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历史发展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30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和90年代的实用化期。
1.1.1 70年代:萌芽期
1972年我国第1台机器人样机在上海诞生并展出。此后天津、北京、吉林、哈尔滨、广州、昆明等城市十几家 研究 单位和高等院校分别开发了固定程序、组合式、液压伺服型等几类工业机器人,其中大约有1/3用于生产。1977年一机部机电 研究 所(现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 研究 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机器人 研究 室,负责全国工业机器人 行业 规划 。
1.1.2 80年代:开发期
在世界高技术浪潮的冲击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下,机器人技术在国内愈发得到重视。80年代中期,国家委托原机电部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的 行业 需求调研。结果表明:汽车 行业 占总需求量的60%~70%。在众多专家建议下,由原机电部主持制订了“七五”工业机器人攻关 规划 ,投入数千万元资金,由中央各部委、中科院及地方几十个科研院所、大学和部分大型汽车企业参加。经过5年攻关(1986~1990年),完成了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喷涂、弧焊、点焊和搬运等作业机器人整机、几类专用和通用机器人控制器及关键元部件如直流和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单元、机器人专用薄壁轴承、谐波传动系列、焊接电源和变压器等。经过生产实际应用考核,其性能指标达到80年代初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应用工程方面也取得初步成效:在第二汽车厂建立了我国第1条应用国产机器人的生产线————东风系列驾驶室多品种混流机器人喷涂生产线,该线由7台国产PJ系列喷涂机器人和PM系列自动喷涂机及周边设备构成,生产能力达到年喷涂20万辆东风系列驾驶室,提高工效5倍,产品合格率提高11%,年节约油漆200多万元,仅此一项一年可回收投资,且把工人从剧毒、肮脏的劳动环境中解放出来。此外还建立了几个弧焊和点焊机器人工作站。从此打开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
1.1.3 90年代:实用化期
在国家“八五” 规划 之初,原机械部又组织一次全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调研,预测在“八五”期间(1991~1995年)我国对各类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为千台左右,“九五”期间(1996~2000年)需求量为2000台左右,主要应用领域为汽车、电器、工程机械等 行业 。“八五”期间国家对工业机器人 研究 的投入甚微,从事工业机器人研制、生产的单位迈向了市场,与用户企业相结合,完成了喷涂、点弧焊、搬运、码垛等几十条国产机器人生产线和工作站。“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中的智能机器人主题调整主攻方向,与国民经济广泛结合,在焊接、装配、搬运、喷涂各领域全面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并以产业化为目标开发工业机器人产品,以工程机械为重点组织机器人化机器的开发。至2000年底已研制出7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并小批试产,开发出9种工程机械机器人化产品,同时完成了100多项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建成了20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目前我国已有机器人 研究 、开发和应用工程单位200多家,其中从事工业机器人的有77家,共开发、生产各类工业机器人约1400台,90%以上用于生产中。全国工业机器人用户近800家,拥有的工业机器人约4000台,其中从国外进口约3000台。
1.2 政策背景
1.2.1 国家政策导向
机器人(含工业机器人)已列入国家高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机械产品的2000~2010发展纲要中,一些省市(例如北京市)的“十五”计划中也列入了工业机器人,我国工业机器人走向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使一部分从事机器人的单位改组、转向(少数解散)外,一批机器人科技企业诞生并走上了良性自循环的道路。国家“863”计划支持了一批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促进了机器人 行业 的集中并向产业化迈开了一大步。预计今后国家对工业机器人项目不会有太大的投入,主要是以市场拉动工业机器人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1.2.2 相关的 行业 发展政策
国家大力发展的汽车(包括摩托车)、家电、工程机械、化工等 行业 是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重点。尽管汽车、摩托车 行业 近两三年大量应用工业机器人,但仍未达到饱和。
1.2.3 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劳保政策已明文规定:恶劣、危险劳动环境不许人进入,往高处搬重物不能用人工,只能用机器人等自动机器。有些国家制订了鼓励应用工业机器人的政策(减免税、贴息贷款、租赁等),国内目前尚未制订有关的政策措施。
1.2.4 其他
(1)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地域由东向西扩展
(2)国家对高新技术产品采取优惠政策,国产机器人享受与其他高新技术产品同样的减免税政策,有利于开拓机器人市场
(3)消极影响
高投入、高风险,转制(不少研制单位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沉重的人头负担及用户对国产机器人的信任度不高等因素,对国产机器人的规模发展和市场有相当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加入WTO,关税壁垒拆除后,尚无有力的政策措施,对国产机器人市场的影响会更大。
1.3 外部环境影响要素
1.3.1 市场竞争剧烈
我国已从40多个国家进口各类工业机器人约3000台,每年仍有大量国外机器人涌入国内市场。对于目前每年只有几百台市场容量的中国来说,国产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1.3.2 性能价格比差距大
国内机器人价格相对国外要高(由于产量少,且一些重要零部件需进口),而可靠性较低,比如MTBF(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产品已达几万小时,而国内产品只有几千小时。国外不断推出新一代产品,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和价格,而国内由于种种因素,新产品开发周期太长,这就促成用户喜购国外机器人。
1.3.3 国外机器人市场变化的影响
国外机器人市场自80年代中期以来经历了三次马鞍型的变化(1985~1987年第一次,1992~1994年第二次,1998年第三次),到目前为止还未对我国市场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中国市场容量小,且汽车、电器等 行业 市场尚未饱和,基本呈递增趋势),但在低谷时国外机器人厂商有争夺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之势。
1.3.4 国际合作的影响
国际合作引进技术阻力较大,较多的是用国外机器人做应用工程或是代理。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