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产业发展状况 分析
生物蛋白胶主要以猪、牛等哺乳动物血液为原料进行提取。
1、养猪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养猪大国,猪及猪肉产品约占世界产量一半,在世界养猪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养猪业经历了由散养到集约、由集约到规模、由规模到规范、由传统到科学、由地方品种到引进改良杂交、由本交繁殖到人工授精、由粗放生产到安全生产的转变。尤其是国外养猪先进技术的引入,饲料工业的飞速发展,防疫体系的完善,促使我国养猪业迅猛发展和养猪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但发展的不均衡性依然很明显:大规模的现代化高科技自动化的5万头规模场、十万头规模集约化饲养场以及30~50头猪饲养场并存。规模大小不等,水平差参不齐,品种来自多家,饲料来源多样,疾病杂糅多变,药物成份混杂,防治力度不一。来自疫病的威胁依然存在,2006年受“高热致病性猪蓝耳病”影响,全国种母猪存栏下降六分之一,社会总存栏量下降近三分之一,特别规模小的猪场存栏量减少尤为严重。2007年的形势表面看不错,但不容乐观,有价有市没有量,不得已国家出台了养猪财政补贴政策。
2、养牛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奶牛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和乳制品市场消费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国奶牛存栏1063万头,比1998年增长了149%,年均增长16.4%。3~5头的分散饲养和上规模的大型饲养场同行,适应了我国乳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需求。可是,当前饲养水平低,疾病影响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小、散、低”的现状,限制了我国奶牛业的高水平快速发展。
我国肉牛业蓬勃发展,其特点是随着农村机械化的发达,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纯役用牛减少,肉牛及役肉兼用牛增加,促使地方役用品种牛向杂交改良肉用及肉役兼用牛方向转化。近二十年来,我国先后引进了利木赞、夏洛来、西门达尔、海福特、皮尔蒙特等国外肉牛品种进行改良,并根据不同省份的区域特点,建立了改良基地,加快了我国杂交肉牛的繁育。牛的数量已达1亿1千多万头,其中杂交牛数量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现阶段杂交肉牛以西门塔尔和夏洛来居多,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及东北三省。秦川牛仍作为地方肉牛在陕西、甘肃、青海发展。肉牛的饲养一般为两种形式,一是农户繁殖小牛养到400千克左右,由大型饲养育肥场收购进行强化育肥销售;二是由专业户收购100~150千克左右小牛(规模为10~50头),饲养育肥到400~450千克后销售,或者再由规模场强化育肥销售。
3、养殖业发展趋势
1)养殖产业化必须专业连锁化
当前,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养殖产业的社会化分工也愈来愈精细。养殖专业化是养殖产业化的基础,没有养殖专业化,就没有养殖产业化。养殖产业化离不开专业连锁化,通过专业连锁,可以把千千万万分散的小型化的农家养殖“细胞”连接成有机的产业链。这样,每个养殖“细胞”可以在本区域内最佳在利用资源、人力、资金等优势。有利形成规模优势和增强竞争实力,有利推动养殖产业进程并接受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和考验。
2)养殖市场化必须产销一体化
加入WTO后,我国的养殖产业必须摒弃分散性小型化的弱势和弊端,养殖产业产销一体化的程度逾高,其市场化的程度就逾高。在实现养殖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养殖产业的专业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匹配效应”,使产业化生产和市场化销售达到最佳的优化组合,借以提升养殖产业的市场化功能。因为,养殖产业化必须有相适应的市场化作保证,倘若市场化必须有相适应的市场化作保证,倘若市场化功能不足,养殖产品就不能顺利地进入市场。因此,养殖产销一体化是衡量养殖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参数。
3)养殖国际化必须跨域联盟化
在养殖产业中,我们不仅要实现专业化和产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有机结合,还必须通过跨域联盟化来促进养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入WTO后,我国的养殖产业和市场将成为国际养殖产业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养殖产业化及市场化程度较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实力,因此,随着国际养殖生产市场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养殖产业必须以变应变,通过跨域联盟模式来提升产业化程度,通过跨域联合来增强养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跻身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使我国养殖产业能经受住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和冲击,并通过产业链的“联盟”优化来快速赢得国际市场的“资格证”,让更多的“中国制造”的养殖产品顺利走入国际大市场。
第二节 产品原材料走势对企业影响
1、短期影响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短期来说会使生物蛋白胶厂商的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盈利能力降低。一批实力不很雄厚的企业将面对很大压力,尤其把重心会放在减少成本、扩大生产上,可能会忽略产品质量的控制。
2、长期影响
原材料价格上涨,长期来说,会使 行业 盈利能力降低,使得部分不具盈利能力的公司被市场竞争淘汰,加速 行业 整合。迫使公司调整公司战略,优化企业结构,内部消化分摊原材料成本上涨给公司带来的压力。
3、产品原材料成本敏感度
对于生物蛋白胶的主要原材料是主要以猪、牛等哺乳动物血液为原料进行提取,其成本敏感度还是比较高的。我国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是影响生物蛋白胶市场的关键因素,原材料价格影响产品成本。
第三节 产品原材料对应策略
针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低成本、低废品率是抗御原材料涨价和市场竞争的重点。原材料的涨价主要是市场因素决定的,是不以企业的意志而转移的,能不能抗得住这次涨价,就得看各个企业的“内功”,能否消化一部分原材料涨价引起的成本上涨因素,是企业“内功”强弱的反映。另外,公司可以采取套期保值的方式来稳定原材料的价格。
第四节 下游产业发展状况 分析
1、门诊和住院工作量继续增加。
据前3季度数据测算,2008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预计达29.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7亿人次,增长2.5%;全国医疗机构入院人数预计达10500万人,比上年增加673万人,增长6.8%。
2008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预计达16.9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15.3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0.5%),入院人数6800万人(其中公立医院6230万人,占91.5%)。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0.5亿人次(增长3.0%),入院人数增加313万人(增长4.8%)。医院中,县及县级市医院门诊量由2007年5.4亿人次增加到2008年5.6亿人次,入院人数由2901万人增加到3130万人。
2008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预计达7.6亿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入院人数3050万人,比上年增加388万人(增长14.6%)。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预计达2.5亿人次,入院人数97.5万人。与上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0.3亿人次(增长8.7%),入院人数23.2万人(增长31.2%)。
2、医疗服务效率提高。
据2008年前3季度统计,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0.8%(其中:公立医院84.0%),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达到54.1%。与上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2.6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5.7个百分点。2008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5日,比上年平均缩短0.3日。
据2008年前3季度统计,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0人次、担负住院1.8床日,与上年基本持平。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1人次、担负住院1.9床日,工作负荷略高于医院平均值。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4人次、担负住院1.0床日;与上年相比,门诊减少0.3人次,住院增加0.1床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1.9人次、社区卫生服务站14.3人次。
3、医疗服务质量提高。
据2008年前3季度统计,公立医院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8.5%,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9.0%,医院感染率1.2%,无菌手术甲级愈合率95.3%,无菌手术感染率0.8%。与上年相比,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4、病人医疗费用涨幅回升。
2008年前3季度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统计,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146.5元,比2007年增加10.4元,上涨7.6%;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5446.5元,比上年增加472.7元,上涨9.5%。费用的回升主要受物价上涨影响,2008年前3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7.0%。如果扣除物件上涨因素,人均门诊费用为136.2元,仅比去年增加0.1元;人均住院费用5065.2元,比去年增加91.4元,上涨1.8%。
从五级综合医院看,2008年部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260.5元,比上年减少21.0元(当年价格,下同),下降7.5%。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广东中山大学5所附属医院由省属调整为部管医院,如扣除该因素,部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为279.2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3.6元、13.1元、14.2元和7.6元,分别上涨6.8%、9.4%、12.6%、8.2%。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县属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729元、983元、744元、431元、211元,分别上涨5.6%、9.6%、12.6%、11.4%和8.5%。扣除价格影响因素,部、省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分别下降13.9%、0.7%,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上涨1.8%、4.7%、0.6%;部属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下降1.8%,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上涨2.0%、4.7%、3.6%、0.9%。
5、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上升。
2008年前3季度,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药费比重为50.0%,与上年持平;住院病人药费比重44.2%,上升1个百分点。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门诊药费比重分别为56.9%、52.9%、50.3%、49.5%和44.4%,住院病人药费比重差异不大。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