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感传感器(长度计量)市场现状 分析 及预测
1、量仪产品市场概述
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量仪制造业的发展。我国量仪 行业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开发能力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除日本外第二大量仪生产国。国内主要的生产商有上海耀华称重系统公司、三门峡中原量仪股份有限公司、赣州动力机械厂、上海量具刃具厂、三门峡中原精密有限公司、成都成量集团公司等。
我国传统机械式量具以卡尺为主要代表,经历了从游标卡尺到带表卡尺的发展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带表卡尺月产量达到了几万件,品种规格达几十个,出口量成倍增长,主要出口到欧洲、北美洲。我国的卡尺全面达到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水平。近年来,我国数显量具和数字测量仪器仪表有了较快的发展,在数字化数显位移传感技术和产品中,当今主要有光栅、感应同步器、容栅、磁栅和球栅等。在我国汽车、压缩机、家电制造业等产品零部件的生产流水线上,数显量具也得到了很好应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量仪 行业 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光栅类数显产品产量约占世界市场的30%,容栅类产量约占世界市场的20%。随着国际市场量具数显化率的提高,我国数显量具的出口高速增长,机械量具的出口量逐年减少,我国机械量具的出口量已从2000年的825万套下降至2004年的335万套,数显量具的出口量从2000年的25万套增长到2004年的110万套。2010年预计全国数显量具产品出口量将达400万套。2005年全球生产各种数显量具仅有700万套,其中我国生产的数显量具就有220万套,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根据对国际市场的需求 分析 ,到2010年全球对数显量具的需求量将达到2000万套,而且其中技术含量高、性价比优的产品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来3-5年国内量仪 行业 需求将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每年新增的市场需求达7.5亿元;其中,电子数显量具量仪增长超过30%。
2、电感传感器市场现状
在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中,现代测试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已成必然发展趋势,而测试系统的最前端是传感器,它是整个测试系统的灵魂,被世界各国列为尖端技术,特别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IC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与可靠的科学技术基础。近20年来我国电感传感器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有不少传感器走上市场,但大多数只能用于测量常用的参数、常用的量程、中等的精度,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而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电感传感器不论在品种、数量、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电感传感器的生产企业和数量都比较少,国内目前最大的电感传感器生产企业为广陆数测,其电感传感器的年产量占到国内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近几年电感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制造中的精密检测。与机械开关相比,电感式传感器具有完美的先决条件,无接触和无磨损的工作方式及高的开关频率和开关精度。此外,它们抗震荡、防止灰尘和潮湿。电感式传感器可以无接触地检测所有的金属。电感传感器在国外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近些年发展较快,而我国由于数控机床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加上国内电感传感器在技术方面发展滞后,使得目前国内电感传感器的在机械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不足5%。国内电感传感器60%以上的产品都出口到国外,而国内一些大型机械工业生产企业用到的电感产品则以国外高精密度仪器为主。从近几年我国机械制造 行业 电子测量技术的需求发展来看,电感传感器在各种制造业,尤其是传统机械制造业中,正以强劲的势头替代传统的机械量具和气动量具,成为生产现场使用中占主导的先进测量器具。
3、电感传感器发展预测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为电感传感器性能提升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随着我国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感传感器未来将克服响应频率较低的缺点,在非接触检测场合的应用将逐渐扩大。同时随着我国机械加工 行业 生产过程中零部件精度要求的提高及 行业 数控机床使用的普及,电感传感器具备高精度检测的特点将使得工业生产水平得以提高。根据近几年国内电子量仪 行业 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全球电子测量量仪的产量来看,预计我国电感传感器 行业 未来几年规模和需求的增长速度都将超过20%。
第二节 电感传感器(长度计量)产品产量 分析 及预测
我国电感传感器产品总体上产量不大,但 行业 产量增长速度较快,从2004年起年产量增长速度超过20%。近几年我国机械加工 行业 对机床设备的更新改进,使得量仪 行业 看好了精密电子量仪产品的发展,原有企业产能的扩大和 行业 新进入者的增多使得产品产量增长较快。目前产品国内产量分布主要集中在江浙、广东、广西等地,这也是由于这些地区是我国微电子技术发展较快和厂商比较集中的地域。我国电感传感器目前的应用量较小,但其 行业 未来市场需求较大,同时国内生产技术也在逐步完善,预计未来几年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带动下 行业 产量年增长速度将在20%以上。国内高档产品的产量比例将有所提高。
2003—2010年电感传感器产品产量 分析 及预测表
单位:万只
年份 | 产品产量 | 增幅 |
2003年 | 34 | - |
2004年 | 41 | 20.28% |
2005年 | 52 | 25.34% |
2006年 | 63 | 22.08% |
2007年 | 80 | 27.32% |
2008年1-8月 | 77 | - |
2008年e | 96 | 19.27% |
2009年e | 118 | 23.51% |
2010年e | 148 | 25.38% |
2003—2010年电感传感器产品产量 分析 及预测图
单位:万只
第三节 电感传感器(长度计量)市场需求 分析 及预测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重工业化阶段,政府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强调自主创新,作为装备制造业"工作母机"的机床 行业 将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崛起。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对计量检测工具的质量及技术含量要求不断提高,这使得电感传感器的需求空间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现有运转机床460余万台,随着我国机械加工企业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加工精度,降低加工成本提出的要求,必须采用高精度度量仪来装备和改造现有传统机械加工产业。因此,国内电感传感器的需求量将不断扩大。目前我国电感传感器的普及率还不到5%,严重落后于当前制造业产业结构快速发展和升级换代的需要,其空间很大。另外、电感传感器在冶金、电力、纺织等 行业 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
2003—2010年电感传感器产品市场需求及预测表
单位:万只
年份 | 市场需求量 | 增幅 |
2003年 | 66 | - |
2004年 | 77 | 16.87% |
2005年 | 95 | 22.37% |
2006年 | 115 | 20.93% |
2007年 | 141 | 23.01% |
2008年1-8月 | 132 | - |
2008年e | 165 | 17.27% |
2009年e | 203 | 22.71% |
2010年e | 256 | 26.09% |
2003—2010年电感传感器产品市场需求及预测图
单位:万只
预计今后几年我国电感传感器的市场需求年增长率将达到20%以上,到2010年,国内的年需求量在256万只左右。
第四节 电感传感器(长度计量)消费状况 分析 及预测
2003—2010年电感传感器产品消费量及预测表
单位:万只
年份 | 表观消费量 | 增幅 |
2003年 | 42 | - |
2004年 | 51 | 20.92% |
2005年 | 65 | 27.14% |
2006年 | 80 | 23.51% |
2007年 | 99 | 24.30% |
2008年1-8月 | 93 | - |
2008年e | 116 | 16.70% |
2009年e | 140 | 21.11% |
2010年e | 173 | 23.44% |
2003—2010年电感传感器产品消费量及预测图
单位:万只
我国电感传感器消费分布
近几年我国电感传感器的表观消费发展较快,年增长率在20%以上。从消费领域分布来看,产品消费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 行业 中。另外冶金、矿山 行业 的消费量也比较乐观。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中企业对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加强。尤其是在机械制造、冶金、化工 行业 ,往往产品的生产都是通过生产流水线的操作来完成的,这些过程中对企业电气化控制和生产精度化控制的要求非常严格。而电感传感器的限位保护、定位检测、信号传送、自动计数、测速等作用使得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生产精度得到很大的提高。随着国内工业生产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和建设,未来企业发展过程中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投入将会加快,这将促使我国电感传感器产品的消费。
第五节 电感传感器(长度计量)价格趋势 分析
国内市场上电感传感器产品整体价格水平较高。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上进口产品较多。近几年随着我国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国内生产的电感传感器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低档产品的比例逐渐下降,这也使得整体价格水平上升。从单个产品的价格变化来看,近几年电子元件产品价格上涨,铜价格上涨都使得电感传感器的生产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了电感传感器价格的上涨。而随着国内市场对精密量仪的需求增长加快,在未来一段时间电感传感器的需求增长也将促使其价格的上涨。
第六节 电感传感器(长度计量)进出口量值 分析
国产电感传感器整体水平不高,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由于价格优势及国外市场需求量大,国内产品60%以上都用于出口。而国内一些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使用的电感传感器大多是从国外进口。整体上我国电感传感器进出口额的差额很大。
2003—2007年电感传感器进出口统计
单位:万只
年份 | 进口量 | 增幅 | 出口量 | 增幅 |
2003年 | 30 | - | 22 | - |
2004年 | 34 | 14.21% | 25 | 10.89% |
2005年 | 40 | 16.03% | 27 | 8.71% |
2006年 | 47 | 18.52% | 30 | 13.36% |
2007年 | 54 | 15.01% | 35 | 16.17% |
2008年1-8月 | 47 | - | 31 | - |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