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铜业地区结构
我国虽然铜资源贫乏,但却是世界主要的精炼铜生产国之一,铜产量达183.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2.77%。目前铜生产地集中在华东地区,该地区铜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8%,其中安徽、江西两省产量约占35%。
国内铜生产地区分布
根据地质勘探可利用的铜矿资源和矿床分布及建设条件,现已建成国营铜矿山100多个。其中,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简称CNNC,下同)直属矿山37个,现已形成以矿山为主体的七大铜业生产基地。
(1)江西铜基地
江西铜矿资源丰富,居全国之首。探明的铜工业储量(A+B+C级储量,下同)占全国铜工业储量的1/3,是我国铜业生产最大的基地。1978年国家把江西铜基地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79年成立江西铜业公司,现拥有“六矿两厂”,即德兴铜矿、永平铜矿、武山铜矿、东乡铜矿、城门山铜矿(待建)、银山铅锌铜矿和贵溪冶炼厂、上海冶炼厂。六个大中型矿山拥有探明的铜储量共计1387万t,其中德兴铜矿是超大型铜(钼)矿田,德兴铜厂矿山1993年形成10万t/d采选规模,成为亚洲特大型矿山之一。现开采的五个矿山年产铜精矿(金属含量,下同)10.2万t(1996),占CNNC铜精矿产量的1/3,占全国铜精矿总产量的1/4。江西铜业公司1996年产电铜20.16万t(其中贵溪冶炼厂11.65万t)占CNNC铜产量的1/3,占全国铜总产量的1/5。
(2)云南铜基地
云南铜矿资源丰富,探明的铜工业储量居全国第2位。该基地由“四矿一厂”组成,即东川、易门、大姚、牟定等四个大中型矿山和云南治炼厂。目前组建的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1996年年产电铜10万t,铜精矿5万t,是我国产铜第二大型铜业基地。
(3)白银铜基地
甘肃白银厂地区是我国铜矿富集区之一,由折腰山、火焰山、铜厂沟、小铁山、四个圈等矿床组成。为开发白银厂铜矿资源于1954年成立了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并将矿山采选冶建设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揭开了中国50年代建设大型铜企业的序幕。经过1957至1959年三年大规模建设,折腰山、火焰山两个露天矿和选矿厂、冶炼厂等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原设计能力年产铜3万t,后经技术改造达到5万t,一度是全国产铜最多的大型采选冶联合企业。1996年产电铜6万t。
(4)东北铜基地
该基地由一批中小型矿山所组成,起步早、建设快。1948~1950年将辽宁清原铜(金)矿、华铜铜矿、芙蓉铜矿、马鹿沟铜矿和吉林石咀子铜矿、天宝山铜铅锌矿等恢复了生产,沈阳冶炼厂也于1949年1月恢复了生产。从此,在东北地区出现了我国第一个铜采选冶生产基地,为我国铜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先导作用。五六十年代曾为全国有色金属企业输送了大批管理人才和科技骨干,有力地支持了全国铜工业的发展。60年代上述矿山资源陆续采尽闭坑,由桓仁、红透山等矿山接替以及外购矿物原料,使东北铜基地持续生产,并产铜精矿5万t,1996年年产电铜7万t。特别是还有尚待开发的黑龙江多宝山大型斑岩铜矿,可作为沈冶矿物原料供给基地。因此东北铜基地生产仍有后劲。
(5)铜陵铜基地
安徽铜陵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建设条件好,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铜官山、狮子山、大团山、冬瓜山、凤凰山、新桥、贵池、安庆、琅琊山、沙溪等一批大中型矿床共计铜储量300多万t。该基地也是建设早、起步快的基地,是“一五”计划期间第一个年产万吨铜的基地。现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拥有六个矿山、两个冶炼厂。1996年年产铜精矿4.2万t、电铜4.65万t,为大型采选冶加工联合企业。
(6)大冶铜基地
湖北大冶、黄石、阳新地区铜矿资源丰富,已探明铜储量共计360多万t。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现拥有“六矿两厂”,即铜录山、丰山洞、铜山口、赤马山、大冶铜厂、新冶等大中型铜矿山和一个铜冶炼厂、一个铜材加工厂。1996年年产铜精矿近2万t、粗铜6.16万t、电铜4.56万t,为大型采选冶加工联合企业。
(7)中条山铜基地
山西中条山地区从50年代以来,勘探了铜矿峪、小西沟、胡家峪、篦子沟、落家河等大中型铜矿,累计探明铜储量330多万t。为开发这一地区的铜矿资源1956年成立了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现拥有“三矿两厂”,即铜矿峪、胡家峪、篦子沟等大中型铜矿山和一个冶炼厂、一个电解铜厂,形成以采选冶为主体的大型联合企业。1996年年产铜精矿2.72万t、粗铜2.6万t、电铜1.16万t。
第二节 中国铜工业经济效益状况
商品 研究 机构CRU铜咨询师托尼认为,过去1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已跃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
一方面,中国铜矿资源缺乏,50%需求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中国铜 行业 产业结构又非常不合理,是典型的“枣核形结构”,即上游因资源缺乏不能发展,下游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环节也没有大力发展,只发展了中间的冶炼环节。这使得中国铜业受制于上下游企业,造成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而且,由于很多中国铜生产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国际信用,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同国外企业签订短期合同,令中国大多数铜企业无法规避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
国家宏观调控对铜 行业 的影响工业对铜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器设备制造(占50%以上)、电子、通讯、汽车制造等 行业 。由于国家加大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投资开始降温,再加上节能措施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抑制,对铜的需求也从前期的强劲增长而逐渐回落。
相关资料显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对钢铁和铜的需求比例是100:1,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据介绍,中国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往年均在400亿元至500亿元人民币之间,2002年达到704亿元,2003年达到1400亿元,2004年前4个月达到478亿元,正在建设的钢铁投资项目总投资计划在3360亿元左右。可以说,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必然的,而且将是灾害性的。中国钢铁产量为18225万吨,铜产量(含进口)约为313万吨,按照它们之间100:1的需求关系,铜 行业 已存在过热现象。因此从国家近期对钢铁等 行业 投资降温的调控,铜的需求将会有所下降。铜 行业 的相关环节投资过热现象理应得到调整。
制约我国铜 行业 发展的因素我国铜 行业 所面临的压力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已探明的储量来看,我国可利用的高品位铜矿石数量相对较少,虽然我国铜矿储量在世界上排第7位,但人均占有量却较低。这就从源头上制约了我国铜 行业 发展。铜矿储量的先天不足迫使下游的冶炼和加工企业另寻出路。
我国现已探明但尚未开发或即将开发的铜矿大多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除去地理气候等因素外,还有综合环境及经济效益等,应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国家和地区能够协调发展。
据中国有色金属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介绍,去年以来,国内大的冶炼厂改扩建项目较多,投资相当大,但受原料缺乏(大多依赖进口)的影响,收益不佳。即使号称有一定资源的江西铜业公司也为原料紧缺所困。该公司冶炼项目扩产后每年需进口国内外铜原料60%左右,一旦原料供应跟不上,势必造成产能过剩。
近十几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能力扩张较快,但矿产品发展相对缓慢。国际矿产原料价格高,对企业的发展不利。国内企业应加快深加工产业升级步伐,不应再盲目以极高价格的原材料和相当紧张的能源为代价,继续扩大冶炼能力,然后再向国际市场出口铜冶炼产品;应适当增加金属产品的直接进口,弥补相关产品缺口,以保护国内矿山资源。
冶炼企业现状堪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内铜业的影响日益显现,尤其是对于中游的铜冶炼企业的影响更大。而对处于上下游的铜矿山和铜加工企业的影响相对小一些。因对进口的依赖性较大,出口国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铜 行业 的发展。目前中国进口铜矿还是以购买铜精矿为主,只有少数国内企业拥有国外矿山的合作开发权,更鲜有直接购买和经营国外铜矿的个例。近期有中国铜冶炼企业计划削减铜精矿进口的实施计划。
由于国内冶炼水平限制,对某些品位矿石的提炼还不成熟,成本较高,浪费严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处理技术直接关系到我国铜 行业 的发展。因为,铜矿中通常还含有金、银、硫、铅、锌、钨、硼、钴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其中不乏经济价值较高的贵金属元素,而且其比重也不在少数,因此对这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提取会直接影响到矿山企业的效益。目前大型铜矿企业仅综合回收金、银和硫,其效益相当于每吨铜价降低3000元左右。
由于盲目地投资铜的冶炼项目,原料成本高,产生的效益很低,于是出现了一边铜市价格走高、一边冶炼企业限产的怪现象。据资料显示,近期向国内提供铜矿石原材料的国外(如智利)企业,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利颇丰,而高附加值的产品大多从发达国家进口,大有“中国低效益蓝领冶炼加工基地”之嫌。据做为国内最大铜冶炼加工企业之一的上市公司云南铜业的公开信息,该公司在铜市场价格飙升时竟限产10%-15%。由此可见,投资过热带来的将是产能过剩,而不是增加经济效益。
国际上铜的最高成本价是1400美元/吨。而去年以来,国内铜价最高时已涨至3万元/吨,后来虽回落到2.5万元/吨,但仍远远高于前年,实属暴利 行业 。由此,国内出现了铜冶炼企业改扩建的高潮,加剧了铜原料的短缺矛盾,拉动了铜价的上涨,给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增添了困难。
而从国际市场来看,国内铜原料的无节制进口,对于国外生产商却十分有利—他们可以从价格上涨中获得显著效益。同时,对发达国家却无任何担忧,因为它们属于对原材料价格不太敏感的经济体。
毋庸置疑,拉动国际铜原料涨价所带来的苦果最终将由国内铜企业吞下—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国内外铜的生产供求状况从世界范围看,铜供应过剩量在1996—1999年间不断增加,2000年出现供不应求,2001年供求关系由上年短缺29万吨转为过剩95万吨。2002年至今铜需求量上升,格价也直线攀升,铜期合约上升到多年来最高水平,近两月,铜市价才略有回落。
我国铜矿产量与消费量存在较大缺口,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较如下图:我国铜生产供应和消费情况我国的铜精矿产量虽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但远远满足不了冶炼的需求,在老矿资源枯竭、新矿山投产很少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挖潜增产。
2003我国精铜产量较上年增加10%以上,近10年来年均增长10%左右。消费量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