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草甘膦市场现状 分析 及预测
我国草甘膦 行业 生产能力在28万吨左右,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现有生产厂家近40家,数量众多,产能分散。企业最大规模达5万吨/年,最小规模只有1000吨/年。产品以出口为主,出口的多为高含量粉剂及高浓度异丙胺盐。国内市场主要以10%草甘膦胺盐为主,企业利润主要来自出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以不亏损为目的。主要生产厂家有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奇峰化工有限公司、福建三农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镇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上海开普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根据国内草甘膦扩建情况,最保守估计2008年底国内草甘膦生产能力将达到35万吨。
草甘膦作为全球销售额最大的农药品种,近年来国内外需求强劲,2004-2006年国内草甘膦生产保持产销两旺,国内外市场供应充裕,在一定时间内甚至会出现产能过剩,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草甘膦原药价格也基本稳定在28,000-32,000元/t之间。由于国内产量的快速增长,而国内市场需求又稳定增长,因此新增产能主要依靠外销消化,因此频繁遭遇国际间贸易摩擦,引发了多次反倾销调查,导致草甘膦出口价格有所起伏,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稳定,保持在相对较低的价位上运行。
进入2007年原本风平浪静的国际草甘膦市场陡起波澜,供应突然呈现紧张态势,出口价格一路飙升,自2007年1月至9月草甘膦出口价格由30000元/t一路升至41000元/t,年底的50000元/t,目前国内草甘膦价格已经上涨到80000元/t。市场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即使在传统的销售淡季,市场并没有淡下来,反而继续走强。
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量的增加和市场价格的上涨,我国草甘膦 行业 扩产迅速,已成为国内化工 行业 的一个投资热点,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乐山福华农药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兴发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大型农药生产企业的草甘膦新建及扩产项目均已动工或处于酝酿阶段。在未来5年内,国内还将 规划 数个草甘膦新建和扩产项目,若都能付诸实施,我国草甘膦产能将增加10.6万t/a,即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30%左右,预计将达到45.6万t/a左右。
随着国际上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草甘膦在国内的应用不断推广,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预计市场需求会以15%速率增长。随着我国草甘膦 行业 技术不断进步, 行业 国际竞争力会逐步增强,加上我们特有的低成本优势,我国草甘膦 行业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最终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草甘膦生产国和出口国。随着 行业 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有原料优势的大企业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 行业 的主力军,会有一批缺技术、少资金、产品单一,又没有原料优势的企业在竞争中将被淘汰出局, 行业 集中度会逐步加大。
第二节 草甘膦产品产量 分析 及预测
2006年底国内草甘膦生产能力达到23万t/a,2007年底国内草甘膦生产能力达到28.7万t/a左右,我国草甘膦主要生产路线有甘氨酸法和IDA法,其中甘氨酸法路线产能约占75%左右。预计2008年底我国草甘膦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35万t/a左右。
2006-2010年国内草甘膦产能及预测表
单位:万吨
2002-2010年国内草甘膦产量及预测表
单位:万吨
2002-2010年国内草甘膦产量增长及预测图(万吨)
第三节 草甘膦市场需求 分析 及预测
2003-2010年我国草甘膦产品需求量
分析
及预测表
单位:万吨
2003-2010年我国草甘膦产品需求量增长及预测图
单位:万吨
近年来由于国际草甘膦主要企业产能没有扩建,国际市场需求缺口很大。我国很多草甘膦企业产能不断扩大,并且投资新建本 行业 企业也很多,产量逐年增加。这些年,我国本国市场草甘膦一直供远远大于需求,很大一部分用来出口,满足国际市场。按目前情况看,未来几年内,我国市场还会保持供大于求的局面,并且出口量也会增大。
第四节 草甘膦消费状况 分析 及预测
草甘膦作为内吸传导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具有优异的除草性能,自1971年被美国孟山都公司率先研制成功后,在除草剂市场上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主要用于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田间除草、非耕地除草、免耕作物种植,如用于玉米、棉花、大豆田和非耕地,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莎草科、阔叶杂草、藻类、厥类和杂灌木丛,对茅草、香附子、狗牙根等恶性杂草的防效也很好,因而广泛应用于森林、橡胶园、果园、茶园、桑园、甘蔗、农田、森林防火隔离带、边境防火要道以及铁路、机场、仓库、油库附近和牧场更新方面的除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紧张引发生物能源开发力度加大,基于可再生能源战略目的,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生物燃料,推广应用由甘蔗、玉米和其他转基因能源作物产生的燃料乙醇以及主要是从大豆、橄榄、棕桐等油料作物中产生的生物柴油。而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如大豆、玉米等的创制和大面积种植,带动了全球对草甘膦的需求持续增加。尽管目前就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问题的争论仍在进行,但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200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猛增1200万公顷,增幅为13 %,达到了1.02亿公顷,首次突破1亿公顷大关。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首次超过了1000万户。1996年到2006年的累计种植面积超过了5亿公顷,达到5.7亿公顷,前所未有地实现了60倍的增长。同时全球农药市场有向农业生物技术市场(或称转基因作物市场,包括耐除草剂和抗虫种子的销售及技术服务)转移的趋势。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发展,将大大推动了草甘膦、草按膦等非选择性除草剂的发展。草甘磷可施用面积将会有明显的扩大,消费量也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农作物产品种类上看,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高增长,引起草甘膦需求强劲增加。预计近年来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仍会有10%的增长,再过10年或更长时间全球主要农作物种植都用上抗草甘膦转基因技术,届时草甘膦原药需求量将达到150万t/a以上。总之,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会给草甘膦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从农药产品本身看,我国农药产品结构的“三个60 %”现象依然突出,即农药产品中杀虫剂占6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60 %、有机磷杀虫剂中高毒农药占60 %。但草甘膦作为目前全球产量最大的除草剂品种之一,在产品档次上具有典型的反“三个60%”特征,即具有低毒、无残留等特征。此外,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广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对于传统的翻耕将杂草埋于地下达到除草的目的,免耕则大多通过喷洒除草剂控制杂草,由此也将使草甘膦成为无替代产品,应用领域更为广阔。
目前,世界农药市场销售额高达300亿美元左右,全球除草剂共约有600个品种,其中草甘膦占全球除草剂总量高达30%,市场销售额约为150亿美元,占整个农药市场的50 %。
草甘膦作为一种广谱灭生性除草剂,是全球产量最大的农药原药除草剂品种,占整个除草剂市场总量的30%,已连续多年占据世界农药销售额首位。近年来,草甘膦由于其高效、广谱、低毒以及无残留等特点,以及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引发世界各国生物能源开发力度加大,导致大豆、玉米等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对草甘膦等除草剂需求量大幅增加,市场价格随之迅速攀升,销售量也以每年接近20 %的速度递增,目前国内外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五节 草甘膦价格趋势 分析
草甘膦从2001年至2003年处于低谷,2004年至2006年价格小幅回升,2007年以来,草甘膦价格持续上涨,而2007年4月后一路高歌猛进,12月达到7.5万元/吨左右,2008年1-2月更是达到8-8.5万元/吨左右,产品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状态。
2003年-2008年我国草甘膦价格趋势图
2008年-2009年草甘膦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位。
一是需求增加。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带动草甘膦需求增加;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同时农业耕作逐渐向精耕细作、机械化及免耕作业方式发展,对农药的要求提高,对性能优异的草甘膦需求增加;再加上清洁能源,如燃料乙醇等的发展,促进玉米需求量增加,带动草甘膦需求量增长。
二是供给减少。孟山都停止了两条草甘膦生产线,马来西亚减产,导致产量出现缺口,国内草甘膦供不应求。而国家发改委要求,从2006年7月1日起,申请农药企业核准的注册资金最低要求增加2倍,提高了农药 行业 的准入门槛,预计“十一五”期间农药生产企业将大幅度减少。
另外,草甘膦生产成本呈上升趋势。其主要原料黄磷被列入资源消耗型、高能耗产品,2006年度黄磷生产企业因电力供应不足导致产量不足,而2007年的节能减排政策更增加了磷化工的生产成本,黄磷价格上涨增加了下游产品的成本。伴随国际油价攀升,溶剂、基础化工原料等成本增加,且部分原材料被列入“化学危险品”、“剧毒品”目录,加上高速公路限速限载,导致原材料及产品运输成本上升。从出口情况看,国内草甘膦近80%出口,2007年7月1日实施出口退税新政策,退税由11%降至5%,加之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压力增加,但中国企业是除孟山都公司外草甘膦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商,退税损失必将转嫁给采购方。
第六节 草甘膦进出口量值 分析
2004年起,孟山都的产能已无法满足美国、加拿大、欧盟、巴西等传统市场,美国草甘膦企业开始从我国进口草甘膦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一跃成为2006年我国草甘膦出口的最大国家。
我国草甘膦的产量和出口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出口量占总产量的70-80%左右,我国草甘膦原粉主要供应给阿根廷等南美和欧洲国家和地区,国内新安化工等主要企业产品也进入除上述以外的北美和澳洲市场,由于缺少在进口国注册,中国草甘膦的出口大多通过第三方完成。
2004-2007年我国草甘膦出口量情况(万吨)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