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策风险
1、2007年6月,节约能源法修订草案明确,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 产业政策 ,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 行业 ,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草案规定,国家推进有利于节能的工业 行业 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工业生产能力,建立落后生产能力退出机制;国家运用税收等有关政策,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技术、设备;运用调整出口退税等措施,控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08年2月28日修订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3、税收政策风险
电力计量产品的一些原料目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公司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公司因而可以实现较多的收益。但当国家改变相应政策,也会使公司的盈利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 技术风险
电力计量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企业现生产及拟投产的高科技产品若不能及时发展、更新,则将面临丧失技术优势,丧失竞争力的风险。
我国的电力计量产品生产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企业还存在一定问题。从技术推广方面看,小型企业接受新技术慢,而且缺少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在技术改进方面有困难。而大型企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如果国外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则国内企业将面临技术替代风险。
第三节 市场风险
1、生产成本上涨
原料成本增加的压力逐渐加大,这是电力计量 行业 面临的重大风险。此外,国内运输价格不断上升,物流成本增加。国内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工人工资福利水平不断提高,人力成本占成本的比例逐渐增大。
2、企业竞争力不足
我国仍存在不少专业化水平低,产品开发能力弱的小企业。这些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难以适应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较低。由此,使得企业在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下并不能有效传导压力,迫使企业收益水平不断下降。
第四节 财务风险
1、财务内部控制的风险
行业 大多企业建立了资金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独立稽核制度等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这些制度的建立是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有力保障。但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不断落实,检查和监督,也存在公司有关人员在执行有关规章制度时由于未能正确理解,把握和执行相关规定而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不能有效贯彻的可能,因此公司面临财务内部控制风险。
对于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债务融资、信用证项下的融资和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等的企业来说,公司原料集中采购、集中付款且单次采购付款金额较大的特点,造成公司在原料集中采购付款时点上相对的资金压力,存在一定的偿债风险。
2、筹资风险
企业的电力计量产品所属 行业 为资金密集型 行业 ,对资金的需求较大。此外,随着企业主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未来战略 规划 的实施,企业经营规模将快速扩张。企业在未来几年对资金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这对公司的融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存在企业融资能力能否满足发展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五节 经营管理风险
虽然我国电力计量产品制造企业从实力和竞争力上来讲已有很大提高,但在对细节的重视和管理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电力计量产品制造业的产品质量问题,很多表现在这一方面。因此,在产品上细节的处理上需要每个电力计量产品企业得到重视,构建一个完善的产业体系。
第六节 防范措施
1、加强企业的创新动力
目前,我国有很多电力计量产品制造企业在
行业
内已经开始加强企业的创新力度,积极发展自主创新技术,然而少数的企业作为自主创新带头企业仍旧没有加强更多的企业创新意识,使得很多国外的电力计量产品企业占领了大部分中国市场。
尤其中国的电力计量产品市场极为庞大,用户的需求也在逐渐的扩大,如果我国的电力计量产品
行业
缺少企业创新力度,那么迟早会被外国企业吞并甚至占领整个中国电力计量市场。因此,加强企业的创新动力也是我国电力计量
行业
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关键问题。
2、实现企业联盟
多家独立的中小企业之间,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交互信息,将供需各方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生产制造组织系统。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借助外力,对外力、对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
3、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外投资设厂,避免遭受贸易壁垒制约,同时积极开拓拉美、中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为电力计量出口寻求新的增长点;积极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防范出口收汇损失的发生,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
加大人才培训、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进一步提高各类人才的待遇,实施更为有效的激励政策,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潜力,做出人尽其才;二是要不断引进企业短缺急需的专业人才,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