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单体导线架上游 行业 主要是铜合金带加工 行业 。由于铜基材料具有导电、导热性能好,价格低以及和环氧模塑料密着性能好等优势,当前已成为主要的引线框架材料,其用量占引线框架材料的80%以上。导线架厂商对客户之定价与铜价避险策略因而显得相当重要。根据伦敦金属交易所资料,铜价自2003年10月超过2,000美元/吨后,曾涨达8,000美元/吨,再跌至2007年2月每公吨达5,600~5,700美元,然自2007年3月份起又再度回涨至8,000美元/吨。
2006年中国的铜精矿含铜、精铜、铜材产量均大幅增加。其中铜精矿含铜产量增幅继续扩大,达到75.54万吨;精铜产量也大幅增长了16.08%至299.9万吨。
2006年中国的铜加工材产量为506.54万吨,同比增长了8.5l%,增幅较上年同期的12.07%继续回落。2006年中国的精铜表观消费量约为363.7万吨,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但考虑2006年国内铜库存的变化,2006年国内实际铜消费量要高于2005年。
2007年,我国精炼铜产量和矿产量分别达到344.14万吨和85.6万吨,同比增长17.8%和18%。同时, 行业 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分别有60万吨铜粗炼产能和70万吨铜精炼产能投入生产,目前已形成420万吨精炼铜产能。
中国对铜金属的旺盛需求与国内铜资源短缺形成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连续出台有关铜产品进出口税制调整措施,“宽进严出”政策在2007年已充分体现了其作用。本年度内铜精矿、精铜、含铜残料(再生铜)进口都创历史新高,全国1—11月铜加工材进口量为92.26万吨,同比下降3.4%;预计全年铜加工材进口量与2006年基本持平,而铜加工材出口全面回落(精密铜管除外),全国1—11月铜加工材出口量为45.32万吨,同比下降11.8%,说明一年来国家有关铜的 产业政策 对缓解铜的供需矛盾、稳定国内铜价起到了重要作用。
导线架铜带产品的生产由日本厂商占据着主导地位,其生产量约占全球50%左右,主要生产厂商包括三菱伸铜、神户制钢、古河电工、日立电线、同和金属、住友金属等企业。其他主要生产商还包括美国的奥林黄铜、德国的维兰德、KME、德马克、法国的格里塞、韩国的丰山及中国的洛铜集团等。
目前国内铜板带材高端产品尚需进口。框架铜带进口量约占国内需求量的70%以上,这其中大部分为德国维兰德的产品,约占进口量的70%,其余为日本、韩国产品;国内供应不足30%,且主要为电子分立器件用引线 框架铜带,高端产品如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铜带大部分依赖进口,进口方为日本、韩国和德国;引线框架用FeNi42合金基本从日本进口,TO系列用KFC铜带绝大部分从日本、韩国、德国进口;其中异型带国内仅洛阳铜加工集团可以批量供货。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半导体 行业 在2004年经历了强劲增长,2005年全球半导体 市场发展 有所趋缓,根据WSTS(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的数据,2005年全年销售额为2274.84亿美元,同比增长6.8%,其中,集成电路市场为1,927.98亿美元,分立器件(含光电子器件)市场为346.86亿美元。2007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销售收入将达到2673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7.9%。
据SIA(半导体产业联盟)统计,2008年1月-9月,半导体业累计销售额达1964亿美元,同比增长4%。据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统计,全球半导体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7年为592亿美元,2008年同比下降27.3%,为490亿美元,而2009年比2008年将再下降34.1%,为323亿美元。2008年全球半导体设备的销售额为311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25%,而2009年的销售额将比2008年下降高达49%。根据SIA的最新数据,2008年全球半导体业将下降2.8%,为2486亿美元,2009年半导体业弱势已成定局。
2005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4,737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25.7%,相比2004年市场规模增长25.8%,大大高于全球半导体市场同期6.8%的增长率。2007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517亿美元,与2006年的430亿美元相比增长20%。而2006年的涨幅为15%。
近几年来,我国半导体产业以年均增长超过30%的速度发展,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体。
预计2009年中国半导体市场下降5.8%,至720亿美元,低于2008年时的765亿美元。iSuppli公司记录的唯一一次下滑是在2008年,当年销售额仅下降0.1%,对于该市场来说这相当于持平。这样幅度的下滑,对于长期被视为全球半导体市场强力可靠的增长发动机的中国来说,是非常惊人的。即使在2001年全球半导体营业额下挫28.6%之际,中国半导体产业还设法实现了24.4%的增长率。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