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 分析
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
2003-2007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7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8%;集体企业增长11.5%,股份制企业增长20.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5%;私营企业增长26.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6.3%,重工业增长19.6%。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货物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货物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出口大于进口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
2003-200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美元、%
第二节 行业 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我国已经发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承诺2010年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450MW,未来几年大陆光伏产业复合成长率将达到30%。《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确定了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地位,与之配套的《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将在上网电价和分摊机制等关键方面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种种利好消息使大量企业开始投资可再生能源。
第三节 影响因素 分析
一、有利因素
2001-2006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从386MW增至2500.3MW,增长了5.48倍,年均增长45%左右,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 行业 。在此期间国内企业开始大量涉足太阳能产业,比较知名的有无锡尚德、天威英利、江西赛维LDK等公司。推动这一轮太阳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
一是能源供需日趋紧张。过去几年里,全球经济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速,能源需求年均增长接近7%。石化能源价格的持续攀升直接引发了产业界对太阳能和风能等可替代能源的研发投入,推动了太阳能技术的产业化发展,降低了太阳能发电成本和商业化运营成本;二是温室气体与环境保护。而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是解决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环境的有效方式之一;三是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如德国政府在2003年底批准了新的太阳能收购价格,并设定了太阳能20年上网电价,同时对居民安装光伏发电系统提供低息资金支持。美国也通过了《太阳能及其他能源法令》,对太阳能发电技术在研发、税收和销售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将会进一步推动太阳能电池 行业 的发展,为多晶硅创造更广阔的市场。
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太阳能多晶硅最为短缺、价格上涨疯狂的一年。资料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多晶硅每公斤突破300美元后,2007年上半年尚稳定维持在300-330美元的水平,2007年第四季度初成交金额再升至360-370美元,12月更是创出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去年世界多晶硅总产能3.1万吨,仍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半导体多晶硅的缺口达6000吨,太阳能多晶硅缺口达7000吨,导致全球多晶硅价格暴涨。有专家表示,2010年全球共计多晶硅需要8.5万吨左右,总供给为5.88万吨,缺口达2.62万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受此影响,国内众多厂商开始积极参与多晶硅的投资。不过,据了解,目前国内能产出多晶硅的企业数量并不多,而且2007年产量都只有两三百吨,其他企业的多晶硅项目多数仍处于在建或拟建状况。
预计今后3-5年,这些新上马项目产能将得到逐步释放。因此抢占先机,即时介入多晶硅产业链势在必行。
二、不利因素
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光伏产业驶入政策“快车道”,产能迅速膨胀。对于多晶硅生产厂家自己来说,无序、盲目的上项目,这些项目在未来一旦投产或是达产后,产能增加极有可能会造成产品销售价格的下降。一旦产能过剩,目前的市场反转,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毕竟长达两年的建设期,加上3年时间才能够达产,投资决定与正式见效益间过长的时间差,市场的走向很可能会偏离投资的预期。况且,在光伏发电这个新兴的 行业 中,一直信奉“技术为王”这一观点。一旦某个光伏发电的某个关键技术得以改进或取代,整个 行业 布局也极有可能会因之改变。
此外,中国光伏企业产品90%原料来自海外,90%的市场也在海外。随着多晶硅价格的暴长,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拥有多晶硅生产技术的国家,也开始更在意扶植本国企业,这使得企业的市场拓展变得更加困难。而原材料需求的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则无异于“釜底抽薪”。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