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丝绸市场竞争格局 分析
2004年,我国茧丝绸 行业 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在2003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继续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蚕丝价格已摆脱2003年大幅波动的阴影,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
一、六大区域市场竞争格局
2004年,丝绸工业继续在上升通道中运行,通过前几年的结构调整、科技攻关和技术进步,其效能逐渐在 行业 中体现出来,丝和丝织品产量增幅分别为8.84%和17.03%。
我国的丝绸工业具有很大的集中性,东南沿海地区占了绝对优势。以下按六个区域(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进行 分析 。
2004年全国共计产丝量100303吨,同比增长8.84%。其中华东地区产量69622吨,占总产量的69.41%,其他地区丝产量(除西南21.52%)均不足总产量的百分之十。
2004年丝织品产量815336亿米,同比增长17.03%。华东地区仍占有最大份额,高达94.26%;其次是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年产丝织品量分别为32433亿米和10166亿米,相应占全国总量的3.98%、1.25%;而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地区的份额均不到百分之一。
2004年丝绸业产品各地区生产情况
2004年丝产量区域分布图
2004年丝织品产量区域分布图
二、各省市市场竞争格局
2004年丝绸产品各省市生产情况
2004年全国丝产量继续稳步增长,年产100303吨,同比增长8.84%。丝产量增幅较大的省市依次为云南产丝529吨,同比增长57.91%;江西产丝947吨,同比增长39.28%;广西产丝2995吨,同比增长35.01%;河南产丝950吨,同比增长29.06%;重庆产丝5148吨,同比增长24.83%;丝的主产省江苏、浙江、安徽等也有10%左右的增幅。在大多数省市都有不同程度增长的情况下,作为主产省的山东却反而下降了1.1%。
全年产丝量达到2000吨以上的省市依次为浙江37153吨、江苏20913吨、四川15864吨、山东7340吨、重庆5148吨、安徽3247吨、广西2995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全国虽然有21个省市生产蚕丝,但产丝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7个省市,这7个省市的产丝量合计为92660吨,占全国丝产量的92.39%,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浙江、江苏和四川,这三个省的丝产量合起来达到了73930吨,占全国丝产量的73.71%。
2004年丝织品产量达815336万米,同比增长17.03%。丝织品产量最大的省份依然是浙江省和江苏省,两省合计产量750423万米,占总产量的92.04%。其中浙江省年产丝织品量542001万米,占全国总产量的66.48%,江苏省年产丝织品量208422万米,占总量的25.56%。接下来依次是广东省24325万米、山东省9039万米、四川省8198万米,而其他省市合计产量只占到总产量的2.86%。
2004年丝产量前八位省份
2004年丝织品产量前五位省份
三、浙江省丝绸业发展现状
长三角是全国丝绸商品出口的主导基地。目前,全国排序前三强分别是浙江、江苏和上海,其中浙江省遥遥领先,江苏和上海占全国的份额分别是11.97%和8.67%,三地合计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达到81.21%。
21世纪以来,浙江丝绸业通过结构调整、资产整合、体制改革,已形成明显的丝绸生产特色区域,如嘉兴、湖州地区的缫丝业、绢纺业;余杭、湖州郊区的真丝绸织造业;萧山、绍兴的合纤绸织造业;嵊州的真丝领带和丝绸针织业;杭州的丝绸服装业。其中余杭区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丝绸织造基地”称号。全省出现了凯喜雅、万事利、西湖达利等一大批大型丝绸企业。
产品创新更让浙江丝绸业发挥了实实在在的“逆势”发展效应。历年的中国纺织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中,浙江丝绸新产品连连获奖。2002年的中国纺织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惟一的金奖被杭州金富春丝绸化纤有限公司获得,此次金奖是从国内外设计人员设计的2000多块新面料中评选出来的,是全国丝绸企业设计人员获得的第一个金奖。在传统出口产品厂丝、绢丝、真丝坯绸、印染绸、丝绸服装、丝绸领带等出口连续下降的情况下,作为浙江省新型丝绸产品的合纤绸成为出口新宠,从2000年开始出口量连年大幅攀升,2002年出口交货值超过10亿美元,占了整个丝绸出口额的40%以上,从而大大提升了浙江丝绸业整体实力。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分会的统计数据,2002年浙江丝绸产品出口额已占全国丝绸商品出口额的52%以上,不但稳占半壁江山,也为中国丝绸业“逆势”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004年,浙江省产丝量37153吨,占全国总量的36.22%;同期,丝织品产量达542001万米,同比增长18.42%,占全国总量的66.48%,稳居丝绸 行业 首位。
2004年,浙江省丝绸商品出口量达46.4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57%,较上年又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浙江省丝绸产业在全国的强势地位得到强化。
据统计,在全国丝绸商品出口50强中,浙江省企业占居28席,前10强中,浙江省占了6席,排序第一位的是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全国17家企业的丝绸产品被首批授予全国高档丝绸标志,其中浙江省11家企业入围。浙江省被授予高档丝绸标志的企业包括金富春、喜得宝、梅月、金达、富润、翔顺、华丝、万事利、米赛、凯西雅、达利11家企业。据悉,高档丝绸标志的使用仅限于丝绸最终产品,产品必须达到《高档丝绸标志质量手册》所规定的特定品质指标,符合成分含量、优等优质、环保绿色等特殊要求。该标志已在丝绸主要消费国及地区和主要生产国及地区申请注册,其中包括中国香港、巴西、印度、泰国等和35个马德里国际注册成员国注册。
第二节 主力丝绸厂商市场竞争力评价
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企业竞争力可以有多种理解。一种基本理解是把企业竞争力理解成企业的一种能力,即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其国内外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进行设计和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世界经济论坛》)1985年《关于竞争力报告》),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所贡献的各项活动,例如,创新、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或有条不紊的实施过程等等是否恰如其分”的把握运作的能力(哈佛大学波特)。《世界经济论坛》是在讨论国际竞争力时作出如上定义的,这个定义具有一般性。该定义主要从市场竞争结果的角度对竞争力进行描述,而波特的定义还强调了过程控制和实施的能力。
2004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与北京大学供应链 研究 中心合作,吸收了一些国际先进理论,结合 行业 实际,构架了一套纺织 行业 分 行业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并运用这个测评体系对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化纤、针织、丝绸、印染等7个 行业 的500多家的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测评,于2004年8月隆重推出各 行业 竞争力较高的10家企业,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在业内反响较大。为使这项工作更规范,更系统,更具权威性,使之在引导和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决定,从2005年起每年发布各 行业 企业竞争力的排名,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和运作。
纺织 行业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2004年首次引用,今年,在听取了经济界权威人士、 行业 专家的建议以及企业反馈的意见后,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指标体系更加完善、合理。
整个测评体系由七个子系统组成:(1)人力素质;(2)资产素质;(3)快速反应能力;(4)创新能力;(5)赢利能力;(5)偿债能力;(7)市场占有率。每个子系统下设若干考核指标,如“人力素质”要考核企业职工教育程度、职工技术结构、领导层教育程度、领导层培训、科研力量、劳动生产率等。根据不同 行业 的具体情况,各子系统之间的权重可以做出适当调整,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出企业竞争力的状况。
具体来说,企业竞争力测评指标由短期和中长期两个部分构成。从短期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指标:
一是赢利能力。它是企业短期竞争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目前纺织全 行业 的利润率只有1.7%,如剔除出口退税因素,有很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迫切需要提高赢利能力。
二是偿债能力。它由企业的赢利能力、资产构成和企业信誉三个方面构成。一般来讲,企业的负债总额超过资产总额2倍以上,就会难以为继,走向破产。
三是企业人力资源构成。它包括企业技术工人、专门知识人才的分布、管理层团队的专门知识构成等要素,其中既有短期指标,也有中长期指标。在测评这项指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一个企业技术工人多少,大中专毕业生多少, 研究 生多少(这属于中长期的指标),还要了解职工队伍稳定情况,不同工作年限的工人所占的比重等,这对一个企业来说很重要,如果工人流动率过大、过频,生产就会受到影响。
四是企业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对市场的反馈速度、对消费者需求的认知程度以及对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和地域差异的了解程度。有了这些“了解”,再加上强大的研发团队、良好的设备技术基础,企业就会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评价企业中长期竞争力的指标也有四个:企业资产总量、市场份额、人力资源构成中的普通教育水平以及企业所在地政府提供的投资、经营环境。
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突出“创新能力”和“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企业在做“强”上下功夫。
具体做法是把上述短期和中长期指标分解为28个变量(2004年是24个变量),设计成问卷的形式,请专家就其重要性来打分,然后输入事先设计好的一个软件库,经过计算机将各路专家的打分进行加权平均,就可得到各个指标在整个体系中所占的权重。7大指标28个变量加上不同的权重,构成了整个测评体系。
二、丝绸 行业 企业竞争力评价
改革开放20年多年来中国纺织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企业的利润率很低,2004年全 行业 利润率只有1.7%。进入2005年,连续不断的贸易摩擦使中国企业愈加认识到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在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战的背后,除了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之外,我国纺织业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低水平过度竞争,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003年9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发布2002年度纺织各 行业 销售收入前50家、纺织工业出口和销售收入前100家企业名单;此后,为引导更多的企业由做“大”向做“强”转变,协会统计中心与北京大学供应链 研究 中心合作,联合开发纺织 行业 综合竞争力指标测评体系,并运用这套模型对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化纤、针织、丝绸、印染、纺机8个 行业 的500多家的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测评,于2004年8月首次推出各 行业 竞争力前10家企业。
2005年,面对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为提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后配额时代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了2004-2005年度中国纺织服装 行业 竞争力测评活动。2005年8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2005中国纺织服装 行业 竞争力发布会”,大会发布了棉纺、毛纺、丝绸、麻纺、化纤、针织、印染、服装八个 行业 2004-2005年度“企业竞争力十强”名单,同时还发布了各 行业 销售收入排名。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