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服装 行业 分类和几大特征
一、2006年中国服装 行业 的综合境况
2006年,中国服装 行业 进入了历史性产业调整升级阶段。产业资源开始进行流动重组, 行业 的区域布局、企业分布梯度转移。随着中国服装消费市场格局的悄然生变,出口格局也逐渐发生转变, 行业 企业面临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形势。中国服装协会产业部日前完成的2006服装 行业 经济运行情况产业报告显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6年,随着我国出口和内需呈不同程度的增长,中国服装产业也呈现出全年产销平稳增长、进出口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报告同样指出,2007年,我们在从服装大国通往服装强国的道路上将迈出坚实的一步。
1、产量:达到512亿件实现稳步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170.02亿件,其中梭织服装80.96亿件,针织服装88.64亿件,与2005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1.86%、12.48%和11.17%。产量增幅大幅回调,均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中国服装协会对部分服装 行业 产业集群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产业集群产量增幅保持在10%以内,少数集群甚至出现负增长。2006年全 行业 实际完成服装产量512亿件,比2005年增长10.11%,其中梭织服装180亿件,比2005年增长5.88%;针织服装332亿件,比2005年增长12.54%。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港澳台和三资成分在生产中也占据了48.52%的份额,较200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2、价值竞争时代来临
2006年,我国服装生产经过第一季度的大起大落,从4月份开始回归到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幅度。增幅较2005年同期有显著回落。
2006年,我国出口和内需呈不同程度增长,而服装生产增幅显著回调。随着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变化,国内服装消费升级,国内大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贸易等其他领域的资优企业参与竞争,加速了国内服装 行业 的竞争转型,数量竞争逐渐退出主流竞争模式,以品牌、价值、创新为核心的新竞争时代开启序幕。企业纷纷转型,致力于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向质量型、价值型、创新型竞争迈进。市场竞争将朝着价值竞争阶段发展。
3、效益:增速放缓营运能力增强
从服装 行业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2006年 行业 效益较2005年有所提高,但效益增速放缓, 行业 营运能力增强,但仍待进一步提高。 行业 发展能力较2005年有所下降,发展势头放缓。2006年,我国服装 行业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呈逐月上升趋势,全年较2005年微增0.07。
1) 行业 规模继续平稳扩大, 行业 亏损面较2005年降低,但亏损额略有扩大,出口交货值增速放缓。
2)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行业 效益增速放缓。
3)应收账款比例、产成品比例较2005年均有小幅上升。营业周期较2005年同期减少1.74天; 行业 整体营运能力增强,但低于纺织 行业 平均水平;偿债能力高于纺织 行业 平均水平。
4) 行业 发展能力较2005年有所下降,月度销售收入增速、产值增速出现滑坡, 行业 发展存在隐忧。土地、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能源和原材料涨价以及汇率变化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服装 行业 的国际竞争能力。大部分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和市场结构调整尚未完成,降低了 行业 发展的速度。
4、投资:技改为主增幅回落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服装 行业 完成投资占纺织 行业 总投资的42.11%,完成投资总额较2005年增加了46.67%,增幅较2005年略有回落。江西、河南、安徽、重庆、湖北、吉林几个省份投资相当活跃;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也都有超过平均增幅的高增速。与纺织 行业 相比,我国服装 行业 投资中外资和港澳台资占的比重较大,该两项投资累计占总投资的30.90%,高于纺织 行业 的16.47%。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扩大了9.35%。2006年的投资是以技术改造型为主的投资,企业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工质量水平而进行技改投入的比重较大。2006年服装 行业 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26.27%,比2005年略降了0.5%。
二、2006年服装 行业 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国内的零售市场环境变化巨大。一方面,消费者购买习惯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零售业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竞争既来自业态内部,又表现在不同业态之间,因此服装的消费渠道也在不断变化当中。
1、服装批发市场在争议中依然红火
谁都不会否认,批发市场是中国服装的起步之地,甚至有许多现在非常有名的品牌也是在这里起家的,他们也从来不讳言那一段创业的历史。
说到中国服装,不能不首先提到批发市常北京的秀水、雅宝路、大红门,广州的白马,虎门的富民,杭州的四季青,沈阳的五爱,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这样一个服装的风水宝地。可以这样说,中国服装产业就是在服装批发市场里捞得了第一桶金。但对中国服装产业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批发市场目前却面临着近乎残酷的现实,对于品牌化越来越深入的中国服装来说,批发市场到底将何去何从已经成为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是不是还有必要把各具特色的品牌集中在大排档一样的批发市场里。
在城市中,服装批发市场仍是普通老百姓乐于光顾的场所,在这里不光可以买到便宜的服装。另外,一些年轻人也乐于在这里寻找高档服装的仿制品。批发市场在短期内仍是大众消费的一个主要场所。
批发市场也在寻求突围,像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哈尔滨红博广场就走出了一条高档化的服装买手之路,它的模式甚至远远超出了一些百货商常超市服装销售仍面临尴尬境地与商尝专卖店相比,超市服装的价格普遍很诱人,但在红红火火的超市里,消费者们大都只是对生鲜熟食和日常用品兴致盎然,而要那些爱美的女士们对超市服装多瞧几眼都很困难。于是,服装似乎只能成为超市里的配角,变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面对这些超市服装,消费者们的反应却不怎样。价格是很便宜,但是东西也很低档,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超市服装品牌,大多是小厂生产的三四线品牌,消费者对其知之甚少。而且超市服装牌子进货重复性也比较大。
消费者的另一不满是:与大商场百货相比,不少超市的服务也不够贴身。其一,许多服装杂乱地堆在一起,感觉买衣服就像是买大白菜。其二,目前有部分超市没设试衣间,当消费者提出要试穿衣服时,售货员说只能原地在身上套一下。
一些超市经营者反映,服装规模不小,可超市服装经营面积往往与销量不成正比。在超市的服装专区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有消费者表示,在超市里买家居服、内衣、袜子还可以,其他服装还是愿意到专卖店和大商场去买。据了解,大多在挑选衣服的顾客都表示自己不是专门来超市买服装的,只是顺便逛逛。
2、传统百货商场面临挑战冲击
如曾在东北地区赫赫有名的沈阳百货大楼,老沈阳人习惯称之为北市百货,曾经有过年营业额近2亿的良好业绩,但是随着沈阳零售 行业 竞争的愈加激烈,在上世纪末走向衰落,直至2003年关门歇业。
曾经被称为济南零售业“五朵金花”的济南第一百货、百货大楼、山东华联、人民商尝大观园商场,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拥有济南零售业95%的市场份额。但是,在上世纪末期,由于新兴业态的崛起以及零售业竞争的加剧,目前“五朵金花”在济南所占的市场份额不足5%,大观园商场已宣布转变经营类型,与北京“天上人间”合作,转为娱乐休闲 行业 。
在计划经济时代垄断上海零售业的第一到第十百货,目前仅剩第一百货和第二百货,其他8家全部倒闭。
许多合资的百货企业纷纷抢占滩头,凭借灵活的体制以及先进的商场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开始建立了品牌知名度,打破了传统百货商场的垄断并且夺取了相对稳定的顾客群体。
在最近10年,尤其是国内几个超大城市见证了零售业的飞速发展。这不仅是体现在 行业 的整体规模上,更表现为零售业态的种类纷呈: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大型卖尝专业店以及便利店,相比之下百货商场却显得停滞不前。不同业态的竞争导致许多原来由百货商场经营的产品,例如消费电子、食品、日化等品类,陆续转入其他类型的零售业态销售。
3、百货业和服装业唇齿相依
随着家电等 行业 纷纷从百货公司中脱离而“自辟通道”,服饰业在百货公司的零售额几乎占到了百货公司全部零售额的60%,并且这一比例还渐呈上升之势。眼下,当我们说到百货业时,就不得不提到服装业;而我们提及服装业时,想绕过百货业又绝无可能。就市场而言,服饰企业利润的获得主要依赖下游商业机构的销售体系来实现。
目前中国百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千店一面”以及因为机制问题突出而对自身和服装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阻力。特别是其“千店一面”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其营销模式的简单。从市场上我们不难看出,眼下不分时令、季节竞相打价格战、进行购物返券活动等,正成为众多百货商店吸引顾客、赢得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这种做法,虽然会使百货商店和服装企业在利益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多方面的,如:消费者会对商场的信誉及商品的价格产生质疑、许多似乎处于“微利”和“零利润”的服装企业,为了配合百货商场打折、返券等促销手段,只好通过降低成本等措施来最大程度地获取自身利润,从而导致不合格产品及劣质产品上市。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对百货商场和服装企业来说,都是灾难,从而阻碍其有效、快速、良性地发展,特别是难以应对中国入世后双方已面对的和即将面对的各种竞争。
第二节 服装业投资特性 分析
一、近年服装业快速发展
尽管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但中国服装 行业 依然维持了“十五” 规划 预期的发展速度,迄今为止,中国服装的市场把握和应变能力已有明显提高。
据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介绍,近几年以来中国服装 行业 经济运行走势良好,全 行业 正于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内积极做好热身准备。
蒋衡杰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新的市场条件下,竞争规则和竞争对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服装 行业 根据竞争态势、竞争要素和竞争对手的变化重新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估,调整发展战略。
围绕着专业市场或出口加工生产,目前中国服装的主产区浙江、福建、广东、江苏、河北等地,形成了众多以产品品种为导向的区域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它们正以高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户和订单。这些集群区域具有很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较低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政策成本和体制、整体协调优势几个方面。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及港台制衣业内迁的首选。
在过去几年,中国服装 行业 的新增生产能力相对集中在几个常规的大类品种上,一些品牌影响力小的中小企业明显处于竞争劣势。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许多小企业改变了过去的经营策略,开始承接特殊的小订单,开拓特色服务。有些企业重新确立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寻找市场空白和缝隙,采用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发展模式差异化的策略。有的企业发挥自身特长,成为大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忠实的合作伙伴,为进入国际化营销体系打下了基础。
自2001年以来,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已成为中国服装 行业 结构调整的主线。有的企业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通,逐步实现企业资本国际化;有的企业聘请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人员到厂任职,实现人力资源国际化。
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中国服装企业纷纷打出“品牌”牌。
为了加快创建国际品牌的进程,中国服装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合资推出新品牌,致力于占领国内外市场。同时通过收购国外品牌或与国外品牌合作,专门为国内市场设立系列产品。此外,以企业品牌在国际范围内特许经营等多种品牌商品化的方式,将品牌经营提升一个台阶。有些有实力的企业已开始在国际市场建立营销网点,为中国服装企业用自己的品牌出口勇开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在较早实现市场化的中国服装 行业 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完成了改制,对企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使得一些原本已陷入困境的企业逐渐步入良性循环。
二、供过于求 行业 利润微降
近年国内衣着类消费平稳增长,其中城镇居民消费增幅9-10%;农村居民消费增长7%左右。但衣着类消费比重不断下降。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接近10公斤,已超过国际平均水平。纺织品服装的内外销价格已连续6年下跌。
外销纺织品和服装价格有所回升。前三季度纱线、织物、服装的出口单价分别同比上升11.21%、9.76%、3.54%,其原因主要是原材料、能源、运输等价格上涨所推动。如果剔除成本上涨因素,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价格并没有明显上涨。与全 行业 走势相背离,前三季度54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增长15.7%,主营业务利润仅增长8.3%。主营业务利润率15.22%,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10.88%,同比上升0.22个百分点,净利润同比下降14.5%。54家公司应收帐款周转率平均为7.49,同比略有下降,存货周转率微升至3.27。值得一提的是经营现金流大有改观,54家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43.59亿元,同比增长6倍多,为净利润的2.6倍。
三、提升产品附加值是服装竞争的焦点之一
现代市场的竞争是综合、立体的,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服装产业,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对产业的发展制定一套科学的策略 规划 ,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根据各区域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根据各企业各品牌的物质资本和经营策略,设计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节奏和发展目标。专家学者们认为,加大服装产业发展环境的文化设计,加大服装产业链各环节发展文化的设计力度,是将工业型的服装产业逐步打造成引领社会生活方式的时尚型产业,全方位提升中国服装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根本。
中国服装产业近年来在许多城市正呈现出由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的发展态势。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们指出,要想使链接着30多个相关配套 行业 的服装产业成为一个区域经济的传动链,用高新技术和装备使服装制造产业加速形成现代化工业体系,通过具有健全商业组织管理功能的商场,促进服装企业在竞争中创造个性的品牌风格和品位,利用新的价值标准引导企业从生产规模、出口规模竞争的死胡同里走出来,跨入品牌竞争和企业优势资本的竞争大潮中去,政府在支持服装企业创名牌,与国外品牌抗衡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向时装业经济投资、智力投资、软硬件投资,适宜服装产业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十分重要。
营造一个推动服装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通过发掘一个民族的主色调和品格,发掘一个城市潜在的文化内涵,造就一个理性的服饰消费群体,通过大力创办与服装产业密切结合的服装教育体系,不断为产业注入专业人才资源,通过创办对服饰文化理论、服装科学技术 研究 的机构,用现代科研成果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通过创办专业的时尚媒体,加大服饰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对时尚消费的引导力度,培养理性的服装消费群体和时尚传媒,则显得更为重要。
而如何将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源远流长的人文资本营养和融入了世界时尚潮流的社会文化心理汇集起来,注入到我们的服装设计、生产制造、物流营销等各个环节中去,变成我们的品牌、我们企业、我们产业的发展灵魂,这是中国服装产业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深入 研究 的首要问题。
四、进入壁垒/退出机制
世界纺织品服装配额全部取消已成定局。2002年我国入世时恰逢配额取消的第三阶段,美国欧盟共取消了87个类别配额,导致我国纺织业出口额从2001年的533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804美元,两年增长51%。2005年欧美还有126个类别取消,分别占欧美进口纺织品的60%和61%。预计未来几年纺织 行业 出口额将保持25%以上的增长。
面料 行业 相对看好:从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看,纺织服装板块可分为纤维、面料、服装3类公司。从其特点 分析 ,纤维制造企业进入壁垒较高,但易受原料价格的影响,业绩波动较大;服装企业因成本中包含的劳动力价值最高,使我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得到发挥,因此国际比较优势明显。但多数服装企业出口以贴牌为主,内销尚未形成"品牌溢价",且 行业 进入壁垒低,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因此服装类公司的主业扩张受到制约;面料类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服装业的高速发展对面料的需求旺盛,目前出口服装中有近40%多的面料仍需进口。面料 行业 主要依靠设备技术竞争, 行业 壁垒较高,销售约束较弱,企业易于通过扩大产量来提升业绩。因此纺织板块中面料类公司和面料-服装上下游配套公司前景看好。面料出口增长25.2%,高于全 行业 出口增幅3个百分点。
优势公司获益较大:配额取消意味着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全面开放,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具备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将因市场空间的扩大而高速增长,而弱势企业难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具有以下特征的公司将受益于配额取消:
1、具有出口业绩、出口渠道畅通的公司;
2、具备产能扩张潜力的公司;
3、产能利用率较低,出口受到约束的公司。如鲁泰、凤竹纺织、黑牡丹、美欣达、维科精华等。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是无法回避的,成本要素中可贸易品成为抵销升值负面影响的冲减因素,议价能力的高低也是抵销升值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
我们通过对子 行业 的成本费用结构中可贸易品的比例 分析 ,考虑到议价能力导致的价格变动等因素,推算出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各子 行业 出口的影响:人民币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和服装 行业 出口产品的营业利润分别下降15.96%、8.4%和10.3%。如果考虑各 行业 的出口依存度,3 行业 利润分别下降3.19%、2.27%和6.18%。内销市场冲减了升值对 行业 的负面影响。
如果人民币升值5-10%, 行业 利润率下降10%-60%。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 行业 受损较大。上市公司中的重点企业,因利润率较高,导致成本中可贸易品占比下降,每百元受损的绝对额较大,但利润率下降的幅度较小;加之议价能力较强,总体评价,上市公司的龙头企业所受升值的负面影响小于全 行业 。
因配额取消不是消费量的增长,而是供应链的重组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因此贸易磨擦在所难免。欧美将利用特保条款以及各种技术、环保壁垒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如美国2004年初对我国3种纺织品重新设限后,最近又酝酿对我10类产品设限;欧盟最近宣布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普惠制待遇;织区域自由贸易的扩大也阻碍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使我们在反倾销应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业出口还将受到种种贸易壁垒的阻碍。
美国政府受理了业界关于对中国的棉制和人造纤维制裤子、衬衫(含针织衬衫)、内衣和精梳棉纱等7类产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的申请。我们判断,美国政府最终不会通过对7类产品全部设限,但对一部分设限的可能性很大。7类产品中,对上市公司影响较大的是衬衫,如鲁泰、雅戈尔、凯诺科技、红豆股份等均有扩大衬衫出口的计划。年初以来曾有100多个国家的 行业 组织联合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宣言",内容是请求WTO将配额取消延长至2008年,以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对其它国家的冲击。我们判断,中国政府可能采取主动措施限制纺织业出口。政府可选取的措施有:继续降低出口退税率、实施主动配额限制、对热门产品征收出口税、对低价产品实施"海关限价"等。综合判断,2005年配额取消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但我国纺织品出口难以在短期内填补。预计25%左右的出口增速是各方面都能接收的。
五、中国服装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
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贸易壁垒是贸易自由化当中的不和谐音。新的世界贸易规则促进各国贸易更加自由、更加畅通,在实现自由贸易的同时,国际竞争加剧了国外优势产业对国内弱势产业的威胁,设立各种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选择。由于发达国家具有新技术的优势,使得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技术贸易壁垒和环境贸易壁垒,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利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这种措施又是新的国际贸易规则所不允许的,这就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喋喋不休的贸易争论。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施用海、北京万佳德国际营销顾问有限公司邵宏华将新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五条:
1、社会进步及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安全健康意识空前加强,越来越关心产品对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以致在国际贸易中以健康、安全和卫生为主要内容的新贸易壁垒日益增多;
2、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心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要求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本身及其生产加工过程都不要以破坏环境或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要求生产这些产品时也不要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于是,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等新贸易壁垒将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出现;
3、新贸易壁垒的日益增多与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的约束关系很大。传统贸易壁垒如关税、许可证和配额等的使用不仅会受到国际公约的制约和国际舆论的谴责,而且也易遭到对等报复。因此,这些传统贸易壁垒措施将来的发展空间不是很大,这就为绿色壁垒等新贸易壁垒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4、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新贸易壁垒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手段。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产品,涉及的技术问题较为复杂,容易形成新贸易壁垒。同时高灵敏和高技术检测仪器的发展使检测精度大大提高,给一些国家设置新贸易壁垒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5、近几年,主要发达国家因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有重新抬头之势,随着传统贸易壁垒作用的弱化纷纷寻求新贸易壁垒,以保护其国内产业。
六、服装业的主要风险
1、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失业和消费市场低迷等问题,这影响了国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内与就业相关的传统产业,必然会利用各种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来阻碍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不断发生的贸易摩擦就是生动的说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在国际政治舞台的表演也使不少地区局势复杂化,这些因素或者影响到纺织产品市场需求,或者影响到原料供应和原料价格,这些也在考验中国纺织业的竞争力。
2、国内经济发展
国内经济近两年发展尽管非常快,但局部并非没有问题。首先,国内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市场呈现出"启而不动"的状态。年尾,消费指数出现了转好的迹象,然而纺织品服装的消费价格指数依然低迷,这从市场需求方面给纺织 行业 增添了变数;其次,棉花、羊毛等原料优势是发展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之一,但目前原料市场可以说比较混乱,难以给企业一个稳定的预期,产业链形不成完整的衔接。
3、政府管理对 行业 发展要求的适应
目前国内对纺织 行业 尤其是棉纺 行业 仍然实行"总量控制",一方面鼓励用先进技术替代落后技术,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一些企业扩大规模、创造效益。
出口退税滞后,使一些企业经营受到较大影响,严重影响纺织企业生产出口的积极性。尽管有些地方实行了退税质押贷款,但数量有限,且需支付利息,导致出口成本加大。此外,由于存在着对出口奖励政策取消,出口退税率降低以及对战争等因素的担忧,不少企业不敢接单。
4、企业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和利用
目前国内整个 行业 对加入WTO后如何利用、规避国际规则不甚了解。中国纺织品出口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巨大压力。美国纺织品生产商协会向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五种已经取消配额限制的纺织服装产品(针织布、手套、胸罩、袍服、行李箱)重新设限,美国政府已经正式向中国政府通告其中三种产品的重新设限问题;土耳其、秘鲁对中国的部分纺织品征收反倾销税;印尼从2003年开始对中国的生丝展开反倾销调查;日本继续对中国的毛巾进行紧急进口设限调查;以色列等国对中国纺织品酝酿提高关税。
发达国家还采用"弹性壁垒"(也称"绿色壁垒")的策略,以提高进口产品的质量、环保标准等方式来限制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这些规则对中国纺织业影响已越来越大。海关每年要退回高达几十亿美元的服装纺织品,其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企业在生态纺织品和绿色环保服装方面缺乏市场竞争力。
5、原料价格波动
中国的纺织工业对国际原料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不仅如棉纺、毛纺、麻纺等 行业 的初级天然原料需要大量进口,而且向化工化纤这种本身就包含原料加工的 行业 所需的原料也要大量进口。国际原料市场有个风吹草动,就可能引起国内的喷嚏感冒。由于原料价格波动, 行业 投资收益将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纺织 行业 对原料需求只增不减,纺织原料价格仍将保持比较高的水平;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下游产业最终消费产品的价格提升空间极其有限。
6、部分 行业 过度竞争
部分 行业 投资过热,竞争加剧,可能对纺织工业造成影响。这几年,外资以及社会资本投资纺织业的热情不断升温。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对于纺织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某些 行业 、某类产品投资过于集中,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7、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强
由于经营主体增加、配额政策和产业调整等因素,加上欧美等主要进口国经济运行不稳、市场竞争加剧,为降低成本、减少库存和流通费用,国外客商对订单非常苛刻,采取缩短订单周期、细分订单数量、增加品种花样等办法,使企业在接单时不确定因素增加。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