货源不稳定。
3.企业精深加工产品链条短,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中国粳米加工 行业 产品仅局限于普通大米和清洁米等初级产品,大米的进一步加工转化能力还很低,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很少,科学合理的产品结构尚有待于继续开发和完善,对米糠、稻壳、稻草等副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综合利用还没有形成规模化。
第二部分 粳米产品市场供需情况 分析
第一节 粳米市场供给能力 分析
一、产品生产现状 分析
截止到2009年底,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粳米生产企业统计结果显示,粳米产量达到1923万吨,由于中国存在很多规模小的粳米加工作坊,此部分数量未统计在内,因此下表数据比实际产量小。
2003-2010年粳米产品产量及同比增长统计表
单位:万吨
时间 | 粳米产量 | 同比增长 |
2003年 | 2962 | - |
2004年 | 3288 | 11.01% |
2005年 | 3386 | 2.98% |
2006年 | 3507 | 3.58% |
2007年 | 3585 | 2.22% |
2008年 | 3697 | 3.11% |
2009年 | 3812 | 3.12% |
2010年预估 | 3832 | 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