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品定义及应用特点
一、产品定义
甘草酸水解脱去糖酸链变形成了甘草次酸,甜度为蔗糖的250倍。甘草次酸具有细胞毒性,长时间大量食用甘草糖(100g/d)可导致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肥大,临床症状表现为钠离子贮留和钾离子的排出,严重者可导致极度虚弱和心室纤颤。
二、应用特点
研究 表明甘草次酸具有抗变态、抗溃疡、消炎、防治病毒性肝炎、高脂血症、抗疡、抗利尿、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之功效。还发现18β-甘草次酸的保肝、治疗肝炎抑制肝癌效果佳,是最有希望的天然防癌药物之一。甘草次酸能很有效地治疗胃肠炎症、溃疡和局限性病变。甘草次酸特异性杀灭疱疹病毒,并具有抗HIV活性。
1、抗炎作用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外许多学者就 研究 证明甘草次酸具有抗炎作用,如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足肿、结核菌素反应、皮下肉芽肿等炎症均有抑制作用。能有效地抑制皮下肉芽肿的渗出期和增生期,对炎症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并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耳红斑有抑制作用。
甘草次酸的抗炎机理目前还未完全阐明。从其化学结构及其电解质样作用来看,甘草次酸具有类固醇样的抗炎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甘草次酸与氢化可的松的结构相似,因而在肝内的代谢中产生了竞争性的抑制作用,增加了皮质激素的活性。甘草次酸的抗炎作用可能也与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通过对细胞内生物氧化过程的影响,降低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性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有关。河田则文认为甘草次酸的抗炎作用至少部分是由于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并且可能通过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而发挥的。
2、抗肿瘤增生作用
自从有报道五环三萜类物质具有抗癌活性以来,人们便开始了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对皮肤癌的抑制作用的 研究 。1985年日本的Takizawa等 研究 发现,甘草次酸对鼠类皮肤瘤的增生有抑制作用。Nishino和Hoyoku等对相关的甘草次酸衍生物进行了广泛的 研究 ,发现18β-齐墩果烷-12-烯-3β,23,28-三醇具有比甘草次酸更强的抑制由病毒引起的肿瘤增生效果。1988年,他们进一步通过病理学,生理学实验证明,前者和18α-齐墩果烷-12-烯-3β,28-二醇都对肿瘤增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引起了各国同行的广泛重视。
我国学者黄炜,黄济群等人探讨了甘草酸、18β-甘草次酸对克隆化高转移人肺癌细胞(PGCl3)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对其抗侵袭机理进行了初步 分析 。实验结果如表1~3。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到,中药单体甘草酸,8β-甘草次酸均能明显抑制PGCl3人肺癌细胞增殖。其机理可能是诱导癌细胞恶性表型逆转。而且,黄炜等人 研究 证明甘草酸和18β-甘草次酸有诱导人肝癌细胞分化逆转的作用。这些均表明这两种药物有诱导癌细胞恶性表型逆转从而抑制增殖的作用。
3、调血脂作用
国外文献曾经报道甘草次酸钠有降低胆固醇,β-脂蛋白及甘油三酯水平,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为了开辟调血脂用途,孟富敏等人通过实验观察甘草次酸钠对正常动物血脂的影响[13。实验结果表明甘草次酸钠可使动物血脂明显降低,尤以甘油三酯,β-脂蛋白为甚,但是胆固醇降低在用药前后无显著差异。从结果来看,孟富敏等人认为甘草次酸钠有希望作为降血脂药,值得进一步 研究 。
4、肾上皮质激素样作用
健康人长期大量服用甘草次酸能引起血压增高,水钠潴留和钾离子的排出,尿内钠/钾的比例稍有降低,这种作用与醛固酮相似。临床上也有许多报道甘草次酸对阿狄森氏综合症及尿崩症有较好的疗效。
过去认为甘草次酸的肾上皮质激素样作用是由于甘草次酸与皮质酮的结构相类似,而引起的直接作用,也可因为二者的结构相类似,在肝内的代谢中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间接地增加了皮质激素的活性。近年来,许多学者 研究 证明甘草次酸能抑制皮质激素代谢过程中的许多酶,如5β-还原酶,并能明显地降低皮质激素代谢的清除率和可的松的半衰期,抑制17-羟固醇脱氢酶从而抑制雄烯二酮转变为睾酮的过程。甘草次酸能与盐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这些都可以增强盐皮质激素的作用。
5、镇咳、消痰作用
临床有用甘草粉或甘草流浸膏治疗顽固性支气管哮喘取得显著疗效的报道。甘草有效成分甘草次酸的衍生物有中枢镇咳作用。复方甘草合剂或复方甘草片亦为临床肯定有效的镇咳药。而且,吴勇杰通过实验证明,甘草次酸钠有镇咳、消痰作用。其镇咳作用虽然弱于可待因但有不成瘾的特点;抗炎、抗炎症介质引起的气道阻力增加,镇咳及消痰等作用将对呼吸道炎症引起的痰、咳、喘产生全面抑制作用。
6、其他药理作用
甘草次酸为三萜类皂甙,所以可以推知它有抗凝血作用。甘草次酸具有缓急止痛的作用。它不但能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而且对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亦有抑制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脘腹挛急作痛等症。另有报道,甘草次酸酰盐可用来治疗烫伤,湿疹和太阳晒斑;18-脱氢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压迫作用;而甘草次酸秋水仙可用于治疗急性肝炎;我国学者杜学仁和李鹤龄等分别实验证明了甘草次酸和甘草次酸琥珀酸酯对破伤风毒素具有肯定的体外中和作用。在破伤风的治疗上,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有望能派上用场。
第二节 甘草次酸 行业 发展历程
1937年Ruzicka确定了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甘草次酸属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有不同的光学异构体如18α-,18β-甘草次酸,这些异构体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其中18β-型甘草次酸有抑菌作用,而18α-型却无此作用。
甘草次酸在甘草中除游离存在外,主要是与二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成苷-甘草酸。因此通过甘草酸加水分解可得到大量的甘草次酸,其反应式如下:
1937年W.Voss和P.Klcin首次合成第一个甘草次酸衍生物甘草次酸单铵盐及单钾盐,这种盐类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抗炎性,并且不良反应较少。自此以后,国内外学者为了改善甘草次酸溶解性、吸收性、增强药理活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对甘草次酸盐类、酯类、酰胺类、复盐和络合物等进行了 研究 。1967年Dean合成11-脱氧甘草次酸。在此基础上,Ryabinin和Konovalova利用甲基甘草次酸又合成了11-脱氧甘草萜醇。以后相继合成了11-脱氧甘草次酸和11-脱氧甘草萜醇的衍生物,从而产生比甘草次酸药理活性高而几无副作用的药物。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