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船用配套设备制造 行业 现状 分析
1、世界主要的市场分布在东亚、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
世界船舶配套产业年产值约230亿—250亿美元,但主要生产厂家集中在西北欧和日本,主要的市场分布在东亚、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生产与市场分布呈现不均衡性。因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世界造船中心在欧美,欧美船舶配套业发达,占世界半壁江山约125亿美元,其中18.75亿美元配套产品出口到中国。日本配套国产化率达98%,韩国配套国产化率约85%。
欧洲因现代航海与造船业具有几百年发展史,船用设备工业最为发达。特别是西欧和北欧地区,目前,仍保持船舶主机、甲板机械、舱室设备及船舶自动化等船用设备的技术研发与销售优势。
日本在70年代中期,当日本的造船产量达到1750万总吨时,其配套工业已形成门类齐全、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很强的规模,成为世界第一船用设备生产国。1985年船用配套企业达到1080家,至今仍有600—700家。
2、船用配套设备价值比率大的设备
当今世界造船业,在船用设备中价值比率比较大的设备系统基本为:柴油机、发电机组、螺旋桨、辅助锅炉、甲板机械、操舵系统、导航及测量系统、舱室系统、辅助系统、安全及救生系统。中国在以上船用设备技术方面,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船用配套设备是影响船舶成本、性能、效益、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化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约占船价的60%至70%。各国在大力发展造船业同时,也在逐步加强船舶配套业的发展。
二、主要国家船用配套设备制造 行业 情况
1、欧洲: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作为世界重要的船用设备研发、生产基地,欧洲在船用设备各技术领域尤其是在动力推进装置、航海与通信设备系统等高技术、高附加值、尖端船用设备产品的研制上更是占主导地位。由于船用设备制造属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且利润丰厚,长期以来欧洲在该领域投资巨大,技术遥遥领先;特别是面对中国、日本、韩国配套业的竞争,欧洲企业更是集中精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目前世界船舶配套的一流产品、品牌大多集中在欧洲。
欧洲船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新产品开发、许可证技术转让,售前售后技术服务以及船用电子设备等高端产品的直接出口。日本80%~90%的船用设备技术,韩国部分、中国大部分船用设备制造技术都是从欧洲引进的。近年来,船用设备制造业出现向亚洲转移的趋势,但欧洲厂商始终没放弃产品设计、研发及售后服务的核心部分,掌控着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供应、试验试制的能力,并不断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保持技术上领先的优势。
目前整个欧盟15国有船舶设备制造企业近9000家。欧洲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业产值(包括民船、军船、船舶修理、海洋工程用设备产值以及钢板、管子产值)占世界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设备销售额一半来自于欧盟以外的市场。2003年欧洲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业的产值约260亿欧元,直接雇员为27.8万人,间接提供的工作岗位达42.6万个。欧洲船用设备理事会(EMEC)预计,未来几年欧洲船舶配套业产值的年增长率约为2.5%,附加值增长率约为1.5%,从业人数将增加1%。从营业额和从业人员数来看,欧洲船舶配套业不仅超过了欧洲的造船业,也高于其他两个船用设备制造大国——日本和韩国。
2、日本:规模大、品种全、体系完整
日本的船舶配套业的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体系最完整,船舶配套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35%~40%。日本船用设备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强、技术先进、产品种类齐全并配套成龙、质量上乘、售后服务完善,在高、精、尖船用设备研制领域能够与欧洲竞争。
上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的船用设备还未获得国际认可,日本建造的出口船多配备船东指定的进口设备。70年代,日本船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交货期大大缩短,被作为优良产品广泛采用。80年代,日本的船用设备自给率达到100%,并使其对韩国、西欧和中国的设备出口额进一步扩大;此后,其船用设备制造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船舶配套业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日本政府长期不懈地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植政策措施,及其对从欧美大量引进的先进技术所进行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日本有631家船舶配套企业,其中大型企业188家,中小企业443家,从业人员3.1万人,共实现产值8011.97亿日元(约合80.12亿美元);直接出口2508.42亿日元,进口583.98亿日元。在出口产品中,船用内燃机所在地占比例最大,达1589.80亿日元,占出口总额的63.4%;其余分别是航海设备、船用辅机等。在进口产品中,舾装件所占比重最大,为42.3%,其余分别是船用辅机和船用内燃机等。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船舶配套业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产业,多数企业是多元化经营,约80%的企业兼营陆用机械产品制造。
船用柴油机制造是日本配套业的一大亮点。日本的柴油机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且日本企业具有低、中、高速柴油机、蒸汽轮机的研制能力,UE、大发、洋马等都是日本自主品牌的柴油机。目前两冲程大功率柴油机生产厂家有三井造船、三菱重工、联合柴油机、日立造船、川崎重工、神户发动机等6家企业,主要生产B&W、Sulzer和UE三个品牌的柴油机,产量占世界市场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中等功率(1000~10000马力)和小功率(1000马力以下)柴油机的主要生产厂家有联合柴油机、日本钢管、阪神内燃机、赤阪铁工所、大发柴油机、新泻原动机株式会社、洋马株式会社等。
在导航、通信、自动化设备、蒸汽轮机、船用锅炉、船用辅机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用设备研制上,日本也可与欧洲竞争,蒸汽轮机、船用锅炉、船用辅机、船用泵、电气设备、操船装置、操舵装置等都是其优势产品。近几年,日本船用空调设备、热交换器等产品产量呈上升趋势,油处理装置、液压设备、舾装件等产品产量呈上升趋势,油处理装置、液压设备、舾装件等产品产量呈下降趋势,舾装件等低附加值船用设备的生产出现向海外转移趋势。
3、韩国:船机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韩国船舶配套业起步晚、基础薄。从上世纪80年代起,韩国政府把发展船舶配套业作为整个造船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予以扶持,积极推进主机、辅机等船用设备国产化,使韩国仅用十几年时间就建立起了一个除导航、自动化等设备以外的、较为完整的船舶配套工业体系,把国产设备装船率提高到80%以上。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韩国船舶配套业与造船业保持了同步发展的势头,为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70年代,韩国船舶配套所需的配套产品大多数从日本、西欧进口。上世纪80年代,得益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保护和扶持措施,韩国船舶配套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虽然韩国建造的部分出口船由于船东指定,仍然配备进口的主机、辅机、导航设备、甲板机械等,但主机、辅机、锚链、阀等船用品的国产化取得进展。上世纪90年代,韩国生产的众多船用设备得到国际认可并装船使用,韩国生产的众多船用设备得到国际认可并装船使用,其配套产品自给率得以提高,而曲轴、油船货油泵、燃气轮机、发电机、液压系统等高附加值产品仍需从日、欧进口,LPG、LNG船的设备几乎全部进口。这一时期,由于韩国设备的价格具有竞争力,锚、锚链、阀门等低附加值产品也向日本出口。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韩国船舶配套业与造船业同步高速发展,配套产品产量年增幅由10%以上提高到20%以上。在此期间,除某些高精度的导航设备、自动化设备、大型油船用货油泵、液压控制设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用设备需要进口外,韩国生产的主机、辅机、甲板机械、舱室机械、轴系、螺旋桨等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基本自给自足并且出口。目前,韩国国产船用设备装船率已在80%以上。
韩国将船舶配套业划分为四大领域:船体、发动机、舾装和电气电子。这四大类产品实现总产值43157亿韩元,约合36亿美元。其中船体产品实现产值1474.38亿韩元,占韩国船用配套业总产值的3%;发动机产品实现产值22926.18亿韩元,占总产值的54%;舾装产品实现产值12952.33亿韩元,占总产值的30%;电气、电子产品实现产值5803.5亿韩元,占总产值的13%。2004年,韩国船用设备直接出口额为5.656亿美元,其中船体产品约占3%,发动机产品约占65.1%,舾装产品约占21.9%,电气、电子产品约占9.9%。韩国船用设备的主要出口地区是日本、中国和欧盟。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船用主机生产国,韩国的船机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韩国船用主机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6.5%。目前韩国主要的船用柴油机生产厂商是现代重工、斗山发动机公司及STX发动机公司3家企业,其产品主要是供应本国(或本集团)的造船企业。现代重工、斗山发动机公司的柴油机产量已连续多年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三、国际船用配套设备制造 行业 发展趋势 分析
1、船用大功率低速机的发展趋势
1)单机、单缸功率越来越大,MANB&W公司已推出缸径为1080毫米、单机最大功率可达9.8万千瓦的柴油机,该公司K98MC机的最大单缸功率为5719千瓦。
2)油耗、NOx排放和烟度不断降低,二冲程低速机的燃油消耗率已降至155~172克/千瓦时。
3)产品性能不断提高,平均有效压力已达1.90~1.95兆帕,最高燃烧压力为15.0~15.59兆帕。
4)通过采用电子调速器系统、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智能化电子控制系统,低速机的可靠性和操作简便性进一步提高。
目前,MANB&W公司、瓦锡兰公司分别推出了电子控制的ME型机以及RT-flex智能型机。第五,燃料多样化。为降低成本、增大动力,大功率的二冲程低速机正由烧柴油转向转重油,烧重油的主机需求量大幅增加。另外,由于采用电力推进系统的船舶在增加,柴油-电力推进发动机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2、船用大功率中速机的发展趋势
向着可靠性好、低油耗、低排放、智能化控制、功率密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系统集成化和模块化强、重量轻、可维修性强、寿命长、节能与环保等方向发展。目前大功率中速机的平均有效压力已达2.4~3.0兆帕,最高燃烧压力达16~23兆帕,喷油压力高达180兆帕,燃油消耗率则降至171~180克/千瓦时,双燃料柴油机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LNG船。此外,大功率中速柴油机的单机功率也在不断提高,5000TEU以上的集装箱船发电机组的单机功率已经达到3000千瓦。
船用大功率高速柴油机的发展趋势与大功率中速柴油机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高性能指标、高可靠性、低油耗、低排放、智能化等。近年来,国外开发的新型大功率高速柴油机的缸径一般为160~190毫米,平均有效压力为2.3~2.5兆帕,个别达到3.0兆帕,且比重轻,有些机型采用了高增压系统及共轨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使全工况性能得到改善,降低了NOx排放。德国MTU公司和美国GM公司底特律柴油机厂(DDC)合作开发的MTU/DDC400型柴油机,采用了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顺序增压系统及电子技术,其燃油消耗率为199克/千瓦时,平均有效压力为2.39兆帕。
3、甲板机械的发展趋势
向电动-液压驱动式、封闭式、自动化、集成化、遥控化、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产品具有快速、稳定、节能、可靠、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操作和维护等优点。
4、舱室设备的技术发展趋势
向节能、安全、环保、自动化、智能化、体积小、性能稳定可靠、便于操作和维护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船舶向大型化发展,大型化和特殊用途的产品不断问世。目前最大锚链直径达162毫米的超大型锚机,起重能力达320吨、变幅距离为35米的重型船用起重机,单台60~90吨/小时的船用锅炉,1500千瓦的焚烧炉已相继投入使用。
5、船舶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欧美主要船舶仪器厂家推出的一些设备,已具备导航与驾驶自动化(即由一人操纵的综合桥楼系统)、机舱自动化(即无人机舱)、液货装卸自动化、船舶消防灭火自动化、船岸信息一体化等功能。
四、国际市场的重要动态
1、韩国造船业继续强劲增长
尽管此前外界曾担心随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韩国造船业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但今年前两个月的情况显示,韩国造船业依然保持强劲增长。
08年2月份,韩国最大的造船企业——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新签造船合同金额达57亿美元,创韩国单家造船企业月度新签造船合同金额的历史最高纪录。今年前两个月,该公司新签造船合同总金额为7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8.03亿美元相比有大幅增加。
08年年初以来,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及其下属的现代尾浦造船所新签造船合同金额已占其今年全年业务目标的25%到30%。
此外,韩国其他大型造船企业如大宇造船及航运工程公司和三星重工业公司等的造船合同金额也有较大增长。 分析 人士指出,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快速增长,带动国际运输业船舶需求增加,这是推动韩国造船业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2、日本扩大船用柴油机产能
三井造船公司日前宣布,该公司旗下玉野事业所机械分厂扩建工程已完工。该厂于2007年9月投产后,船用柴油机产能将达到420万马力。为此玉野调整了2008年的生产计划,目标是生产船用柴油机500万马力。
日本国内类似三井玉野以生产MANB&W船用主机为主的企业,目前都是在扩建工厂、增加设备。日立造船柴油机工程技术公司于2007年11月完成新厂的建设后,将使柴油机燃油阀、燃油泵的生产能力提高40%。MAKITA公司目前正增加曲轴车床、大型数控龙门铣床,该公司所谓目标是在2008年具备生产70台柴油机的能力。
3、英泰克拓展挖泥船用设备市场
英泰克集团近日接获订单,为5艘“海狸”挖泥船配套电气设备。这5艘船由中国造船企业为国内船东建造,计划于明年交付。英泰克将为每艘船提供种特殊的E轴发电机/马达系统、相关的电气配电板以及控制系统。
2004年以来,英泰克通过与荷兰著名的挖泥船建造商IHCMerwede集团旗下提供配套设备的IHCEngineening&Renovation公司合作,使其在中国挖泥船用设备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文冲船厂有限公司建造的大型挖泥船“新海龙”号和“新海虎”号,就采用了英泰克提供的电气自动化系统。
该集团还获得国内造船企业的订单,为7艘挖泥船每船提供1套1640千瓦的电力马达和发电机、E轴配电板、挖泥控制台、PLC控制板。此外,该集团还将为文船公司建造的一艘舱容量比13500立方米的“新海虎”号还大、达16888立方米的自航耙吸式挖泥船打包提供电气系统,产品包括配电板、电站管理系统、恒定变频器和变压器。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