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1、玉米种植发展现状
我国玉米产量占世界总产的20%左右,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由于我国玉米在2000-2003年间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减产,而需求自从1985年开始始终保持刚性的平稳增长,这导致我国玉米供需状况在2000以后出现转折,每年产不足需使得库存不断被消耗,库存消费比从2000年的85%下降至2006年的20%。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播种面积的增加和杂交技术的广泛采用,我国玉米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玉米的市场需求仍呈继续增加的趋势。玉米约70%用作饲料,10%用作工业原料,在畜牧业的配合饲料中,60%的部分是玉米。2008/09年度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增加。预计2008/09年度全国玉米播种面积4.46亿亩,同比增加400万亩,增幅0.9%。2008年东北和黄淮海主产区天气情况总体较好,玉米单产提高,总产量较上年增幅较大。预计2008/09年度全国玉米总产量3300亿斤,同比增加254亿斤,增幅8.3%。2008/09年度国内玉米产量已创历史新高。
2、市场需求
目前深加工产品结构逐步由初级的淀粉和乙醇向精深加工扩展,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氨基酸、化工醇、淀粉糖、有机酸等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增长。这些下游产品最终都消费玉米。预计2008/09年度国内养殖业发展减速,对饲料粮需求增速也将放缓。2008/09年度国内饲料粮需求总量仍将继续增长,同时由于玉米价格较低,玉米在饲料粮中的比例扩大,预计2008/09年度全国饲料玉米消费量1880亿斤,较上年度增加60亿斤。受经济发展放缓影响,2008/09年度玉米工业消费将缓慢增长。预计2008/09年度玉米工业消费量770亿斤,较上年度增加10亿斤。2008/09年度国内玉米消费总量2965亿斤,较上年度增加80亿斤。
2003-2008年我国玉米产量、需求及进出口量 单位:万吨
3、发展前景
1)饲料玉米
饲料用玉米所占数量大,约占我国玉米总产量的70%。我国饲料用玉米质量低的主要问题是含水量高、霉粒多,而国家标准将籽粒含水指标统一在14%以下。为追求高产,均选育和选用生育期偏长的品种,特别是在东北春玉米产区,含水率在20%左右,还有华北的夏播玉米区,由于含水量高,还容易导致破损粒、生霉粒增加。因此,生产优质饲料玉米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育种和栽培措施,选育和种植容重高、生育期适宜、籽粒脱水快的玉米品种,并通过栽培措施强化提高这项指标。
2)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
玉米是高淀粉、高能量作物,在淀粉和将来新生物能源开发方面大有潜力。淀粉用玉米以马齿型等淀粉含量高的品种为代表,低于三等的玉米和经烘干或发热后的玉米不宜用于淀粉及发酵工业。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和出粉率对玉米生产企业的效益至关重要。因此,高淀粉专用型玉米品种是最早能够实现优质价收购和实施订单生产的品种类型。其次,还有生产支链淀粉的工业,专门收购糯玉米,国内这方面品种有鲁糯玉1号、黑糯3号、白糯2号等。
3)鲜食玉米品种
鲜食玉米主要包括甜、糯、彩色和口味较佳的常规玉米品种。这类玉米在国外将其归为果疏类,市场需求量也很大,尤其是甜玉米,目前世界上各类甜玉米种植面积约300多万公顷,其中美国种植面积最大。在所有蔬菜作物中甜玉米的总产值排在市场蔬菜鲜售产品的第4位,加工产品的第2位,是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目前世界上甜玉米罐头的贸易量约25~30万吨,其中日本的年进口量就达5~6万吨,泰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年出口量已超过3万吨。在美国甜玉米罐头的产量仅次于番茄,出口量世界第一。速冻玉米一年四季都有供应,甜玉米有普甜型、超甜型、加强甜型、甜脆型、甜糯型等,每种类型有各自特点和用途。在我国,糯玉米因其籽粒粘软清香,皮薄无渣,内溶物多,比甜玉米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更好的适口性,且易消化吸收,将其作为果蔬型玉米,极具开发潜力。彩色玉米即除了黄、白颜色的籽粒之外,具有紫、红、黑等颜色籽粒的玉米,它们除了适口性佳外,还具有颜色上的新奇和一定的营养,是鲜食玉米的新种类。
4)青饲玉米
近年来,玉米青饲料已成为反刍家畜的主要能量食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专用的青饲玉米品种和生产上种植的面积还都比较少,尚不能达到欧美那些发达国家的青贮玉米种植比例。随着畜牧业,尤其是草食家畜的发展,青饲玉米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更为广阔,种植专用青饲玉米比种植普通玉米效益更高。
5)爆粒玉米
爆粒玉米是欧美市场十分畅销的商品。在美国爆玉米花被列为多营养食品,市场巨大。美国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爆粒玉米生产国,年种植面积在10万公顷以上,年需爆玉米商品产量约4亿千克。爆玉米花在我国是一种传统食品,但大多是普通玉米籽粒高压机爆制作。随着爆玉米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呈供不应求状况,市场前景和生产前景广阔,应大力发展。
6)高油玉米
高油玉米的长处是可作为优质的饲料,因其种胚大,含脂肪多,饲料能量高,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也都较高,并且高油性状是涉及十多个基因的数量性状,不必隔离种植,并且具有花粉直感的遗传效应,串粉还能够提高普通玉米的籽粒含油量。因而开发玉米的杂种优势、单交遗传效应集成利用技术大有发展潜力,它将是继杂交优势普遍应用之后的又一次革命。
7)优质蛋白玉米
优质蛋白玉米(以前称高赖氨酸玉米)主要是赖氨酸含量较高,约0.4%左右,比普通玉米高1倍。虽然赖氨酸的含量增加有限,但属人类和动物的必需氨基酸。优质蛋白玉米是一种质优价廉的食品原料和优质高效饲料,但目前绝大多数饲料厂和食品加工厂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价值,没有作用优质优价收购,加上目前推广的一些优质蛋白玉米品种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民种植优质蛋白玉米品种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尽管如此,我国的优质蛋白玉米育种和种植生产面积已处于世界前列。
8)粮饲兼用型玉米
粮饲兼用型是指在获得高产玉米籽粒的同时,还可获得大量家畜用利用的玉米秸秆。在玉米籽粒成熟时,植株仍保持青枝绿叶的高产品种是理想的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青秆活熟型高产玉米可做到粮食与饲料兼顾,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生产发展方向。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1、食品添加剂
1)发展现状
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经过近20几年的洗礼,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些产品特别是发酵产品甚至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随着中国迈进WTO的大门,许多产品固然会受到冲击,也有不少产品会获得更多的机会。这一切都视乎产品是否价廉物美,更重要的是,是否符合天然、健康的新潮流。
2007年,我国迈入了“十一五” 规划 发展的第二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食品工业依然保持了蓬勃发展的态势。2007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0亿元人民币,餐饮业也超过10000亿元。食品工业和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为食品添加剂 行业 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2007年,我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 行业 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2007年,我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 行业 比2006年增长了18%,主要产品总产量达5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29亿元,同比增长15%。出口创汇超过27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异VC和异VC钠、谷氨酸钠、柠檬酸、乙基麦芽酚、赖氨酸、维生素C、维生素E、黄原胶、天然防腐剂、木糖醇等出口形势依然较好。
2008年1~10月食品工业总产值343万亿元.预计全年接近4万亿元比上年的31912亿元.增长了30%。餐饮业营业额将超过147万亿元比上年的123万亿元增长了20%。作为食品工业和餐饮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食品添加剂和配料,无疑也获得了快速的增长。
2)主要产品市场
(1)柠檬酸:全世界消费约60万吨左右,75%~80%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国年产27万吨、出口20万吨,产量和欧美相当,但出口量占世界第一。而且中国柠檬酸成本低廉,在美国市场柠檬酸每磅75美分,而中国产的只有55美分,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2)木糖、木糖醇:世界消费量每年2万多吨,主要用于防龋齿食品,中国年产1万多吨(能力3万吨),出口约1万多吨,是世界第一生产和出口大国,占世界贸易量50%以上,有些国家从中国进口原料,再加工出口。
(3)防腐剂:据报道,全世界年消费防腐剂4.5万吨,美国占3万吨。其中山梨酸钾:美国年消费1万吨,市场单价每磅3.9美元。中国年产能力超过万吨,每公斤成本不到3.5元人民币。过去属进口品种,现在已能批量出口。苯甲酸钠:美国年消费1万吨,中国年产4万吨以上,出口1万多吨。
(4)糖精:全世界每年消费糖精相当于1100万吨糖的甜度,其中亚洲占44%,南北美洲占18%。糖精甜度为糖的300--500倍,占各种高倍甜味剂消费量的60~/6。中国年产糖精2.5万吨左右,出口1万多吨,约占贸易量的50%以上。
(5)乙基麦芽酚:国际贸易量1500吨。中国生产能力有2000多吨。8个骨干厂的年生产量为1500吨,出口1200吨,占国际贸易量的80%。仅从以上几个品种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可以看出中国食品添加剂在国际市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价格优势,我国的维生素B的出口量明显上升。我国可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维生素B生产国。因为许多国家将维B列入食品添加剂名单,使维B的销量不断翻番。
1999-2008年我国淀粉糖产量 单位:万吨
3)发展前景
经过近20年的持续发展,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工业部门第一位;食品添加剂的产值经常占食品工业产值的3%、因而也扶摇直上。不过总体来讲,仍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仅占农业产值的50%左右、食品工业产量仅占农产品产量的10%,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产品加工发展的需要;第二,食品工业结构不合理,初级加工产值只占食品加工工业总产值的一半。而在国际上,食品工业产值通常为农产品产值的100~200%。这样,食品工业乃至食品添加剂的发展空间都非常巨大。预计2010年国内食品添加剂总需求量将达到480万吨。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有了更新的要求,如营养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已成为食品消费市场的新热点,而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天然食品添加剂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几千年药食同源的传统,具有发展天然、营养、多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的独特优势,但仍需加快发展高质量的食品添加剂的步伐,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我国食品的质量、档次,进一步推动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食品市场的需求。
2、淀粉糖
1)发展现状
淀粉糖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是人们日常消费食糖的有益补充。我国玉米资源丰富,1999年已达1.2亿吨,占世界第二位,玉米的增产为发展淀粉糖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市场看,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淀粉糖发展形势看好,攀升很快。1999年蔗糖产量880万吨,而淀粉糖仅60多万吨。市场放开后,蔗糖连年亏损局面越来越重,全国糖业连续4年亏损累计人民币100亿元。1999年度,我国糖厂限产并将14个糖精生产厂关掉10个,使糖精等化学甜味剂从我国大约300万吨食糖市场大部分退了出来。国家制定一些措施,促使淀粉糖大幅度增长,我国淀粉糖2000年度约67万吨,主要是液体葡萄糖浆和麦芽糖占到60%以上,果葡糖浆产量很少,实际产量不到1万吨,而且产品都为淀粉糖的初级产品。
到2000年我国淀粉糖产量达到了119万吨,2001年达到了160万吨,2002年达到了250万吨,2003年达到了300万吨,2004年已经达到了347万吨,2005年达到了420万吨,2006年淀粉糖产量497万吨。淀粉糖从1999年的60万吨发展到2006年的497万吨,增长了八倍之多。2007年淀粉糖产量530万吨。目前我国淀粉糖的生产品种主要还是以麦芽糖浆、高麦芽糖浆和葡萄糖为主,这类品种占淀粉糖比重的80%以上。
2006年固体淀粉糖产量245万吨,其中葡萄糖140万吨,麦芽糖精45万吨,液体淀粉糖315万吨,其中麦芽糖浆260万吨,果葡糖浆40万吨。从整个发展形势来看,固体淀粉糖的发展要高于液体淀粉糖的发展。2007年淀粉糖产量稍微增加了点,但是幅度不大。2008年我国淀粉糖的产量为550万吨。
2)发展前景
淀粉糖主要是食品添加,也是工业的原料,作为下游产品的一个原料,比如葡萄糖、麦芽糖、高果糖浆,这些都是用于食品的,还有淀粉糖可以做称山梨醇,还可以做成氨基酸,这也是下游产品的上游的原料,这方面的需求也是相当大的。按目前的情况看,和蔗糖相比,淀粉糖无论从保健还是实用性还是成本,它还是有很大的竞争力的,这个空间仍然很大。
淀粉糖受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是一个重要的营养素。此外他们所具有对人体有益的生理功能是蔗糖所不及的。葡萄糖、麦牙糖、果糖都可以加氢处理,分别得到山梨醇、麦牙糖醇和甘露糖醇,它们统称多元糖醇。纯果糖和多元糖醇都具有甜味剂的特性,并都已工业化生产。纯果糖和多元糖醇在人体中的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因此可以用作糖尿病人的专用甜味剂。由于他们不为口腔微生物所利用,因此也不会引起牙齿龋变,所以很适用于儿童食品、无糖口香糖和无糖糖果,又由于他们的能量值都较低,因此可用于生产低能量食品,预防肥胖症。近年来开发的低聚异麦芽糖也称双岐杆菌促进因子,是新功能性甜味剂,已工业化生产,不但具有上述优点,并且由于不为人体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活化肠道内对人体有益的双岐杆菌,促其生长繁殖以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繁殖,由此保护了人体健康。
多元糖醇都有其特有的用途,如山梨醇较好的保温性;甘露醇的降压、利尿特性;海藻糖能提高生物抗逆耐受力的特性;这些特性加上价格上的优势使其在分子生物学、医学、食品工业、化妆品工业、农业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另外经微生物作用制得的微生物多糖也有很大的用途,如黄原胶由于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抗盐、耐酸碱、耐高温等特性,被大量用于石油钻井、医药和食品。微生物多糖环糊精具有吸附或包埋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特性,能保持食品天然色素,控制水产品腥味,作为香精的载体延长留香时间,保证药品使其稳定不易分解等等,也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其他微生物多糖,还有普鲁兰等都是有前途的产品。
目前国内外淀粉糖生产技术发展呈现三个趋势:
(1)发展最快
美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研制开发果葡萄糖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成本不断下降,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果葡萄糖浆的产量已占甜味剂总量50%以上;欧盟、日本甜味剂消费也以淀粉糖为主;我国淀粉糖工业目前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较大。
(2)不断出新
近年来国外已 研究 开发许多淀粉糖品种,不断推向市场。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低聚糖的开发,己成为风靡世界的新糖源,对未来保健、营养、功效食品的开发将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低聚糖的新品种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层出不穷。
(3)应用新技术
如在果葡萄糖浆生产中应用高活力的葡萄糖异构酶和喷射液化技术;在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分离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