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业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环境
一、宏观经济形势 分析
(一)“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进展,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几年大幅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不断增加。部分 行业 盲目投资的势头得到抑制,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铁路公路通车里程、通信能力和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度增加,煤电运紧张状况趋于缓解。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推进,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出现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国有资产和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2005年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5年增长近2倍,跃居世界第三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年累计2700亿美元。
城乡居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超过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两年增长明显加快,5年年均增长5%以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教育等消费不断扩大,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5年年均涨幅为1.4%。
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就业持续扩大,5年新增城镇就业4200万人左右,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建设得到加强。
(二)“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1、年均经济增长率仍将保持在7%以上,在世界经济中的位次将明显上升
根据有关学者的测算结果,2000-201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7.5%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假定人民币现有汇率不变的前提下,中国GD将从2000年的10800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22260亿美元,在“十一五”后期将迈上2万亿美元的重要台阶。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将从2000年的3.4%增长至2010年的5%以上,在世界经济中的位次将从2000年与意大利同处在第6位的水平上,上升到2010年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与德国基本相当。
从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看,“十一五”时期虽然会比“十五”时期的8%(预测数)略有减弱,但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潜力依然巨大。
首先,中国人均收入仍然处于世界下中等国家的水平,以汽车和房地产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正方兴未艾,占人口总数70%以上的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将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增添巨大的动力。从近期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汽车和房地产市场一经启动,会有20-30年的扩张期,我国这两大市场刚好进入快速成长期,前景十分看好。
其次,我国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都会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北京奥运会项目、上海世博会项目相继进入建设高潮,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一批国土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也将进入全面开工阶段。投资领域的进一步放开,将激活民间投资,再加上外商对在中国投资的长期看好,将推动民间投资的较快增长。
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日益增强,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将在东亚产业分工中居于枢纽地位。近年来从东亚产业分工中已经能够看到这种趋势性的变化。反映到贸易差额上,2001年东亚8个经济体来自中国的贸易顺差为627亿美元,比来自日本的贸易顺差多7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上,日本自1976-1999年一直保持的对美最大贸易顺差国的地位,在2000年被中国取代。区域内贸易和区域内投资的发展,将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形成,并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第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明显下降,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也将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市场经济体制将日趋完善,与世界经济体制的接轨将基本完成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到“九五”后期,我国在市场经济规则、宏观调控方式、微观运行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法治环境等方面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按照“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十一五”时期将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时期。“十六大”对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可以预期,到2010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一个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间接调控的市场体系将最终形成。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此为标志,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进入到以开放促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成为与全球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共同规则的、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法律文件,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有5年的过渡期。“十一五”初期,5年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到那时,中国的国内市场将充分国际化,中国的市场经济规则与国际通行的规则将基本一致,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中国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体制的接轨也将基本完成。
世界贸易组织体现了贸易自由化的精神和原则,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改革开放。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虽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但在循序渐进原则的指导下,在相关领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十一五”时期在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资本项目下的对外开放等方面,也将取得重大的进展。
3、经济和社会两大目标将共同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将全面进步
多年来我们对经济发展目标的理解存在许多偏颇,往往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的发展,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并且都归结为GD的增长上,以致于“增长第一”思想在一些地方长期盛行,越来越偏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方面,我们有过许多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2003年“SARS”疫情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结构性偏差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家环保局等则在积极制定绿色GD等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新的考核指标。在深刻反思多年来经济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可以预计,“十一五”时期必将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时期。
“十一五”时期正是我国从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尤其是经过五次宏观调控,政府对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更加重视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土地和环境的保护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这既体现出我们对“增长第一”思想的校正,也体现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回归到以人类自身的发展和需要为最高目标的轨道上,体现出我们在发展观念上的巨大进步。
4、“十一五”时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仍然存在,但经济发展将总体保持平稳趋势
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一五”的启承之年,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各项因素进行了 分析 归纳后指出,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从国内环境看,总体上支持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居多。首先,前阶段有力有效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各项经济比例关系明显改善,为下阶段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等支撑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利好因素仍未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较强劲。特别是农民收入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低缓徘徊的状况,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继续保持和促进明年消费市场的繁荣稳定。从热点商品销售前景看,明年住房、汽车、电子通信、旅游等的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第三,随着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也将由前阶段的适度从紧逐渐向中性方向发展,经济运行的金融环境将得到改善。第四,从投资方面看,整体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特别是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的进一步深化,民营经济自主投资的活力将进一步增强,加之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依然看好,投资的热情仍然较高。此外,随着土地、信贷政策逐渐解冻和步入正轨,一些今年推迟开工但符合国家 产业政策 和市场准入标准的投资项目有望在明年陆续上马。
然而,在看到支持经济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的同时,会议还提醒,也应清醒看到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不少。择其要点而言: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再度反弹的可能。各方面期盼和要求松动土地和信贷管理的呼声仍十分强烈。二是最终环节市场物价的上涨幅度虽在减缓,但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表现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仍不牢固,粮食供求平衡的矛盾仍较突出;部分上游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加大了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等。三是资源紧张矛盾仍较突出,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我国已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新的增长阶段,加之国外产业大量向国内转移,经济粗放增长方式改观不大,资源瓶颈制约仍将是影响明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拦路虎。四是产品库存增加和相互拖欠现象有所抬头。此外,国际油价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对我国部分 行业 生产可能的冲击,以及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从整个“十一五”时期来说,“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在总体向好的同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有的还可能比较突出。从国内看,主要有:第一,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制成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资源性产品短缺的共同约束。随着加工能力的不断增强,一方面会出现制成品的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受较低人均资源占有量的限制,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的供给不足问题会长期存在。第二,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不同阶层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仍然会明显地存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化时期是各种经济差距日益扩大、个人收入明显分化的时期。我国的这些差距虽然在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后会使扩大的趋势减弱,但在短期内不会缩小。第三,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我国每年不仅新增劳动力数量众多,而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农部门转移,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人口众多,老龄人口的比例明显上升,如果再加上农村人口,我国的社会保障能力与整个社会对社会保障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
从国际上看,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将不得不做出调整。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使诸如人民币汇率问题、经济和贸易摩擦等问题更加突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间的经济协调与合作尤为重要。
这些问题是与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以及中国经济较快发展的过程相伴生的,既是客观存在,又有相当的部分属于前进中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考察,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沟通与协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会逐步得到化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总体水平依然会得以保持。
二、政府对产业的政策及影响 分析
为了促进贸易平衡、增强企业竞争力,商务部等部门正在 研究 制订进口鼓励政策,积极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
去年我国贸易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前5个月,外贸顺差累计达到467.9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顺差385亿美元。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问题,使我国对外贸易环境趋紧,贸易摩擦增多。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调整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同时要扩大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
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贸易平衡,也有利于为扩大出口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稳定的国际市场环境。
目前,中国增值税基本税率是17%,因火力发电可以抵扣煤炭进项税,实际税负为8%左右;政府对小水电一直有优惠支持,小水电增值税按6%的优惠税率征收。
新税收政策将普遍降低水电企业的增值税税率,与火电一致;进一步降低小水电的增值税税率,按3%左右的优惠税率征收;到2010年,将核电的增值税税率降低到小水电目前的税率6%,以降低核电成本费用;同时加大财政在洁净煤的基础技术和公共性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支持煤气、煤液化等清洁能源项目。
同时,政府还将通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来支持节能,目前初步确定了6类节能产品首先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其中工业、商用、家用产品各两类,具体为中小型三相异步电机、配电变压器、单元式空调机、冷水机组、房间空气调节器、电动洗衣机。
第二节 行业 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大型电机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大型企业有助于企业的成本的降低,成本的优势是大型企业最重要的优势之一。成本的优势运用得好,就会转化为效益。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小企业要好,但大型企业的管理难度比中小企业困难,大型企业在管理中往往会犯"大企业病",而且往往会因"大企业病"而影响企业的效率。
什么是"大企业病"呢?"大企业病"一词,是日本立石电机株式会社的立石一真首先提出的。表面上看,企业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各种经营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而且企业的销售值和利润也都呈上升趋势,但看一看企业内部的管理,就会发现的确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他察觉到自己的企业对许多行为反应迟钝,譬如,"减少库存"的指令难以立即兑现。譬如,对顾客"能否生产这样的商品"等要求,有时竟然要花费二、三个月的时间才能给予满意的答复。再譬如,企业的产销衔接严重不到位,市场旺销产品短缺,生产不能及时补货,滞销产品仍在一个劲地生产,并源源不断地发往市场。
诸如此类的现象就可以概括为"大企业病"。大企业病的定义是:大企业病是无痛性慢性病。立石一真把大企业病归纳成三种"疾病":"发展停滞"病、"效益低下"病和"效益增长原因不明"病。
现在,"大企业病"成为一个泛指的概念,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产业类型和管理层次增多后,可能产生的信息阻隔、信息传递速度衰减或内容失真、决策得不到不折不扣贯彻、指令执行出现严重偏差、企业成本增加、制度繁琐以及组织机构官僚化等,使企业响应市场的能力降低,生存质量不断弱化,逐步走向低劣甚至衰败的一种慢性综合病症。
"大企业病"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一旦患上"大企业病",往往会失去创业的激情与冲动,丧失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显得步履艰难、老态龙钟。"大企业病"的病症往往表现为:
1、身躯肥胖
表现出:企业机构臃肿,部门林立,层次多,冗员多;企业内部壁垒严重,部门间协同松散,信息传递较慢,或信息传递失真失效;企业制度繁琐,职责不明,扯皮增多,办事程序复杂,官僚习气十足。
2、心动无力
表现出:重大决策不能得到有效执行,或实施不力,达不到预期效果;领导者陷于具体的日常业务中,企业缺乏有效的中长期计划。
3、步履艰难
表现出:员工不计成本,不讲实效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下滑;企业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畅销的供不上,滞销的大积压,技术创新不足;不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对企业产生信任危机。
4、缺乏激情
表现出:企业从上到下看不到危机,沉浸在泡沫式的繁荣之中。以往创办、领导企业的"元老"、"长老"们,仍然在公司内部拥有巨大的势力,阻挡了持不同意见者的生存发展;不重视培养人才,企业各个层面出现后备人才"短缺"现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大型企业的管理主体是由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组成的。高层管理人员处于组织的最高层,主要负责组织的战略 规划 ,重大方针的决定。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或某一部门,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基层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就管理主体而言,相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大型企业规模庞大,所以往往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复杂,从上层管理到基层管理环节增多,"管理链"延长。过多的管理环节和过长的管理链会使企业高层领导人的命令、意见、意图传送给基层管理者时容易被遗漏、误解或歪曲,而且容易产生互相指责、推诿的作风,使传递的速度也受到影响,下层和外界的信息传递给企业高层领导人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企业管理机构越庞大,这种信息和管理失控的现象就越严重。
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更难于实现应有的职能,致使企业的管理处于混乱状态,是因为高层管理者非常忙碌,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管理工作。
因此,从根本上正是由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主体的组织和机构严重不适应对管理客体的管理需要,从而导致以下管理问题:
1、组织结构不合理
一般而言,企业的重大组织建设和重要人员调整往往都是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决定,下属公司的组织建设和人员调整是由企业的下属公司的经理决定。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组织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结构应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往往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忙于其他事务而无暇顾及此事,致使企业的组织机构不能迅速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现代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企业将会很快被淘汰。
2、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很多企业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实际上无人监督,也就无人执行;有些企业情况发生了变化,但管理制度仍然是原有的管理制度;有些企业根据具体问题也能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来解决,但这些措施往往十分简单,没有经过周密考虑,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为鼓励员工提建议,设立提案制度,但只是在企业里放一个建议箱而了事,这样的管理制度不能称为有效的。企业只有详细规定了每一项制度,并制定出一整套的执行、监督、改进办法,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3、无专门的人员或组织进行成本管理
一般在企业中并无专人管理成本,比如对于物品的节约一般强调靠员工的自觉,领导者有时间了就管管,没时间就听之任之,这种情况常常造成企业物质和财产的损失。有些企业用财务审计作为成本控制的手段,以防止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浪费或流失。但实际上财会部门是一个业务部门,应当从事的是业务的工作,而不应当负有管理的职责,并不能通过财会部门来提高企业效率的管理工作。
4、决策无法顺利执行
私营企业做大后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上层管理者下达指令后,下属由于缺乏监管,敷衍了事、盲目应付。且上层管理者对下属执行其决策的执行情况,往往只能通过其汇报来了解,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的渠道不畅通,导致重要决策形同虚设,毫无作用,或者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
二、中小型电机企业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1)国内虽有部分产品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水平,但相当部分产品的可靠性差、重量重、体积大、噪声大,综合水平有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制造工艺落后,关键材料的质量和品种不能满足要求。
(2)国外公司注重科研、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电机的安全、噪声、电磁兼容等方面很重视。国外电机的先进水平主要体现在可靠性高、寿命长、通用化程度高、噪声低、重量轻、外观美、绝缘等级采用F级和H级。如西门子公司的ILA5、6系列和WC6系列是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其各项性能指标先进合理,可靠性高。
(3)科研经费投入少,新产品开发资金匮乏,科研和设计工作进展较慢,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我们要坚持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加快按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原则组织生产,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培育和扶植有竞争力的专业化企业。
(4)工业发达国家不愿意制造原材料、工时耗用多的产品,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工,并回购,这些产品都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中有竞争力的。同时,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全面更新主导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迅速提高Y2系列、YZ2、YZR2系列、YB2系列、NEMA高效电机的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并制定相应的法规, 研究 出口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向国际市场提供优质、适销对路的产品。
(5)中小型电机是我国主要出口电机产品之一,单机出口产品主要是交流电机、交流发电机及直流电机。目前,保持长期出口的生产厂家约40个,出口地区及国家达60多个,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其次在欧洲及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据近年海关统计显示,中小型电机出口值为1.14—1.95亿美元,占世界中小电机贸易额的3.5%-5.6%。我国中小型电机与机床、水泵、风机、农机具等产品的配套出口,预计达到100万kW,其中合资企业出口量较大。
(6)今后中小型电机将向多用途、多品种、可靠性高、寿命长、噪声低、重量轻的高效节能和电机一体化、智能化的电机产品方向发展。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