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 分析
一、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状况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季度增长表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分产业增长表
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实现连续五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连续5年增产。
2、工业生产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分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1%;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5.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9.9%。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3.2%,轻工业增长12.3%。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1.6%、15.8%和1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7%。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066亿元,同比增长4.9%。在39个工业大类中,31个 行业 利润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 行业 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4、国内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城乡消费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
5、价格涨幅前高后低,下半年逐步回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5.6%,农村上涨6.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4.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65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5.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82个百分点;其余各类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9%,12月同比下降1.1%,全年涨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5%,涨幅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6.5%,12月同比下降0.4%,全年涨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
6、进出口全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四季度增速回落较多。全年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1亿美元,增长18.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际初级产品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四季度进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增长4.3%。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
7、城镇新增就业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353亿元。
8、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加快,贷款增加较多。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47.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8%,加快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6.6万亿元,增长9.1%,回落12.0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3468亿元,比年初增加49114亿元,比上年多增1279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66203亿元,比年初增加76863亿元,比上年多增22985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3844亿元,比上年多投放541亿元。
二、2009年宏观经济发展运行预测
世界银行2009年3月18日发布《中国经济季报》,将2009年中国GDP增长预测下调至6.5%,较2008年11月底的预测调低了1%。这是继最近世行调低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和进口预测后所作出的调整。世行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强劲。
这份定期对中国经济进行评估的报告指出,中国银 行业 基本上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动荡的影响,中国经济仍具有采取强有力刺激措施的大量空间。然而,随着全球危机加剧,中国的出口遭受重创,影响到社会投资和市场情绪,制造业尤其明显。根据这种情况,世行把对2009年中国GDP的增长预测下调至6.5%。
但尽管如此,中国的经济增速仍有望继续超过大多数国家。从国内看,基于坚实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刺激政策通过为经济活动和市场情绪提供支持,有助于缓解下滑。私人消费到目前为止一直相当富有韧性,应能继续大幅增长,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的投资也已在加速落实。
世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强调,在全球经济一片灰暗的背景下,中国相对来说是一个亮点。
世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指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足够坚实,应放眼到2009年之后。他表示,稍低一点的增长速度不会危害到中国经济或社会稳定,避免过于强调实现短期GDP增速,有助于将重点更多地放在重新平衡经济、推进改革议程和增长的质量上。
第二节 行业 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一、 行业 标准严格
航空配餐企业不同于一般性食品加工企业,高风险需要有高要求和更加严格的管理来进行保障。因此,不论是在硬件设施、体系管理,还是人力资源投入方面都要远远高于国内食品加工企业标准。如北京空港配餐有限公司,除在硬件设备、设施与国际接轨外,还配备有专业化的质量、安全管理团队。通过引入ISO9000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原HACCP)强化和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还结合欧盟和国际 行业 组织的标准建立了具有航空配餐 行业 领先水准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系统,真正做到从产品、人员、环境、设备多方面综合控制。
1、操作室设计
必须设有与生产量相适应的各类航空食品加工车间。根据航空食品生产与流通的特点,按照由货物接收→贮存→原料粗加工→餐食制做→综合装配→过渡冷藏→运送装机→机上供餐服务的生产工艺流程合理布局,避免食品操作流程设计程序的反向流动。必须分开设置供独立使用的食品原辅材料入口、垃圾出口、餐食装机出口、机上餐食及食具卸机入口和人员出入口。
建筑材料须坚固耐用,生产设施的设计和设备安装结构应合理,不易聚集灰尘和隐藏有害生物,便于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及清洗消毒。建筑面积应与生产量相适应,并须设有与生产人数相适应的卫生辅助设施。冷藏设施:应根据食品种类、数量配备足够的低温冷库(-32~-18℃)和冷藏库(0~5℃),冷库内货架至少应离地面20~30cm,离墙5cm以上;温度计显示应准确,清晰,便于监测。
2、原辅材料采购、运输、贮藏的卫生
采购的原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食品卫生标准或规定,必须采用国家允许使用的、定点厂生产的食用级食品添加剂。
采购原辅材料时,必须向供应商索取该批原辅材料的卫生质量检验合格证或检验报告。应依照国家和本企业的有关食品卫生标准、食品企业卫生规范对供应原辅材料的厂家进行卫生学考察和认证,合格者颁发卫生质量许可证书,作为航空食品原辅材料定点供应厂家,并指定卫生技术部门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使供应商与航空配餐公司共同承担保障航空食品卫生质量的责任。
运输原辅材料时,生原料必须与成品及半成品分开;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运输冷冻和冷藏食品必须有保温、冷藏设施,长距离运输时,其温度上升不得超过3℃。
二、航空食品卫生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上熟食制品的质量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航空食品配餐企业及其他食品加工企业配制的空中餐。
2、引用标准
GB4789-8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3、感官、理化指标
感官、理化指标应符合食品卫生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4、卫生要求
1)原辅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卫生标准的规定。
2)进口食品(含饮料)应符合国家进口食品卫生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
3)机上餐食微生物指标见下表:
机上餐食微生物限量标准
5、检验方法与规则
1)微生物指标测定按GB4789及本标准的规定执行。
2)抽样比例:食品检验以每日配餐量(份/日)为一个批次,每批抽样,5000份以下为2‰,超过5000份者,按每增加1000份,即增加1个样品数,不足1000份者以1000份计。
食品设备、器具及配餐人员手的微生物检验应视生产能力及卫生状况而定。
3)抽样方法:遵循机上餐食的生产工艺流程,有计划地随机抽取各工序的半成品和制成品。
4)对抽样检验不合格的食品,由质控部门负责及时反馈到生产工艺中,结合设备、器具及人员手的微生物检验,查找原因,加以改进。
三、“十一五”食品政策
1、产品质量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随着国家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和《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等规章,以及一系列以食品安全标准为重点的食品标准的颁布实施,食品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产品质量稳中有升,各类产品抽检合格率均呈上升趋势,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纲要》对确保食品安全提出了措施
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与消费者的期望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社会公众对食品卫生仍缺乏安全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1)继续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体系。
2)是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严格的食品召回制度,支持流通企业建设完善的食品溯源制度。
3)抓好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加快食品标准制订和修订,全面提升食品的质量水平。
4)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5)加强
行业
自律,对
行业
内的害群之马,对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予以严厉惩处。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