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竞争环境 分析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产业,钢铁工业是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素材产业,其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 行业 。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亿吨进入世界第一大产钢国,此后,中国钢铁产业"高歌猛进",并逐渐在世界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巨轮"拉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市场机会越来越多,这不仅使得大量资本涌入钢铁领域,各钢铁企业本身也纷纷抓住历史性的机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管理水平,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击败对手,确立在 行业 中的地位。
中国钢铁企业从2008年下半年一直到现在,不断上演各种难堪的大戏。面对从钢材价格暴跌,铁矿石谈判没有议价能力,出口下降,西方反倾销等等严峻形势,政府有关部门、官员、业界专家、企业家提出的调控措施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组建联合采购和投资公司参与国际产业链竞争。
第二节 竞争特点 分析
1、钢铁企业展现出链条对链条的竞争趋势
1)2008年,全球大型钢铁生产企业纷纷加速全球市场布局,以强化全球竞争力。全球钢铁生产业加速整合的趋势充分展现了“米塔尔模式”的魅力。即通过全球并购快速扩充产能,强化生产企业对市场控制力,同时以庞大的产能优势强化对产业链上游铁矿石资源的控制,从而避免自身陷入 行业 周期性波动之中。在此基础上,以最优的生产管理与铁矿石成本优势的“组合拳”,改变 行业 传统的价值链组合方式,给以竞争对手更加的经营压力,进而继续推进更大规模的 行业 整合。
2)铁矿石企业加速整合。此次必和必拓竞购力拓,使业已紧绷的全球钢铁产业链关系愈加复杂。表面上看,铁矿石价格上涨趋势对产业链上游企业长期利好。然而,深入 分析 全球钢铁 行业 竞争的内在逻辑与竞争结构,“米塔尔模式”的穿透力则更加凸显。
3)海运竞争成为新焦点。由于坐拥铁矿石资源,三大矿业巨头在全球铁矿石海运市场中渐成主导力量。一方面,三大巨头通过控制铁矿石出货量来影响海运期货市场价格,致使铁矿石海运费大起大落,而其自身则在海运期货市场频繁出手谋取暴利。另一方面,必和必拓、力拓两家公司已拥有自己的海运船队,在铁矿石海运市场赢得竞争主动地位。通过建立完善的海运市场及中介服务体系,日本海运企业逐步拥有了通过对运输价格的期货买卖操纵特定领域运价的能力。
无论是米塔尔钢铁,还是必和必拓,或是日本海运企业,尽管身处产业链不同环节,但围绕钢铁业的产业链价值转移而展开的竞争,已使全球钢铁 行业 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链条对链条”的全球化竞争时代。在新的竞争模式下,资本的快速流动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边界,使 行业 竞争超越单纯的制造、运输或采矿。而那些固守区域市场和单一产业环节的生产企业,则可能反复受到产业链价值转移的振荡,直至被竞争所淘汰。
2、产业链上下延伸
从世界钢动态近年全球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序评价指标变化可以看出,一方面,钢铁生产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权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调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钢铁企业“下游企业参与度”、“扩展能力”、“铁矿石和焦煤资源”、“联盟、并购与合资”等产业链指标给予较高权重,发展产业链对钢铁企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钢铁产业链又长又宽,关联产业众多,关联市场规模巨大,企业不可能控制一个完整的链条,这些特点使企业在产业链延伸上面临更为艰难的选择。
3、钢铁物流新特点
钢铁物流需求的规模远远大于世界钢铁产量,钢铁物流运输模式以洲际的远洋航运和内陆的公铁运输方式为主,物流外包和物流共同化是主导的物流组织形式,回收物流越来越得到重视。
中国钢铁 行业 应积极转变传统发展思维,以新视野和新思维,认真面对钢铁 行业 的全球化竞争本质;以“全球应对全球”和“链条对链条的竞争”这套“组合拳”,积极参与激烈的全球产业链竞争。
第三节 企业集中度 分析
钢铁工业属于典型的规模工业,具有规模优势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在成本、技术、资源利用、市场控制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目前全球主要钢铁生产国家如日本、美国、韩国等都形成了少数特大型钢铁企业垄断本国生产的局面。我国的钢铁 产业政策 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提高产业集中度水平,鼓励钢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从国际经验和钢铁工业生产实践来看,粗钢产量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的规模是较为经济合理的规模。因此从长期来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必将是国内钢铁生产的主要力量,产业集中度水平也是反应一国钢铁工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CR10在2006年已经见底回升。
中国与全球钢铁产业集中度CR10趋势对比
我国钢铁产业区域集中度表现为欠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恰恰证明钢铁产业成长过程中“集中度先降后升”的规律。
2006-2008年中国区域集中度CR4
第四节 企业竞争力 分析
1、我国钢铁企业整体竞争力没有稳定增长,在2008年表现出大幅度下滑
从竞争力评价一级指标来 分析 ,即规模能力、产业链控制能力、内部运行能力、成长能力,具体如图:
2006-2008年我国代表性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
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2006年4.21分,2007年4.37分,2008年2.64分,2008年下降惊人。其中,规模能力、产业链控制能力是逐年提高的,但并没有带来综合竞争力提高。相反,内部运行能力、成长能力在2008年如钢材市场一样,遭遇“过山车”行情。充分暴露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靠天吃饭”的弱点,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普遍不足。同时也看出,2007年比2006年上升幅度很小,表明我国钢铁企业上升难,下降则是“自由落体”。
2、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竞争力处于中小水平,缺少超强竞争力企业。
2006-2008年我国钢铁企业竞争力分区间比例
可以看出,被调查企业竞争力在“3-4分”的比例最高,合计为44%,这里要说明的是,以上统计样本是全国中等竞争力以上钢铁企业,产量规模在300万吨以上,如果以全国钢铁企业为 研究 样本,“3分以下”钢铁企业比例会最高。得分在“5分以上”的企业比例只有19%,并且其竞争力也不稳定,在2008年,其比例降为6%,表明我国即使强势钢铁企业也同样可持续增长能力。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