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基础设施概念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
第二节 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生产性、公益性、承载性、垄断性、超前性、系统性等特点。
城市基础设施的生产性,决定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有偿使用;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益性,决定了它的部门和企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承载性,决定了它必须与城市的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相适应;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垄断性,决定了它必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保持必要的竞争;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超前性,决定了在建设的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处理好它与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系统性,决定了必须保持它的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 城市基础设施在经济中的作用
1、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
2、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
3、城市基础设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一个减少污染的环境(保护环境)
4、城市基础设施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防灾救灾)
5、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
第四节 我国城市建设 行业 的现状
一、城建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据测算,我国的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每年需要投入3000亿元到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总投资大约需要51000亿元到85000亿元。
在新通过的《国家高速公路网 规划 》中,我国计划用30年完成由北京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高速公路大通道。这条大通道总规模约8.5万公里,静态投资2万亿元人民币,而这个投资的力度将随计划建设的进度而变化,2010年前,每年的年均投资大约在1400亿~1500亿元人民币,每年增加3000公里左右。
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铁路在建项目总金额已达5000亿元,今年还将继续增加。
交通部统计显示,去年以来,外商投资我国道路运输业项目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新立项的47个项目中,外商出资更是占到了注册资本的51.01%,首次超过中方出资额。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5年1-2月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999亿元,占60.81%,增长55.2%。占全部固定投资八成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居然在03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直接翻番,而第一产业投资只有10亿元,下降25%,而第二产业投资占1269亿元,增长78.6%。从领域看,房地产开发、钢铁、电力、城建、化工等五个 行业 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额占全国的58.8%。由此可见,我国城建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能力提高
建设部近日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能力提高,服务功能增强。
城市供水、节水工作积极推进。城市供水总量47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9%。城市用水人口29125万人,城市用水普及率86.2%,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11升,比上年减少2升。
城市燃气供应结构继续调整。人工煤气供应总量20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总量14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6亿立方米;液化气供应总量1125万吨,比上年减少11万吨。城市用气人口25929万人,燃气普及率76.7%,比上年增加了9.5个百分点。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服务能力提高。全国城市拥有公共交通车辆25.9万标台,比上年增长9.3%。城市出租车辆90.3万辆,比上年增加1.9万辆。
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拥有城市道路20.8万公里、道路面积31.6亿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7平方米。
城市绿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8.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1%。全国拥有城市公共绿地面积2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1万公顷,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6.4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3平方米。
第五节 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不足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之前几年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惯性还没有消除,不少城市存在大拆大建现象,不少地方都仅从自身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效益出发认识问题,强调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和需要,对当前部分地区和 行业 已经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问题认识不足,都不认为本地和本 行业 属于投资增长过快的那部分。如不及时引导,很容易造成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从而影响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部分城市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突出反映在一些地区和城市脱离当地实际情况,在项目建设上存在着超财力、超需要的倾向,以及贪大求快、标准过高、拆迁规模过大等问题。具体来说,一些地方的建设项目规模超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规模过大,造成设施闲置、土地和资金浪费。当前,大规模举债搞城市建设是一些地方政府建设城市和经营城市的基本想法,但是这一想法缺乏与之配套的良性风险约束机制,容易导致地方投资超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无限度扩张,“宽马路,大广场”就是典型。不少地方建设项目投资超出了资金可支付能力,直接造成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有些地方采取压低拆迁补偿、限时搬迁等损害被拆迁人利益的做法,引发拆迁纠纷,从根本上说还会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带来不利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存在偏差有关。
三、盲目投资现象大量存在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最大程度地争取国家财政拨款,不切实际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脱离经济能力贪大求洋,或者在尚未充分调研和论证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对城市建设的经济性考虑不多。从而导致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致使城建投资效益严重流失。例如在近些年的西部大开发中,面对中央巨大资金投入,一些地方急于找基础设施项目,出现了盲目上项目、重复上项目,严重脱离实际找项目的情况,使有限的资金不能用在刀刃上。
四、大量项目投资效益差
这方面的表现很多。有的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统筹 规划 及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造成重复投资。例如乡镇自来水厂众多,有的一镇一厂,甚至一村一厂,这些水厂规模普遍较小,净水工艺、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处于很低层次,许多水厂水质很难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又如,部分城市为了追求表面的城市形象,反复更换树种、更换路灯,盲目地填沟、填河、填湖来造绿等浪费大量资金;再如,一些污水、垃圾项目的配套设施不完备,或者配套政策(主要是收费政策)不完备,不能正常运行;还有一些地方重新建、轻维护,现有设施难以在正常使用年限内充分发挥效能等。据国家审计署最近对国债项目的审计发现,526个项目中有136个项目未按签约(责任书)建成,占审计项目的25.9%;在已建成的320个项目中,有32个基本未投入运行,有18个不能正常运行,有69个未达到设计能力,有14个存在技术指标不达标问题。
第六节 城市建设 行业 的发展 规划
一、“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维护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为前提,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正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抓住"入世"和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城市建设主要奋斗目标为:
(1)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价格水平)达到705亿元,年均递增9%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元以上;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
(2)城镇化水平:全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5%以上,非农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达50%以上;沧州市区人口达到5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
(3)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16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全市人均期望寿命73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保持在3%左右,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4)可持续发展:全市总人口控制在700万人以内。主要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渤海近岸海域及河流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全市林木覆盖率19.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沧州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第七节 制约因素
一、资金问题
城建资金的增长主要靠土地出让转让金和国内贷款。按照国家目前的政策,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有限,土地出让转让金将越来越少。同时,城建维护税增加很困难。银行抽紧银根,贷款也很困难。城建资金将面临巨大的缺口。解决的办法是,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争取发行市政债券,把隐性负债转化为显性负债。
二、土地问题
目前城市建设增量土地资源供应日趋紧张,土地问题是困扰优秀的大规模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土地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整合才越来越变为 行业 的必然。在很多城市,通过政府手段进入到市场的土地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通过政府的手段拿到土地非常困难。但是每个城市却还有大量的闲置土地被大量中央企业把着。如果能盘活这些存量的土地将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制约城市建设在于土地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对城市建设形成瓶颈的是建设资金,土地制约构成制约的原因,在于利用土地可以进行银行贷款,出让土地可以获得土地转让金。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第一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第二要争取发行市政债券,把隐性负债转化为显性负债。
三、 规划 问题
如今,政策(政府行为)缺乏必要的连贯性,随心所欲,毫不瞻前顾后,应该由专家决断的事却一并由政府官员越俎代庖,决策、投资、建设三位一体,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
另外,城市 规划 还表现体现其前瞻性和连贯性,没有一个长远的 规划 必然造成盲目的重复建设。
各地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总体上是端正的,但是存在偏差。对“政绩工程”要区别对待,一届领导班子不可能无所作为,但是决不能搞那些不切实际的、只图虚名的“政绩工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管理体制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既影响效能,也造成城市建设管理的混乱。部门林立、名称不一,谁也协调不了谁。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