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 分析
一、2005-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 发展 分析
2005-2009年我国GDP增长变化情况
2005-2009年我国CPI指数同比增长变化情况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2%,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
2009年1-4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二、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预测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较大、国内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2010年我国宏观调控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既有可能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因继续“保增长”的政策力度过猛导致投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上升,也有可能因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减弱过快,经济出现二次下滑。三种情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预测如下:
1、GDP增长8.5%左右的平稳增长情景
如果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中国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出口下滑和外资下降局面逐步改观。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左右;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率年内逐步控制到18%左右,新增贷款规模全年控制在8万亿元以内,企业从证券市场融资规模大于2009年,全社会资金较为宽松;固定资产投资政策体现有保有压的结构性调控取向,一方面为民间投资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房地产投资较快增长,企业技术升级投资项目增多;另一方面坚决抑制重复建设投资项目的新开工,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重点保在建项目,压新铺摊子。在这一情景下,由于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新增量小于2009年,国内外市场环境好转但不足以刺激企业大规模增加投资,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有所提高但仍未全面恢复,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GDP增速大体与2009年持平。由于中国经济在长期潜在增长区间下限运行,总量上供过于求仍是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当年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5%左右;就业和国际收支状况将进一步好转。
2009年新开工项目规模很大,投资增长惯性较强;房地产投资加快的趋势仍将延续;但政府投资项目不再大规模铺新的摊子,新增信贷规模减少和对重复建设的政策约束对投资增长将产生一定抑制作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预计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为31%左右,大体与2009年持平,但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低于2009年。
2010年,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具备诸多有利因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扩大消费增强了后劲,医改新方案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储蓄消费型增长模式使我国消费有较强稳定性。但经济型轿车减税、家电下乡、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可能出现政策效应递减。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实际增长15.6%,略低于2009年水平。
外贸出口有望恢复正增长。世界经济由大幅负增长转为小幅正增长是中国出口恢复增长的基础性因素。数量 分析 显示,中国出口量对世界经济总量弹性为5.3,即世界经济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中国出口量随之上升或下降5.3个百分点。2010年世界经济如果实现2%以上的增长,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有望达到10.8%左右;内需强劲有助于拉动进口需求进一步加速,预计进口增长13.5%;实现外贸顺差2200亿美元左右,大体与2009年持平。发达国家居民家庭储蓄率上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并不乐观,难以回升到2008年的进出口绝对额水平。
2010年,为防止未来通货膨胀压力过大,不宜进一步加大扩张性政策力度,货币信贷真正回归适度宽松局面,如果确能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情景,同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将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减少扩张性政策的后遗症,这是最值得争取的情景。
2、GDP增长9%以上的强劲复苏情景
如果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促进经济加速复苏,目前施行的扩张性经济政策2010年全年都不退出,贸易保护主义得到抑制,全球贸易重新活跃,世界经济和贸易全面回升,同时,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基本稳定,前期出台的刺激外贸政策不变,则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可能达到20%以上,进口增速达到21.5%,外贸顺差比上年增长15%左右,净出口对我国经济有明显的正拉动作用。
国内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略超过3%;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率年末控制到20%左右,新增贷款规模全年控制在10万亿元以内,证券市场活跃,全社会资金十分宽裕。财政和信贷资金有效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重新恢复快速增长,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 规划 实施进展顺利,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投资项目上马,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高于2009年,实际增速与2009年持平。企业设备利用率回升较快,就业状况明显好转,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提高,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在这一情景下,国民经济出现强劲复苏态势,GDP增速超过9%。但世界经济加速复苏可能使我国输入性涨价因素增多,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回升较快,分别上涨3.2%和7.5%左右。国内外流动性过份充裕局面会为未来通货膨胀留下隐患。同时,经济增速回升快,经济结构调整不充分,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3、GDP增长8%以下的继续调整情景
如果世界主要经济体目前实施的扩张性政策较快退出,多数国家采取提高利率等手段收紧银根,由于各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较弱,企业设备利用率和就业率回升缓慢,世界产业结构将展开深度调整;同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回升乏力,跨国投资陷入停滞。在这一情景下,世界经济增长可能低于2%,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国际环境没有大的改善,出口仅增长6%,进口增长11%,外贸顺差比上年下降15%左右,净出口仍为GDP增长的负拉动因素。
如果国内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预防通货膨胀放在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明显小于2009年;货币政策操作逐步加大收紧力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率年内控制到16%左右,新增贷款规模全年控制在6万亿元左右,证券市场交投不活跃,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小于2009年,全社会资金面比2009年明显收紧;在全力保证4万亿投资已开工项目进展的同时,严格控制政府投资新开工项目,房地产投资增速大体与2009年持平。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新增量明显小于2009年,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均低于2009年,企业设备利用率较低,就业困难较大,国民经济出现继续调整态势,GDP增速低于8%。由于中国经济实际增速明显低于长期潜在增长率,总量供过于求矛盾突出,几乎没有新涨价因素,CPI和PPI的上涨主要是翘尾因素影响,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1.3%左右,PPI上涨3%左右。这一情景可借助世界性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来淘汰国内一批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也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但就业压力增大。
第二节 行业 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一、国家政策
1、《可再生能源法》促进玉米淀粉发展
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指出:“重点是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
玉米淀粉在深加工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高附加值的可再生资源特点,使国家对玉米淀粉的深度、广度开发均有相关政策出台及财政支持,国内玉米淀粉的应用前景可谓一片光明。由此可见,我国对燃料乙醇的扶持政策势必在今后几年内增加玉米使用量,对玉米的其他用途如淀粉及饲用玉米的竞争消费有一定影响。
2、淀粉 行业 产业政策 与进出口政策
2007年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连续出台通知与意见控制玉米深加工 行业 ,要求深加工量不得超过玉米消费量的26%。
为抑制国内玉米价格过快上涨,国家税务总局去年发布的《关于取消小麦等原粮及其制粉出口退税的通知》称,经国务院批准,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国家出台的针对淀粉 行业 的 产业政策 和进出口政策,直接影响淀粉市场。
2008年11月14日中国财政部宣布自12月1日起取消玉米和大豆目前5%的出口关税,小麦目前20%和稻米目前5%的出口关税税率则将下调至3%。在粮食制品方面,玉米制粉及淀粉目前10%的出口关税将取消,小麦面粉及淀粉出口关税将从25%下调为8%。
2009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表示,中国决定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玉米淀粉、酒精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未加香料或着色剂的甘蔗原糖等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可以看出,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时国家通过出口关税调整提振粮食及其制品出口的又一举措。当前,随着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的进一步宽松,通过回复或提高出口退税来鼓励出口理应成为调节国内玉米市场的有效手段。
二、中国淀粉工业“十一五” 规划
2007年9月制定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控制规模,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十一五”期间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使快速发展的玉米工业加工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意见》提出:“十一五”时期,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对玉米深加工项目实行核准制,列入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并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
具体规定为:在建设项目核准上,要调整现行玉米深加工项目管理方式,实行项目核准制,所有新建或扩建项目必须经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将玉米深加工项目列入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试点期间暂不允许外商投资生物液体燃料乙醇生产项目和兼并、收购、重组国内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十一五”时期,对已经备案但尚未开工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立即停止备案玉米深加工项目,对在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意见》 分析 了中国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中国玉米加工业目前存在着深加工产能扩张过快,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企业污染严重,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不足等问题。并强调指出,如果玉米深加工业发展不考虑国内资源情况而盲目扩张,将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增加国家食物安全风险,影响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影响农民收入和中国粮食种植结构合理化,引发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等等。
《意见》在深入 分析 中国玉米加工业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控制规模,协调发展;饲料优先,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立足国内,加强引导;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等五项促进玉米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还对中国玉米加工业发展中的 行业 准入、区域布局、政策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 规划 与指导。并进一步制定了保持协调发展,合理控制用粮规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等八项玉米加工业“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主要目标。
三、产业相关标准
1、食用玉米淀粉国家标准
1)产品分级
食用玉米淀粉是指以玉米为主要原料(原料符合食用标准)而生产的食用淀粉,分为优级品、一级品、二级品。
2)质量要求
(1)感官要求
食用玉米淀粉感官要求指标
(2)理化指标
食用玉米淀粉理化指标
(3)卫生指标
食用玉米淀粉卫生指标
2、工业用玉米淀粉国家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玉米为原料,经湿磨法加工制成的工业淀粉。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玉米淀粉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及产品的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2)引用标准
GB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601化学试剂滴定 分析 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602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603化学试剂
实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771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3)质量要求
(1)感官要求
工业玉米淀粉感官要求指标
(2)理化指标
工业玉米淀粉理化指标
4)检验规则
(1)同一生产期内所生产、经包装出厂的,具有同一批号和同样质量证明书的淀粉,为同一批次产品。
(2)生产厂必须按本标准规定逐批进行检验,并应附有质量检验部门出具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方能出厂。
(3)受货方在接到货时,有权从该厂产品中抽取样品,按本标准规定进行检验。
5)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1)产品标志、标签。产品的标签标志按GB7718执行,并明确标出淀粉产品标准等级的代号,外包装上的文字内容与图示应符合GB191标准。
(2)包装
产品的包装必须袋质结实,标签清晰整洁,袋口密封,能保证在装卸、运输和贮存过程中无破漏现象,用于食品工业的产品包装袋还必须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
袋装淀粉质量50kg以下,允许公差为±0.3%;50kg以上,允许公差为±0.2%。
(3)运输
运输设备要洁净卫生,无其他强烈刺激味,运输时,必须用篷布遮盖。不得受潮,在整个运输过程中,要保持干燥、清洁,不得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物品混装、混运,避免日晒和雨淋。装卸时,应轻拿轻放,严禁直接钩、扎包装袋。
(4)贮存
存放地点应保持清洁、通风干燥、阴凉、,严防日晒、雨淋,严禁火种。不得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和含有异味的物品堆放在一起。产品包装袋应放在离地100mm以上的垫板上,堆垛四周应离墙壁500mm以上,垛间应留有600mm以上的通道。
3、药用玉米淀粉国家标准
1)产品性状
本品为白色粉末;无臭,无味。本品在冷水或乙醇中均不溶解。
2)质量指标
药用玉米淀粉质量指标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