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衡器制造 行业 定义
衡器制造 行业 指用来测定物质重量的各种机械的、电子的或机电结合的装置或设备的生产活动。
第二节 原材料及主要产品分类
主要产品包括:
固定式秤:轨道衡、汽车衡、地中衡等;
轻便或可移动式秤:台秤、案秤、吊秤、轴重秤、健康秤、家用称、便携称等;
工业用自动或非自动秤:重力式自动装料秤、配料秤等;
商店用秤:计价秤等;
连续累汁计量或非连续累计计量秤:散料秤、皮带秤、分检秤等;
装有计数器并可将重量转换为读数的秤(如计数秤);
根据重量进行其他操作的装置;
衡器用的各种砝码、秤砣及衡器设各的零部件。
第三节 衡器制造 行业 特征
一、消费特征
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收入差距及城乡消费市场差异性的影响,衡器市场存在二元结构:一是市场化程度高,消费环境较成熟的城市市场,二是市场化程度较低,消费环境不成熟的农村市场。这两个市场差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我国约有13亿人口,其中36.09%为城镇居民,也就是说有4.5亿城镇人口,而且城镇人口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2253元,城镇人口收入是农村人口收入的三倍。在用于衡器的实际消费上的开支,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人均衡器消费水平相差很大。据统计,2004年,全国人均衡器消费水平为180元,其中城市人口人均消费398.35元,农村人口约为78.5元,仅占城市消费水平的19.7%。
二、产品结构特征
衡器是指计量物体质量(重量)的器具和装备,是应用范围最广泛,品种数量最多的计量装备。据统计,世界上有60%以上的产品都要经过称重计量。衡器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外贸、交通、医疗保健、国防建设和科学 研究 等各种领域。在我国,衡器被列为国家重点管理的法制计量器具。
三、原材料供给特征
衡器产品以钢铁为主要原料,钢材涨价引起生产成本急剧增加。提供仅因原材料涨价导致企业利润损失数据。反映衡器 行业 受到原料、燃动力费用涨价和产品竞争降价的两头挤压,部分产品到了亏损边缘,对企业发展不利。在此情况下,协会代表企业请求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加入WTO的优势,平抑钢价,倡导 行业 内、外部的公平竞争,给制造 行业 分配到适当的利益空间。
由于近两年钢材市场价格的上扬,给以钢材为主要原料的部分轻工 行业 经济运行和效益的提高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了解这些 行业 因原材料价格变化所受到的影响,预测今年 行业 经济运行态势,2004年2月1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发出召开《轻工部分 行业 经济运行座谈会》通知,要求12个轻工 行业 协会准备材料,进行 行业 情况汇报。这次调研范围仅限于大量使用钢材的企业。十余个衡器公司均按时提供了材料和意见,积极地支持了 行业 调研工作。2月23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轻工处高处长主持召开了座谈会,轻工处的同志们都到会听取 行业 汇报,与大家一起 分析 形势, 研究 对策,指导各 行业 发展。高处长向大家通报2003年我国经济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工业增加值4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重工业约为26400亿元,增幅在18%以上,轻工业14653亿元,增幅为14.6%。2003年能源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发电19000多亿千瓦小时,增长15.5%;产煤16.67亿吨,增长15.%;原油生产1.7亿吨,增长1.8%。2003年的另一特点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总体来看,工业经济效益呈不同幅度的提高,企业亏损额下降1.9%,39个工业大 行业 中有38个利润保持增长。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新增利润占全部工业新增利润的48.7%。2003年轻工业总产值达到270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21.1%,轻工产品出口11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5.5%。
四、产业集中度特征
衡器企业分布范围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除轻工系统的原有200来个衡器工厂外,另有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化工、治金、煤炭、交通、铁路、计量、农业、饲料、物资等十多个部门和一些地方的乡镇企业约400多个企业,纷纷跨入衡器制造 行业 。企业隶属关系复杂,所跨部门之广,为其它 行业 所罕见。直到现在,衡器 行业 中条条、块块的影响力仍然很大, 行业 管理有相当的难度。
五、2006年衡器制造 行业 运行特征
1、2006年衡器制造 行业 生产特征
据衡器 行业 统计信息网年报统计,2006年衡器 行业 保持继续增长趋势,经济指标增长较快,经济效益同比好转。据对全国195家衡器企业报表统计,2006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8.1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工业增加值12.8亿元,同比增长27%。衡器主要产品产量:
1)商用衡器
(1)案秤:产量为339.5万台,同比增长35%,销售量同比增长33%,销售额同比增长20%。
(2)台秤:产量为180.0万台,同比增长53%,销售量同比增长49%,销售额同比增长92%。
2)工业衡器
(1)地上衡:产量为25167台,同比增长31%,销售量同比增长32%,销售额同比增长15%。
(2)地中衡:产量为5436台,同比增长25%,销售量同比增长31%,销售额同比下降2%。
(3)轨道衡:产量为406台,同比增长125%,销售量同比增长115%,销售额同比增长66%。
(4)料斗秤:产量为1180台,同比增长31%,销售量同比增长45%,销售额同比增长36%。
(5)吊秤:产量为18311台,同比增长291%,销售量同比增长270%,销售额同比增长32%。
(6)皮带秤:产量为2813台,同比增长11%,销售量同比增长13%,销售额下降0.2%。
3)特种秤:产量为18147台,同比下降16%,销售量同比下降4%,销售额同比增长24%。
4)家用秤:产量为1754.2万台,同比增长23%,销售量同比增长20%,销售额同比增长27%。
5)天平:产量为49.4万台,同比增长52%,销售量同比增长46%,销售额同比增长32%。
6)称重显示仪表:产量为40.2万台,同比增长94%,销售量同比增长76%,销售额同比增长102%。
7)称重传感器:产量为2500.2万支,同比增长30%,销售量同比增长27%,销售额同比增长37%。
2、2006年衡器制造 行业 进出口特征
2006年我国共向世界17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衡器和天平产品,比去年增加了11个国家或地区。共出口衡器5.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4%。产品仍然主要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出口产品发货地仍主要集中在广东省(2.77亿美元)、江苏省(1.12亿美元)、上海市(0.79亿美元)、浙江省(0.44亿美元),4省市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3.8%。2006年共出口天平产品1600多万美元,比上一年出口减少100多万美元,出现负增长。
2006年我国共从世界44个国家/地区进口了衡器、天平产品,比上一年增加了3个国家/地区。衡器产品进口值同比增幅10.93%,远远高于2005年的3.5%。进口货源地仍主要是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等国家/地区。进出口顺差达4.8亿美元,比2005增加0.8亿美元。2006年天平进口1600多万美元,与进口值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出口量将近是进口量的20倍。换句话说,出口天平的价值仅仅是进口的二十分之一。与2005年相比,天平的进口平均价格基本没变,但是出口的平均价格几乎降低了50%。由此可以看出天平的出口价格大战愈演愈烈。为了保证我国天平生产企业的利益,为了维护我国天平产品的国际声誉,希望生产企业尽快将“价格大战”转变为“质量大战”、“信誉大战”。
同时,“价格大战”也在计价秤出口中展开。据海关统计资料,计价秤出口量浙江省高居榜首,占全国出口量的55%。上海位居第二,占全国出口量的30%。但是,上海市计价秤出口额占全国计价秤出口额的70%,远远高于浙江省的17%。上海市计价秤出口平均价格约为浙江省的8倍,上海企业的精明可窥见一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和集成创新的力度,发展高端产品,出口产品在品种、质量、效益上下功夫,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该不懈努力的方向。
3、2006年衡器制造 行业 经济效益特征
据中国衡器协会统计信息网在全国范围内对195家衡器企业年报表统计,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78.8亿元,同比增长13%。2006年企业销售收入增幅在10%以上的企业有37家。产品销售率为96.6%。
2006年实现利润总额6.9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与去年相比增长较大;盈利企业盈利额7.2亿元,同比增长11.5%;亏损企业亏损额0.3亿元,同比增长0.6%;企业亏损面为16.9%,与去年基本持平。2006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的企业有35家,明显好于去年。
2006年创利税总额10.4亿元,同比增长23%;
第四节 行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衡器 行业 在国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衡器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应用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对衡器提出了快速,准确,连续、自动称量等新的要求。在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国家讲师行政管理部门及国内衡器 行业 的主管部门的领导与督促下,我国的衡器工业技术有了迅速改观。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地位。
2、衡器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衡器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风险的战略性产业。它不仅在整个衡器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衡器能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